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衡阳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 2、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 3、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选举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和其他人士占2/5;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这些措施(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C.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 4、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在其代表作中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英国产业革命史论》

    C.《社会契约论》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5、1949—1980年,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1981—1995年,集体农机站逐渐解体,农机工业重点生产适合当时农村规模经营的小型农具等;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异军突起。据此可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①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②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③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植④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表体现了中华武术蕴含的独特魅力,由此可知中华武术(        

    技击观一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性命双修

    健身观

    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

    意境观

    形意统合、形神兼备、天人台、物我两忘

    抱拳礼

    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

    A.浸润着传统文化理念

    B.凸显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根植于传统佛道思想

    D.决定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

  • 7、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下列哪一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 8、《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过着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该小说成为18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主要原因是它反映了

    A.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生享乐的精神

    B.反对专制和教会束缚的启蒙思想

    C.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

  • 9、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 10、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

    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 11、《民法大全》中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可通过拷问迫使其供出同谋与罪行;如王侯涉及叛国罪,需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同样需接受拷问。这反映出罗马法

    A.具有合理与节制的特点

    B.承认刑讯逼供的合理性

    C.旨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2、1883年3月,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一讲话蕴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

    A.时空观念

    B.唯物史观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

  • 13、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据此可以推知明朝

     

    明初

    明末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

    72.32

    60.73%%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

    92.13%

    83.71%

    A.科举制度日益走向僵化

    B.官宦子弟的科举优势丧失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较强

    D.家庭对政治的影响力降低

  • 14、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

    C.能遏制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 15、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

    B.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

    C.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 16、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表明,中共(     

    A.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团结各社会阶层抗日力量

  • 17、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 18、一战后,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工农业损失严重;德国战败,陷入经济困境。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经济也获得了极大发展。材料反映了一战

    A.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动摇了欧洲的经济优势地位

    C.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D.彻底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 19、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皇帝任命波斯人担任行省总督,总督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人选由皇帝亲自从王室或贵族中挑选。但是西里西亚和塞浦路斯的地方诸侯仍保留了统治权,帝国王室从来没有派遣总督到那里进行统治。从中可以看出,波斯帝国(     

    A.行省总督与地方诸侯相互制约

    B.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

    C.地方诸侯的统治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没有固守僵硬的管理标准

  • 20、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确立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历史定制,1762年清政府在西域设伊犁将军,1884年在新疆建行省,最终确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表明清代(     

    A.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行省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

    C.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管辖

    D.中央政府与西藏开始交往

  • 21、孙中山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步入工业化后暴露出严重弊端一一社会贫富悬殊导致的两极分化。为避免中国重蹈覆辙,他主张进行

    A.民族革命

    B.政治革命

    C.文学革命

    D.社会革命

  • 22、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A.唯物史观

    B.空想社会主义

    C.进化史观

    D.阶级分析方法

  • 23、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被迫签订《大宪章》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则发布诏书宣布该文件无效。他在诏书中斥责男爵们藐视宗座、侵犯国王,且禁止国王履行文件中的内容,也禁止男爵们要求国王履行。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A.世俗王权高于教皇权力

    B.教廷试图维护封君封臣制

    C.英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

    D.英国进入君主立宪制时期

  • 24、1971年5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停止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同时还宣布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这一政策(  )

    A.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

    B.巩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C.增强了各国对美国的依赖性

    D.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一)地方与中央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设立的制度和机构:

        

    A.郡县制B.刺史制C.行省制D.内阁

    E.三省六部制F.枢密院G.军机处          

    问题:

    (1)从历史看,其设立之初主要为了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是______________(填入字母);为了强化君主权力的是______________(填入字母)。

    结合上述选项,完成下列填空。

    (2)其基本架构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是______________

    (3)由中央派遣官员以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的是______________

    (4)由少数民族政权继承和创新出的制度是______________

    (5)由军事需要增设的战时机构演变而来是______________

  • 26、经济与政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请将有关欧洲的历史事件依例填入时间轴。

     

  • 27、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知识点135】

    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____”、“____”、“____”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 28、评价【知识点144】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____运动,动摇了____的统治地位。

    (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____的关心,为____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____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4)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5)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存在________倾向;前期没有同____相结合。

  • 29、维新变法的兴起【知识点127】

    (1)康、梁等人的实践活动:上书、著书立说、办报立会、成立学堂、与顽固派论战。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代表

    著作

    主张

    特点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____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____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倡导____思想

    谭嗣同

    《仁学》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维新派中的____

    严复

    ____》《原富》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

    ____观点;反对君主专制

    把进化论思想同维新变法相结合

    (3)维新变法的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__”。

  • 30、政府角度

    (1)晚清时期(1840—____年)

    (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中华民国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____政府时期(1912.1—4月)、____时期(1912—1927)、____时期(1927—1949)

  • 3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________年)

  • 32、指导思想:“____”【知识点113】

    (1)含义:在坚持中国的____制度和传统的____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____,以求富国强兵。

    (2)特点:学习西方的____。以西方先进技术为武器,维护____,挽救民族危机。

    (3)评价

    ①将____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____历程的第一步

    ②只学____不学____,注定了它的破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 33、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不是只有和平与渐进,也充斥着血腥与暴力。请按表格的

    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位置(填写字母,不能复选)。

    英国革命(A)美国独立战争(B)美国南北战争(C)德国王朝战争(D)

    中国辛亥革命(E)俄国十月革命(F)中国抗日战争(G)

  • 34、影响:19世纪末,___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如________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管子·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地图专篇,“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东西方地图的编绘和地图学的发展,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差异及生产生活的需求。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著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魏晋时期,中国的制图学家裴秀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中系统地总结出“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这为中国后世的地图绘制奠定了科学基础。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随后,在法国的地形图上、在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上,东西方两个体系的制图要素同时出现了。

    (1)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东西方对绘图技术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后在中、法地图上同时出现东西方两种要素的原因。

    《海国图志》初刊于1842年,它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是一部附有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的、五十卷本巨大篇幅的地志书,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干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舆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

    (2)依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地图发展演变的因素。

    伴随着分类和统计技术的进步,地图开始多角度地展现传统实力的各个要素。如人口地图、资源图、军备图等。上图是根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跨大西洋移民潮所做的示意图。20世纪初和20世纪的30年代移民潮出现断断续续的现象。二战后出现了大规模到欧洲寻找工作的场景。到20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对外来移民关闭了大门,这种突然关门政策打断了传统的移民流动。

    ——【法】玛丽·弗朗索瓦·杜兰等《全球化地图》

    (3)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末以来的移民变化做出相关分析。

     

  • 36、(一)中国古代的智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历史上的众多“智慧”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1)将下列“制度创新”与“重要时期”相对应(填写字母)。

    重要时期

     

    制度创新

    1)秦朝

     

    A:科举制度

    2)两汉

    B:金瓶挚签制

    3)隋唐

    C:郡县制度

    4)清朝

    D:刺史制度

     

    (2)中国古代在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都体现了民族智慧。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D)“儒表法里”;(E)“格物致知”;(F)“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G)“杯酒释兵权”。

    类别

    重要史实

    政治智慧

     

    思想贡献

     

    科技发明

     

     

     

  • 37、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主要特征。在此影响下,世界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顺应这些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概述这些成就产生的影响。

    (3)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变化?

    (4)科技不仅具有积极作用,还有消极影响。试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例说明科技的消极影响。

     

  • 38、条约与外交

    国家间签订的条约是了解国际关系的重要窗口。试以“条约与外交”为主题,叙述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个百年外交地位的变化。

     

  • 3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为了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切断援蒋路线,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日军对缅作战。1942年1月,日军进攻緬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印派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漢、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中国战争史》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这个比拟并不适当,今天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凡尔登来,有性质的不同。……这一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及法西斯战争的特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出固作战的原因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比较斯大林格勒战收与凡尔登战役的异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