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节代表着中国人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企盼,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B.她拿着妈妈送的生日礼物,心里感到无比愉快,就连步伐也变得轻捷。
C.对于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启发的文章,我们应该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D.这道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老师一点拨才恍然大悟,找出了题目的正确解法。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戎机 粗拙 迸裂 锋芒毕露
B.蜂拥 疙瘩 灌输 千均重负
C.怪诞 愧作 咀嚼 大廷广众
D.豁亮 斑澜 薪金 慷慨淋漓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机盘旋,炮火轰鸣,这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B. 你说英语难学,其实无论做什么,都会碰到一些困难,决不会风平浪静的。
C. 中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立场坚定不移,采取的措施是坚决有力的,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D. 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循序渐进地发展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
4、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成为爆款,原因是挖掘出了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并让它穿透历史时空,与当下观众形成精神上的共振造成的。(删去“造成的”)
B.出席两会的代表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履行好参政议政,为祖国发展建言献策。(在“议政”后加上“的职责”)
C.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在“好”后加“坏”或去掉“大”)
D.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关心南海,为维护其和平与稳定,我国发扬了灯塔的作用。(把“为”改成“为了”)
5、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尊称。
B.“出门看火伴”中的“火伴”,指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C.“刑天”是《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也作“形天”。
D.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6、选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诗词歌赋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追求与人文精神,蕴含着古今一脉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家底”。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歌赋,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_______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我们_______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近年来,包括《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中国诗词大会》等,不少优秀文化类节目_______,背后都折射着同样的时代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实场景,吸纳时代气息,_______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A.吸取 才 油然而生 满足
B.汲取 才 异军突起 满足
C.吸取 就 异军突起 满意
D.汲取 就 油然而生 满意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紫藤萝瀑布》 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主要作品有《秦腔》《废都》等。
B.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C. 《伟大的悲剧》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象棋的故事》《三位大师》等。
D. 《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节选自刘备《遗诏敕后主》)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无以广才
③年与时驰
④能服于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甲)(乙)两文均是诫子和训儿的名篇,请你谈谈分别从两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9、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乙】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情画意”小组,选取了杜甫的《望岳》和《江汉》两首诗歌进行诵读,但是他们对诗歌的内容有几处不解,请你帮这个小组补充完整。
| 知背景 | 绘画面 | 赏写法 | 悟情感 |
甲 |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 颔联:神奇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割断一般,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 尾联运用的抒情方式: ②_________ |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及远大抱负。 |
乙 |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 颔联: ①________ | 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③________ |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④_______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首飞 甲 (A.众目睽睽 B.举世瞩目)。5月5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C919平稳起飞,安全降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为此,他们着 ① (A.zhuó B.zháo)力培育专业骨干队伍,全力提升核心研发能力,再接再 ② (A.励 B.厉),取得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 乙 (A.承载 B.承接)着国家意志、民族理想和人民期盼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②拼音选在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 ②处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______ 乙处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修改句:__________。
11、古诗文默写。
(1)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2)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3)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了国都沦陷、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荒凉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经典名著都有其精神实质。你认为以下哪个字可以用来概括《西游记》?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A.坚 B.诚 C.义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不等于文明,但文明一定以文化为基础。文化和文明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两者之间,分分合合,交叉纵横。
②在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曾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日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所以,文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世界的适应和认知能力,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
③文化是人类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从时间上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高等形式。从形态上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容易比较和衡量,如埃及金字塔、中国兵马俑等,因此文明在考古学使用的最为普遍,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不同,而价值观又是相对的。
④总的来说,文化决定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内在价值,文明是文化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出发,说明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B.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分别对文明和文化作阐释。
C.选文第三段列举埃及金字塔、中国兵马俑,意在说明文明容易比较和衡量,以此论证文明与文化的区别。
D.选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理清了文明与文化之间交叉纵横的关系。
【2】根据选文,在文段划线处填入语句,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现代汉语中的“文明”本义是和野蛮相对的
②中国古代的“文明”一词指的是文采光明或者文治教化
③而在历史领域的“文明”一词指的是社会发展到的一个高度阶段
④是行为举止符合道德礼仪规范的意思
A.③①④②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③①④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望
秦兴江
①初冬时节,天变得越来越短。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马大爷抚摸着身边的墓碑,还没有要走的意思。今天是来滩涂边第三天了,这三天陪伴他的只有身边马老太的墓碑,马大爷还没有看见一只天鹅的影子。
②“会等到的,会等到的。”马大爷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像是安慰着墓碑下的人。
③“奇怪,比十年前整整晚了三天啊!”
④马大爷不由想起十年前的那个下午,那个黄昏。
⑤那天下午,马大爷和马老太在自家自留地里收拾秋后的玉米秆和残枝败叶。看看天色不早,马大爷说:“饿了,咱回家弄饭吃吧。”马老太一边应声起身,一边突然指着远处的水边问:“那是什么?”
⑥“像两只鹅。奇怪,这是谁家的鹅啊?”马大爷看着不远处的两只大白鹅说,“天都黑了,谁家的鹅跑这么远哩?”
⑦也许是那两只鹅发现了他们的议论,突然一声长鸣,展翅飞远了。
⑧“天哪,不会是天鹅吧!你看你看,都怪你,说话不能小声点?一辈子急吼吼的,像放炮仗似的!”
⑨马老太开始大声埋怨起来。马老太一般是不埋怨他的,她是一个好媳妇,历来和声细语,可是这次却大声埋怨起他来。
⑩第二天下午,他们又来到了滩涂自留地。当然,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很多白天鹅。
⑪第三天也是,从第二天的12只,变成了16只。马老太数了半天终于数清了是16只。
⑫那一年,是白天鹅来的第一年,虽然白天鹅来的并不多,但是第二年、第三年,每到那个时节,马大爷和马老太都会去那个滩涂等候,白天鹅也会如期而至,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是经过了三年以后,他们更加坚信,白天鹅会不请自来。
⑬马太爷和马老太逢人便讲那些白天鹅的故事,那是他们的滩涂,那是他们的白天鹅。知道白天鹅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每到白天鹅快来的日子,滩涂上就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好多好多奇怪的人,他们带着“长枪短炮”,穿着奇装异服。“你们,你们,你们是干啥的?不要吓跑了我的白天鹅!”
⑭马老太挺身而出,声色俱厉。
⑮“又不是你家的白天鹅!”那些人连嘴巴都不用歪一下,他们就像听不见马老太的声音,看见白天鹅飞来了,就恣意地踏过马老太家的自留地,举起手中的“长枪短炮”,瞄向水边的白天鹅……
⑯马老太气急之下,一病不起。后来就再也没有白天鹅翩翩飞来。
⑰第四年,不,是第五年,白天鹅的身影终于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更多人的关注。百里黄河沿岸,那一片片滩涂,和那水波荡漾的黄河水面上,还有那林木交错的黄河湿地,数千只白天鹅仿佛水中的雪莲,又宛若快乐的天使,时而悠然自得地引吭高歌,时而踏着水花婉转低鸣,时而凌空亮翅,时而翩翩起舞……
⑱那一片水域和滩涂,从此便被人们称作“天鹅湖”。
⑲可是,马老太却走了。
⑳“不,你没走,我要陪着你,年年都陪你看天鹅……”
㉑马大爷从遥远的思绪中回到现实。天就要黑了,他留恋地抚摸着身边的墓碑。马老太去世后,她的坟就埋葬在自家的滩涂,这里是最先看见白天鹅的地方。
㉒可是后来天鹅湖的水深达几米,沿河滩涂湿地都被淹没了。冬天,天鹅来的时候找不到吃的,天鹅的数量也就越来越少,最后竟不再飞来……这两年冬天,马大爷和村里的老人们没少带着自家的大豆、玉米,撒向白天鹅活动的黄河滩涂。马大爷想,如果马老太在的话,她肯定也会大力支持自己这样做的。不然,河水上冻的时候,那些天鹅去哪里找食吃呢?
㉓天真的要黑了。马大爷再次抚摸着身边的墓碑,恋恋不舍地说:“算了,明天我再来陪你吧!”
㉔他擦拭着眼角的一滴泪水,缓缓地转过身。这时,天空中突然传来一声久违的鸣叫,那声音,马大爷再熟悉不过了!
㉕“来了!来了!”马大爷激动地大声喊着。夕阳的余晖中,那最前面的一个身影,竟然变成了马老太年轻时的身影,是那么美丽动人……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1】马大爷“守望”的是什么?请阅读全文简要概括。
【2】小说回忆了“十年前的那个下午”,作者这样写有何意图?
【3】请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蕴。
【4】小说写“夕阳下白天鹅化身马老太”这一内容来结尾能否删除?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15、请以“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或表达对自己不懂事的愧疚之情,或向爸爸(妈妈)提出一些建议……
提示:①按书信格式;②不少于500字;③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④书写正确,规范、美观;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