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五十知天命”是指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懂得了“听天由命”的道理。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2、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烂漫(làn) 酝酿(niàng) 应和(hè) 混为一谈(hùn)
B.烘托(hōng) 抖擞(sǒu) 创伤(chuāng) 花团锦簇(cù)
C.澄清(chéng) 拆散(chāi) 贮蓄(zhù) 分歧(qí)
D.棱镜(léng) 娇媚(mèi) 憎恨(zèng) 水藻(zǎo)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山水小品,宜_________。读忠烈传,宜_________。读奸佞传,宜___________。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__________。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
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
③击剑捉酒以销愤
④吹笙鼓瑟以扬芳
A. ②①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②④③①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和《红星照耀中国》都是回忆性散文。
C.《苏州园林》出自桥梁专家、教育家叶圣陶之手,他的代表作品有《白杨礼赞》
D.古时,男子十六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而立之年”一般是二十岁的代称。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B.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C. 《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作品集《文山集》以其号来命名。
D. “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指对方;“欲报之于陛下”中的“陛下”是对皇帝的谦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取句子主干为:评议权属于评委会。
B.“巨款”是名词,“投资”是动词。
C.“这”是代词,“但”是连词。
D.“设立诺贝尔奖金”是动宾短语,“合法拥有者”是偏正短语。
7、表述有误的一项( )
A.《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C.《卖油翁》《晚春》的作者分别是欧阳修和韩愈,他们都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
D.《阿长与<山海经>》《老王》《邓稼先》中的主人公都是善良小人物,如长妈妈谋害了“我”的隐鼠。
8、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各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鲁丹三说①中山②之君而不受③也,因散五十金事④其左右。复见,未语,而君与之食。鲁丹出,而不反舍,遂去中山其御⑤曰:“及见,乃始善⑥我 若何故去之?”鲁丹曰:“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未出境,而公子恶之曰:“为赵来间⑦中山。”君因索而罪之。
(选自《韩非子》,有删改)
【注释】①说:游说。②中山:古国名。③受:接受。④事:讨好。⑤御:驾车的人。⑥善:对……友好。⑦间:离间。
【1】用“/”给【乙】文中的画线句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2)闻之于宋君
(3)遂去中山 (4)君因索而罪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鲁丹三说中山之君而不受也
B.及其家穿井 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
C.国人道之 而君与之食
D.求闻之若此 若何故去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5】研读【甲】【乙】两文,比较宋君和中山之君在对待别人的话方面的不同之处,并说说你从这两则短文获得的道理或启示。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颈联通过哪些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门,闻也,从二户,象形。门的繁体字写作“門”,是两“户”相合,所以门是双扇的,户是单扇的。门,以其“入必由之,出必由之”的特性而成为我国建筑中最活跃的因素。受礼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从周代起,便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来规范其规模和形制。对于标识居住者等级地位的“门”,古时的典章制度对油漆颜色、铺首兽面、门环用材、门钉数量等都有详尽的规范,仅从住宅的大门便可知道居住者的等级地位,故有“门户之别”的说法。例如,门的油漆颜色是很有讲究的,有红色、绿色和黑色。红色一向被认为是正色、吉庆之色,正因为如此,红色也被赋予了高贵等级的意义。它和门上的门钉、铺首一起共同组成一幅封建礼制的图像,凡皇室宫殿的大门都是红门、金钉、金铺首。
除色彩装饰外,门的数量也是等级划分的手段之一。门的数量在城市设计、宫廷建筑群的设计中,均有严格的等级,唐代《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个城门可开三个门洞,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门只开一个门洞。《周礼·考工记》通过“三室居中,左祖右社,面朝背市,五门、三朝、六寝”的空间设计,以壮丽威严的空间处理,反映了传统宫廷的空间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门还可以是建筑主体以外的构筑物,如阙、牌坊等,它们归属于“门”类,但其功能已不在于“进出”,属礼仪崇尚的独立的标志性建筑。例如,“阙”是中国古代城门、宫殿或者陵园的一种标志性建筑。它不仅是宫殿的重要装饰物,而且是国家颁布政教法令的地方。根据汉代制度,阙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象征“天下独尊”之意。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将一个家庭的家风称为“门风”,将一个家族的资望称作“门望”;“豪门”“寒门”的概念也由此产生,至今还流传有“光耀门楣”“书香门第”“门户之见”等成语,“门”这个建筑构件就成了家庭的显著标志。“门”最基本的功能是开关,人们把具有这种功能的某些抽象事物,也用与“门”有关的词语来表示,例如“心门”“国门”等。打开自己的心门,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有别于自己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学,有所成;打开国门,广泛地和别国进行交流,才能不断创新发展; 。
【1】下面是两幅古城门的图片,王勃在长安送杜少府到蜀州赴任,他们送别地的城门应该是____,杜少府到蜀州看到的城门应该是____。(填写“图一”或“图二”)
【2】西汉时,汉宣帝重臣霍光的墓前修建了三出阙,遭到了人们的非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说说其受非议的原因。
【3】阅读(材料二),请你模仿“心门”“国门”再写一个与“门”有关的词语或短语,模仿画波浪线句子,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11、经典诗文默写。
(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4)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6)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A)这话还没说完,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莲蓬篓儿似的棉袄,襟上肘上已都露了棉花。脸似乎有许多日子没洗过,看不出肉色,只有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惨白的头发在一顶破小帽下杂乱的髭髭着,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B)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地慢慢地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像做着个梦,又像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也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地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什么,他留神地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1】(A)选文写的是谁?他的遭遇对祥子有什么影响?
【2】为了能活得更体面,更舒服些,祥子甚至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原则做事。在(B)选文之前出了一件大事。他出卖了谁?为什么要出卖他?被出卖人的结局如何?
【3】结合选文和原著,谈谈(A)选文前和(B)选文中的祥子有何不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商业大片、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等。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国难了。
拿网络游戏来说吧。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而成的。目的是什么呢?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
可以说,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时的心理阻力,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
材料二:
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材料三:
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暗处和阳光下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在每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
在美术馆,我会用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幅艺术杰作,我常常看见阻碍过我的难点,被一个个绘画大师如此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了。我的日子因专注于这一目标而使每一个空闲都很充实。我感到心满意足。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
(节选自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的《我与给绘画的缘分》)
【1】下列各项对文本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这个时代,生活中大多数人获得愉悦感,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
B.丘吉尔获得愉悦感,却是全身心付出,经过了观察、比较、剖析、内化等-系列深度思考过程;愉悦保持时长绵长。
C.网络游戏设计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真实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促进人们的学习思维。
D.在生活中,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三中句子“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来注意到的东西”句子的主干是“我发现东西”。
B.材料三中画线句,是承接关系的复句。
C.材料一阐述大众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
D.上述材料呼吁大众不要在一件事情上磨砺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3】这组文本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1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留给他的66瓶灯油
梅寒
①他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北一个贫寒的小村。村里人世代为农,日子山寒水瘦。抱着饿得瘪瘪的肚子,那些纸质发黄的书,成了他最好的“食粮”。
②那年月,家里点的是油灯,一大家子,只有主屋里点一盏。天一黑,父亲便赶着他们上床,为的是省些煤油。他要半夜起来读书,只好趁父亲出门时偷偷地钻到他们屋里去倒一些煤油出来,然后再倒点水加进去。这件事他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竟然一直那样坚持着看下去,父亲也从来没有问过。
③他是村里第一个到县城上中学的孩子。临行那天,母亲担着他的行李担子,亲自送他到小村口。“娃儿,到了学校,可别再半夜里爬起来读书了,把眼睛看坏了怎么办?”母亲轻轻地替他掸去衣角的土,眼睛里有隐隐的泪光。他把头扭向一边,装作听不见。原来,他偷灯油熬夜读书,母亲全都知道。
④离开家的他,如一条游进大海的小鱼,一路游着向海天深处去了:中学,大学,后来又参军,从普通飞行员到高级军官。他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开阔,回家却越来越少。这时,他已住上了部队给安置的二层师干房,家里楼上楼下都电气化了。手头不再窘迫,每年逢年过节,他都会给老家寄去好多东西。漂亮时兴的毛衣,各种各样的地方小吃,捎带着也寄数目不等的生活费回去。那时,父亲已因病去世几年,家中只有老母亲,他更不愿意亏待她。把那些东西寄走,他的心便安宁。
⑤母亲找人写给他第一封信,也是此生中唯一的信时,他正为工作的事忙得焦头烂额。那时,他已整整五年没有回家了。母亲的信很短,只有数行:“儿啊,都五年没回家了,娘知道你一定很忙。还要点灯熬油地晚上加班么?注意你的眼睛啊。娘知道你从小就爱读书,娘给你攒了些灯油,等你回来时就带上。”读完那封信,他笑笑就将它随手放进了抽屉,边放边在心里给母亲回了信:我那可怜可爱的娘哟,现在都啥年代了,还用那玩意儿?他很快就把那封信忘到九霄云外了。
⑥却不曾想,那是母亲留给他的最后一番叮嘱了。半年后,老家发电报来,说母亲出门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再没有醒来。接到电报的那一刻,他才傻了眼,跌坐在椅子上半天没回过神来。在他的印象里,母亲还是那个走路风风火火、说话掷地有声的壮实老太。他以为她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多的岁月在等着他,她却那么猝然地走了。年近不惑的他,眼泪抹了满脸。
⑦那66瓶灯油,是在收拾母亲的小屋时找出来的。在母亲的床底下,刷洗得油光锃亮的玻璃瓶子,被码得整整齐齐,摆了整整三排。在场的人都呆住了,竟然无人知道,老人是何时积攒下的那些东西,积攒那么多油,又是何意。他也愣了,片刻,像被什么狠狠地抽了一下,一下子清醒过来,眼泪也在那刻倾盆而下:“娘啊!……”
⑧那是母亲为他积攒的灯油啊!一辈子没有走出那个小山村的母亲,一辈子不知道电灯为何物的母亲,把一个又一个思念儿子的长夜,浸泡在那66瓶灯油里了。
【1】请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2】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可贵的特点?文中的“他”又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3】请你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写“他”“愣了”和“清醒过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肯定会产生许多联想,得到有益启发,请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一谈。
15、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色彩,有时是闪闪明星的银色,有时是长夜漫漫的黑色,有时是生机勃勃的绿色……每一种色彩代表一种生活,或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无论是什么颜色的生活,我们都应在拥有的同时,用心去感受、领悟。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成长经历,以“不同寻常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③不少于600字;④书写要正确、规范、力求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