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发展,文艺作品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使得读者必须作出正确的抉择与判断。
B.在适当的阶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是他一直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宝贵经验。
C.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D.事实证明,中美新能源战爆发的原因是由新能源产业发展逻辑、政府政策、公共态度和投资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共同导致的。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①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②徒为尔③,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④。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释】①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②国手:指国内最优秀的人才。③徒为尔:白白努力。④蹉跎:受挫折,这里指失意贬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体裁上都是七言律诗,乙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刘禹锡创作的,高度赞扬了刘禹锡的才华。刘禹锡为回赠白居易,写下了甲诗。
B.甲诗颔联用典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蕴含哲理,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C.乙诗颔联中“国手”表现诗人对刘禹锡的极尽赏识,颈联中“长寂寞”“蹉跎”,表达诗人的愤怒、失望,为刘禹锡抱打不平。
D.乙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的描述,表达了对好友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理解与同情。甲诗既有对友人的感谢,勉励友人,也抒发了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省运会跑步比赛的起点线前,运动员们屏息凝神,聚集精神,准备就绪。
B.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敢于不耻下问、勇于不耻学习、善于不断提高的历史。
C.在济西湿地“红色研学”时,他的即兴演讲逻辑严密、语无伦次,赢得了一致好评。
D.5月,三星堆光绘图集发布,12张超美图片从不同视角解读中华文明,令人毛骨悚然。
4、下列句子依次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 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②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 ,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③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 来,空气中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④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 在我们身上。
A.孕育 一罩 迸出 洒落
B.哺育 一扣 窜出 洒落
C.孕育 一扣 窜出 飘落
D.哺育 一罩 迸出 飘落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
B.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C. 《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 “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D. 古代把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阴。如“河阴”便是黄河北岸。
6、下列对名著相关内容的表述,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浔阳楼吟反诗、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等故事都与宋公明有关。
B.“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这是简爱对自尊自爱、平等自由、人格独立的追求与宣誓。
C.《儒林外史》由众多的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D.“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这是艾青《鱼化石》中的句子,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B.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我在此次演讲中的不足。
C.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区很多学校正在开展“读经典作品, 建书香校园”。
D.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8、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小语理解不了以下文言文的词语,请你帮她选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正确的一项( )
A.“余”在“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意为“其余的”,据此推断“余住西湖”中的“余”也为“其余的”的意思。
B.“俱”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有:①皆也:②偕也。结合语境,可推断“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俱”为“一起”的意思。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依据组词法,可解释为“勉强”。
D.“莫说相公痴“中的“莫”,通过迁移成语“一筹莫展”“爱莫能助”中的“莫”可知意思为“不”。
【2】小文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太熟练,请你帮他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以下是小语对《湖心亭看雪》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意在表明“痴”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全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近及远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C.“独”字体现了作者张岱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D.文章写景语句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4】有人说,“张岱寻西湖,寻到了一份景致,一份情怀与一份寄托”,请结合链接材料及选文,向小语和小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自幼聪颖,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渓中,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①六言(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棡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2】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生活。
10、围绕下面一首诗开展朗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节选)
沈卓尔
星空,流下了眼泪,灌溉了我的荒野,
野地里,开满了玫瑰;大地,洒下了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星空,我的大地,都承载着我的梦想,
我的大地,我的星空,都张开翅膀,准备起飞!
梦想,长出了翅膀,在我的星空上翱翔,
翅膀上,闪烁着星光。
【1】朗读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诗句标明停顿。(要求:只标一处,标在恰当位置)
都承载着我的梦想
【2】在抄写的过程中,某同学故意空缺了两句,请你充分展开想象,仿照画线句子将它补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婷婷同学一直想当一名诗人,可投稿遭遇几次失败之后,就打算放弃这个梦想。请你结合诗意,写几句话,鼓励她执着地把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2)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论语》)
(4)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5)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6)“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7)《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描写鸟儿闹春景象的两句诗是: , 。
(8)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 。
12、阅读《傅雷家书》片段,回答问题。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性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1954年10月2日)
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1955年1月26日)
两封信都谈到了“坚强”,情形有何不同?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离太阳最近的时光
①我翻过很多字典,对芒种的理解,仍不及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
②对节气,父亲嗅觉灵敏,尤其是芒种。麦芒日益坚硬,他整天在地里转悠,回来时,一双手能洗黑一盆水。当他嚼着麦粒、用麦芒般的胡子扎我时,我就知道芒种了,要收麦了。
③在我最初的印象里,芒种有些痛。阳光和麦芒,如箭矢,刺在身上,疼痛汗流如注。父亲却不在乎,光着膀子,挥着镰刀,任它们上下夹击。“气吞万里如虎”。那黄铜般的身体,就是铜墙铁壁,阳光和麦芒纷纷折落,洒落在滚滚的汗水中。我也学过父亲,气吞山河地割麦子,阳光炽热,麦芒燎人,我很快就败下阵来:腿上挂彩,掌心磨出水泡。父亲说我不是干活的料,打发我回家读书。
④以后,每年麦收时节,我都是父亲的观众、芒种的旁观者。
⑤那时,机械少,农活都靠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忙得热火朝天。我看不下书,就去送茶水。更多时,我坐在地头的树荫下,看父亲坦克般碾过麦田。麦芒如刺,麦粒滚圆;太阳刺眼,光芒万道。我惭愧地垂下头,我成不了父亲那样的人!
⑥我决心读好书。“种不好地,就把书读好。”父亲的话,我记得。他没机会把书读好,我有。我没有辜负他,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和他的麦子一样“出类拔萃”。一说起我,他的眼就眯成一条缝,就像乐呵呵地看他的麦子。
⑦高考前放假,正赶上芒种。“芒种芒种,忙着收忙着种。”我却是闲人,虽然个头已超过父亲,却仍干些送茶递水的活。天太热,我恨不得找片云彩躲进去。太阳像穗麦,阳光是麦芒吧!刺到身上,如芒刺背。父亲喝口水,抹把脸,汗珠饱满,像麦粒滚滚落下。我有些恍惚,感觉父亲也是一株麦子,皱纹的麦芒,已刺入骨肉。
⑧父亲让我回家看书,地里的芒种属于他,我的芒种是高考。书上说,芒种“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我想,“芒”不仅指“芒之谷”,还指“芒之光”,光芒、时光;而“种”则包括收获和播种。所以,“芒种”其实说的是生生不息的传递,就像父与子。
⑨父亲收割麦子,就像我做考题;他盘点收成,就像我估分;而播种,则像我填报志愿。父亲说的对,我的芒种是高考,他的高考是芒种。我们一直都做着同样的事,只是他在乡间,我在城里。
⑩如今,我生活在城里,除了单位,就是家,我很少出门,住21楼,但并没离太阳近些。雾霾遮住天空,空调混淆四季,那如芒刺背的时光,已遥不可及。
⑪又到芒种,想起那年,时光明亮,我和父亲席地而坐,他盘算收成、播种,我思量高考、大学。现在,父亲还做着同样的事,只是我们已天各一方。我开始懂得,那离太阳最近的时光,也是离父亲最近的时光。
(作者:葛亚夫,选文有删改)
【1】仔细阅读全文,说说你对题目含义的理解。
【2】结合语境,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父亲却不在乎,光着膀子,挥着镰刀,任它们上下夹击。
(2)我也学过父亲,气吞山河地割麦子,阳光炽热,麦芒燎人,我很快就败下阵来。
【3】赏析第⑨段划线句子“我的芒种是高考,父亲的高考是芒种。我们一直都做着同样的事,只是他在乡间,我在城里。”
【4】有人说第⑩自然段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可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5】“芒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除了芒种,你还知道哪些节气?请写出两个。哪个节气(“芒种”除外)会触动你内心怎样的情感或勾起你哪些难忘的回忆?请说一说。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
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的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补写相关的内容。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1)___________——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2)___________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 老先生在书店缓慢地阅读历史书——(3)_______________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2)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这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删掉?为什么?)
【3】文中的营业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15、回首2020年,是那样“特殊”:漫长的寒假、全民上网课;全民抗疫、长江抗洪;测量珠穆朗玛、嫦娥五号满载而归……这些事情中,你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以“我的特殊2020”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畅谈感悟。
【要求】(1)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2)文体自定,不少于500字;(3)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