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安徽铜陵中考一模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乙己》一文中多次写看客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这种麻木的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B.诸葛亮《出师表》标题中“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本文是蜀国丞相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C.《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D.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风”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juè)   和颜悦色 入木三分

    B.(zhuó) 婆(suō)   殚精竭虑 震聋发聩

    C.制(è)   临(bīn)   深恶痛疾   重峦叠障

    D.) 震(hàn) 因地制宜   眼花缭乱

  •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也反映在诗人的作品里。

    B.作品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里产生,但它反映和表现历史的方式可以多样。

    C.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情况,促进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

    D.若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有史实的根据的诗歌也只是押韵的文件。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华中师大心理学院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平台,上线首日就接待了近100位以上来访者。

    C.能否有效发挥家长教育主体作用,是做好特殊时期学生家庭教育的关键。

    D.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而且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 5、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②都说明成功之路从来就没有捷径,唯有沉潜下来专注有益之事,方能取得不平凡的成绩。③袁隆平院士回答: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无论它是大还是小,都用心去做。④从南仁东24年甘坐“冷板凳”,打造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到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使万里海疆因核潜艇的守护而更加安宁。⑤有记者曾专访袁隆平院士:科学家最大的特点是认真,做什么都非常认真,您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A.将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①⑤③④②。

    B.“使万里海疆因核潜艇的守护而更加安宁”中的“使”,是介词。

    C.“专注和勤奋”是并列短语,“非常认真"是动宾短语。

    D.“都说明成功之路从来就没有捷径”中的“都”,是副词。

  • 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阻止大脑中炎症分子的释放,是减轻痴呆症状的关键。

    B.通过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这部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D.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用上写景技巧,是能否写好景物的关键。

  •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归咎 潮汛 蜡梅花 人情世故 据理臆断

    B.和煦 肌腱 啮齿类 按部就班 光大门楣

    C.赋闲 悲伧 口头禅 有恃无恐 器宇轩昂

    D.琐事 瓦砾 入场券 莫衷一事 囊萤映雪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卷一)

    【乙】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选自《苏东坡集·日喻》)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陈康肃公   择其者而从之

    B.微颔之   当涉猎

    C.康肃笑而遣   皆北方学没者也

    D.钱覆其口   其言试之河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公/亦以此/自矜

    B.徐/以杓酌油/沥之

    C.夫/没者/岂苟然哉

    D.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

    【3】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当世无双”四字突出了陈康肃箭术的高超,“睨之”体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非常留心,非常赞赏的样子。

    B.甲文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喜剧性。

    C.乙文“南方多没人”,原因就在于南方人“日与水居”,故能渐识水性,而北方人“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D.甲乙两文从内容上强调的实践的重要性,在表达方式上,甲文主要采用了叙述和描写,乙文则采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我酌油知之。

    (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5】读完甲文,你能联想到什么成语(典故、俗语)?

    【6】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有何作用?

    2诗歌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某班同学在“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如下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1)与书为伴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请写出一条关于“热爱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  

    (2)你班同学王明很喜欢看课外书籍,经常看到半夜,因此常常上课打瞌睡,作为好朋友,你应该怎样劝说他?

    (3)校园文学社准备面向全校组织一项“我与书的故事”的征文活动。请你帮忙写一则“征文启事”。(不少于50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古诗文名句默写。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杜甫的《春望》中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

    (5)当一个人要表达怀才不遇的感受时,可以引用李清照《渔家傲》中的词句: _________

    (6)杜牧在《赤壁》中以东吴两位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的诗句是: 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周作人曾评价《昆虫记》“以人性关照虫性”,法布尔把小小的昆虫写得如人一样富有情感,请以某一种昆虫为例,具体加以说明。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①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蚁又怎能做出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②结果我错了。蚂蚁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蚁都毫无头绪。

    ③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呢?它们在1.4亿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④蚂蚁并不聪明,但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做“群体智能”的东西。

    ⑤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见,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能在瞬间改变方向,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⑥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使唤工人。蚁后只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⑦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觅食蚁每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⑧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节)

    1作者为什么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呢?

    2文中运用了不少疑问句,疑问句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蚂蚁并不聪明,为什么说聚在一起的蚁群就聪明呢?

    4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 14、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振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

    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您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

    (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

    【1】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

    【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A.第②段后

    B.第③段后

    C.第④段后

    D.第⑤段后

    【3】第⑨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自然段中的“最真实”是否矛盾?为什么?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穆旦在《我看》一诗中写道:“我看飞鸟平展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诗人看春风荡漾、飞鸟凌空,看大地凝望流云……看见了自然与生命的融合。其实,人们总是在看:看自然,看生活,看世界……不仅用眼睛、用智慧,也用心灵去看。

    请用“看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健康,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