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师讲完课后,请同学们提出疑问,结果同学们都无可置疑。
B.近年来,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蔚为壮观。
C.很多的人远途而来,在客厅里恭敬严肃的正襟危坐,等待大师的接见。
D.电影《长津湖》用电影语言讲述了打赢这场战争的秘诀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和我军官兵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课文《“飞天”凌空》就是一篇新闻特写。
B.《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字叔庠,北宋文学家。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书即书信,题目意为朱元思写给友人的一封信。
C.《列子》,即列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D.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感情真挚,其中《背影》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较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 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C. 小张在教室里文质彬彬,但一到了球场上,立刻就成了一员猛将。
D. 攀登过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但我依然对故乡的山情有独钟。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军统帅一声令下,狂飙突进的金国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撞开了东京汴梁厚重的城门,早已被淘虚的大宋根本无力抵抗。
B. 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
C. 冰雪初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润泽万物,总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D. 为了确保无人机顺利完成任务,机务战士对空军无人机飞行前的检测工作一丝不苟。
5、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的作者是三国时的_____,“东临碣石”的“临”的意思是_____。
(2)全诗描绘了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的伟大抱负。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得志,____________;不得志,____________。(《孟子·富贵不能淫》)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____________?(《列子·愚公移山》)
(3)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典故,表达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7)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____________。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茅盾《白杨礼赞》)
7、《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是_____国籍)记者____的不朽名著。
8、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甲】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完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乙】而不仅是【丙】。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丁】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⑦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节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欣赏 艺术 技术 依靠
B.鉴赏 技术 艺术 依靠
C.欣赏 技术 艺术 依傍
D.鉴赏 艺术 技术 依傍
【2】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中的“据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将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9、在学习之中,我们寻到了快乐;在阅读之中,我们寻到了快乐;在运动之中, 我们寻到了快乐;在游山玩水中,我们寻到了快乐 ……只要用心体会,你会发现生活处处皆有快乐。
请以“我在 中寻到了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④半命题作文请补全题目,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