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古代是指博学的人,现在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3、下列对元杂剧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外末、冲末、外旦等指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
B.卜儿,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孤,元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C.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这四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
D.“科”又称“介”,在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如笑科、饮酒科等。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的美文,它的美源自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高超手法。
B.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
C.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D.月光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6、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梅谱》序
(明)王思任
①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心可以入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试摆列一世之人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
②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
③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而又不可知。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共心之独至,千而下有必传者也。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
④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鸯湖得梅之苦。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是《梅谱》乃导师也
(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
【注】①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
B.与
C.也
D.矣
【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对第④段加点短语“歌弈之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
B.善歌善弈者可解而不可知。
C.雪湖以梅知之,以画解之。
D.韵在声后,格在局先。
【4】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
B.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
C.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孤寒本色。
D.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
【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直接点明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高兴、满足的情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_____”一句借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色,抒发离别之情;“__________”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强大的感染力;“__________”一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敌军来势汹汹、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2)《逍遥游》中,斥鴳不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3)曹植曾慨叹“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将“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古之圣人”的态度是“_________”,“今之众人”的态度是“_________”。
(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的诗句借用庄子的典故写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_________”的诗句借用鲛人的典故表达了内心无限的伤感,
(3)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阿房宫赋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以此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人收刮来之后像土块、铁锅一样胡乱地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5)杜牧《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____”,则秦可江山永固。
(6)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7)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一句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接着用“________”极言阿房宫楼阁之高。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对比,其中阿房宫的钉子“________”,宫内嘈杂的管弦音乐“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①。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②,从此更南征③。
注:①谢宣城:谢朓,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谢朓传》中记载: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②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③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写登岳阳楼见湖阔云涌、楼高晚晴、丛梅并发、春草萌生,可谓阴晴迭换,丰富多彩,但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比,少了宏阔的意境。
B.诗人漂泊流落,在岳阳有人能够盛情礼待于他,因此作者通过“楼孤属晚晴”中的“晚晴”表达了不再感觉那么孤独,甚至心头还有些许暖意的慨叹。
C.“诗接”一句写登楼唱和的情形,诗人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既表现了作者对裴使君的赞誉之情,也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
D.本诗为五言律诗,用韵工整。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关联,用典和想象的手法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全诗情感基调压抑低沉,意旨表达含蓄内敛。
【2】本诗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本诗,试结合诗句举一个例子,并作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其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除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赐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为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以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
(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山东转运司副使 除:撤销官职
B. 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 而以非罪丽法者多所全脱 丽:通“ 罹 ”,遭受
D. 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 用宝:加盖皇帝印章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祖父累立战功,为西域大族 彻里帖木儿为之请
B. 生杀予夺皆出其意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其罪状劾之
C. 以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举子多以赃败
D. 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 科举未行之先,台中赃罚无算。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 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
B. 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 伯颜生气说:“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
C. 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 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举子们心中愤愤不平
D. 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 很多百姓已经饿死了,竟然还要拘泥于常规吗?
【4】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
A. 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 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 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D. 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5】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
(2)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6】请用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概括彻里帖木儿在赈灾和治军时的形象。
赈灾时__________、__________; 治军时__________、_________ 。
【7】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
14、引用名人名言往往能给文章增色添辉,请以“花”为对象,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求:至少引用四句古 诗文;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 15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