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每一个有志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B.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没有缺点。
C. 今年,我国的主要日用工业品如棉布、服装、书籍等,都比去年同期增多。
D. 山区那些可爱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运用错误的项是( )
A. 语文老师每每讲到精彩处,会身不由己地把衣袖越捋越高,下课时常说“稍安勿躁”。
B. 他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然而他不肯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
C. 这并不是预期的结果,因为这与前期的研究大相径庭。
D. 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了。而现在,我既无乐趣,又无伴侣。
3、关于《西游记》的影响和价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辟了神魔长篇小说的新门类,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B.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嘲讽和严肃的批判巧妙结合,影响了讽刺小说的发展。
C.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神话艺术形象,是浪漫主义的伟大杰作。
D.成功地刻画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的鲜明性格,但沙僧的形象苍白无力。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有的人》等。《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卖油翁》是欧阳修在笔记小说《归田录》中记述的一则故事。
C.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干校六记》等。《老王》选自《杨绛散文》,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表达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关怀、对自身的反省、对命运的慨叹。
D.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忍耐,一切终究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的、美好的。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春》按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着重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B.《济南的冬天》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C.《秋天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歉疚。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6、同学们对下列作品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收获,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有助于我们修身正己。阅读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我们可以学习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品质;阅读小说《驿路梨花》,我们可以学习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
B.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是邓稼先放弃优厚待遇、奉献祖国的义不容辞;是《土地的誓言》中端木蕻良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这些,都令我们感动。
C.杨绛的《老王》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都是经典的回忆性散文,两位作者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了对小人物从反感、厌恶到感激、怀念的情感变化。
D.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有这一特点。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微薄(bò) 附和(hè) 嗔怪(chēng) 哄堂大笑(hōng)
B.缥缈(miǎo) 迷惘(wǎng) 鸢鹰(yuān) 纤秾合度(qian)
C.热忱(chén) 蜷伏(quán) 叮嘱(dīng) 神采奕奕(yì)
D.虐待(nüè) 羽翮(gé) 感喟(wèi) 骇人听闻(hài)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⑥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⑦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易:交换。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常以净衣易之 (2)虽死犹存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从选文中,提炼一条关于学习的好方法。
9、经典诗文默写。
(1)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_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他们的草屋,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10、(题文)阅读记叙文《春风》,完成小题。
春风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但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是 。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千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1】(小题1)认真阅读第①段,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小题2)认真阅读第①段,按提示填空。
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描写“_____”(限填一字)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和褐色的石层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描写“____”(限填一字)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秋海的绿波、白帆和小岛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
【3】(小题3)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济南、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春风应当是什么样呢?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下面给本段画横线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目中的春风。
【4】(小题4)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看法。
11、家有爱笑“李焕英”
钱国宏
①2021年贺岁档,电影《你好,李焕英》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第一眼看到李焕英时,我就倔强地认定:她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不但长相颇似李焕英,生活特点都一般无二:特别爱笑。
②母亲嫁给父亲后,在乡村一隅扎下了“营盘”,一住就是60多年。印象中,母亲就像“李焕英”一样爱笑,乡村贫穷的生活也没有消磨殆尽她唇边的笑。
③母亲的笑,是对贫穷的蔑视和不屈。“生产队”时代的东北农村生活是比较穷苦的,我们全家七口人,全靠父母两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养活。由于是土里刨食,尽管他们起早贪黑地劳作,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家里住的三间土房逢雨便漏,我穿的衣裤都是哥哥穿旧而修剪的,白菜汤里放几片肉就算是过年了……可母亲依然每天笑迎晨昏。她告诉我们:“咱们有双手,啥也不怕,穷又没生根。”
④母亲带领我们养猪、养兔、养鹅,种中草药,打冬草,起塘泥、脱砖坯……三年不到,家里就盖起了三间红砖房,买上了当时“四大件”中的两件--挂钟和自行车。大哥、二哥和妹妹穿着新衣、背着新书包去上学,我平生第一次吃到了饼干……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母亲搓着满是厚茧的双手,笑成了“李焕英”。
⑤母亲的笑,是对邻里的友善和包容。和李焕英一样,母亲具有中国农村妇女最朴实的爱和善。记忆中,母亲从未和乡邻吵过架、红过脸,遇到事总是本着“吃亏在先,让利于人”的原则。邻居砌界毗墙占了我家院子,大哥提出要找邻居“理论理论”。母亲笑着说:“你们忘了我讲的‘六尺巷’的故事吗?街坊邻居住着,占就占点呗,不影响咱家过日子。再说了,院子又没有跑到国外去,没事。”事后,邻居发现瓦匠外砌了界墙,连忙找到母亲致歉。我家这个“李焕英”又笑了:“大妹子,多大个事啊,别放心上。咱们过日子过的不是界毗墙,而是咱姐妹的情义啊。”一句话,感动得邻居刘婶儿涕泪齐下,年年园中秋果成熟时,她都大筐小筐地往我家背。
⑥在村里居住的数十年里,母亲的笑润泽着乡风,和谐、友善、体谅、包容、担当的家风带携着村风,满满的正能量,一季季地吹拂着前街后屯。
⑦母亲的笑,是对子女的鼓励与期许。每学期期末,当我们兄妹把一张张“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奖状和各种奖品带回家时,母亲的脸就笑成了一朵花。她把我们的奖状一张张工整地贴在屋墙上,每逢有乡亲造访,她都会指着墙上的一片金黄,笑呵呵地讲上十几分钟。大哥期中考试没考好,母亲看罢试卷哈哈大笑:“这道题错得不冤,出得太深了。一道题没答上不算啥,那么多道题你都答对了嘛,这就很了不起。咱需要做的是查找差距,迅速赶上。期末,你若能考个全班第一,妈给你炖鹅吃。”在我们兄妹求学的道路上,母亲洒下了一路笑声。那笑声,既是出征的号角,又是指路的明灯,同时还像一丝丝春雨,滤除了我们脸上的愁云,催发了我们心头的一垄垄嫩绿。伴着母亲的笑声,我们兄妹三人考上了大学,两人进了技校。
⑧现在,我们兄妹不仅在不同的城市扎下了“营盘”,还都有了自己的“产业”。节假日回老家看望母亲时,一进村口,我就能听到我家“李焕英”那爽朗、熟悉、亲切的笑声。
(选自《羊城晚报》2021.3.7)
【1】梳理全文,完成下表。
事件 | “笑”的内涵 |
母亲带领我们战胜贫穷 | ① |
② | 友善、包容 |
③ | 鼓励、期许 |
【2】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在村里居住的数十年里,母亲的笑润泽着乡风。(赏析加点词)
②那笑声,既是出征的号角,又是指路的明灯,同时还像一丝丝春雨,滤除了我们脸上的愁云,催发了我们心头的一垄垄嫩绿。(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请简要分析文章以“家有爱笑‘李焕英’”为题的妙处。
1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邓稼先、闻一多等人成就不凡、人格伟大,是我们心中的“大人物”;萧红回忆中的鲁迅先生,汪曾祺印象中的老舍先生,虽有普通人平凡的一面,仍是我们心中的“大人物”;鲁迅笔下的阿长,杨绛笔下的老王,虽是卑微的小人物,却因其人性的光辉,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大”人物。
你的身边也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大”人物。
请以“我身边的‘大人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力求通过细节表现人物。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班名、人名。④题材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