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沈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以下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直抒胸臆,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张狂放肆、玩世不恭的性格特点。

    C.词中多次用典,如“亲射虎,看孙郎”是其中一处典故,“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自己勇武可用。

    D.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打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充满了豪放派的阳刚之气。

  •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译文:(那些)拥有土地的人笑着回答说:“你是个给别人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文:(他们)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C.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译文:攻打陈县时,陈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领兵跟义军在城门洞里交战。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民众起义,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 3、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A. 尼摩船长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诺第留斯号潜艇,能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在大海中任意穿梭。以上情节出自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

    B. “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战胜内心怯懦之后的一段内心独白。

    C. 《水浒传》中晁盖、吴用和刘唐等人劫取了由杨志押送的“生辰纲”。

    D. 花果山仙石孕育出的石猴,拜如来佛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又向龙王讨得如意金箍棒后大闹天宫。这些情节出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

  •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流觞:将盛酒的杯子放在上游,任其循流而下,停在谁前面,谁就要端起酒杯,饮酒赋诗。

    B.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C. 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D. 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乙)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注释)①起:指吴起,军事家。②疽():一种毒疮。③战不旋踵:脚跟不向后转,即奋勇冲杀。④不泄:不轻易抒发感情。⑤有气敢任:有气魄敢做敢为。⑥赍():赠送。⑦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

    1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B.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C.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D.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卒母闻哭之 人不知不愠

    C.由此上重爱之 香远

    D.不能自振 王命急宣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②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4(甲)(乙)两文分别表现出两位将军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春夕

    作者:崔涂 (唐)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乙]  阁夜

    作者:杜甫 (唐)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由暮春之夜引发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乙诗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B.甲诗首联写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思乡并无很大关系。

    C.乙诗颔联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

    D.甲诗尾联中的“归”字,含有“归家”与归隐田园之意;乙诗尾联反映出诗人情感上的矛盾和苦恼。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由事入情,甲诗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乙诗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B.甲诗颔联,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

    C.乙诗颔联把偏远的夔州的“野哭”“夷歌”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富有时代感和地方性。

    D.甲诗意象明朗,风格飘逸;乙诗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语文实践活动。

    (1)你喜欢下面“链接材料”中传播红色经典的方式吗?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2018年春节,实景影画剧《红色娘子军》在三亚首映。沉浸在热带雨林中的观众坐在移动座椅上,穿越回到1931年的海南岛。五指山上、万泉河边,红色娘子军追求光明与自由的战火时光一一呈现……制片方以实景影画剧的形式,将它还原回原生背景——以海南热带雨林为环境意象,以静谧宽广的万泉河水为情感符号。整台演出通过红色娘子军寻找光明与信念的烈火青春、浴血奋战的激烈战争场面,表现出壮烈而又昂扬的娘子军精神。

    _____________

    (2)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同学们参观某先烈纪念馆。在参观时,你的同学A嘻嘻哈哈,不遵守纪念馆的参观纪律。假设让你去提醒A同学遵守纪律,你会说什么?(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诗文默写:

    (1)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只有那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

    (3)晨兴理荒秽,

    (4) ,江春入旧年。

    (5)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各级法院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正如《曹刿论战》里所说:   ,必以情。这是深得民心的举措。

    (6)杜牧在《赤壁》一时中,借对历史的兴亡感叹,表明英雄的成功都离不开机遇之意的两句诗是  

    (7)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一诗中,概括作者国破家亡、漂泊颠沛的逃难生活,抒发诗人离乡背井、忧国伤时的愤懑和感慨的一联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

    【2】第②段划线句子起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 10、非文学作品阅读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看遍了他人的痛苦

    思郁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 1997 年出版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通过采访那些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幸存者、清理人、已逝者的家人,还有那些参与到救援事故中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声音辑录而成。

    我们会注意到受访者说话的时候,只有一个声音,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始终没有出现。 她隐居在了幕后,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记录者和倾听者。正是这种看似客观的记录者身份让她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文学是一种创作,而且大多数时候是种充满了 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的写作。如果作家只是记录倾听到的声音,是否可以借用巴特的那个术语 来说,作者已死?要知道,阿列克谢耶维奇从第一本书《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开始,就有 意识地采用了这种口述记录,整理成篇的方式写作。她自己称这种创造是一种“文献文学”, 肇始于纪实文学的本体,但是与纪实文学的写作之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写作那种体制内的高大全 的新闻并非她的志向所在。当她开始接触到纪实文学之后,她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记者的 采访手记中有很多部分,囿于审查制度或者各种偏见的缘由,不得不被舍弃了。但是这些被

     

    舍弃的记录与发表出的新闻相比有着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历史学家舍弃的地方,恰恰成为阿列克谢耶奇创作的起点,因为正如她坚信的“一切

    都可能成为文学”。如果我们无法确认回忆的真实性,这样的材料何尝不是文学创作呢?它 不具备历史意义,并不代表它不具备文学意义。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时间酝酿过程 当中的下意识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在第一本书的整理和写作中,阿列克谢耶奇 曾经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故事就在大街小巷里,就在芸芸众生里:“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 一段故事。这个人有半页纸,那人有两三页纸,让我们一起来写一本时间的书。每个人都大 声说出自己的真相和噩梦的阴影。我需要听到这一切,与这一切融合,成为这一切,同时也 不失去自己。我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复杂性恰恰在于我们以今天的语言讲 述过去。”

    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到《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时间跨度从 1985 年到 1997 年的十几年间,内容从访谈二战卫国战争中的女兵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幸存者,中间还间隔 了两场战争——关于被遗忘的儿童的战争《我还是想你,妈妈》和描述阿富汗战争的《锌皮 娃娃兵》。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才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那就是倾 听别人的声音,倾听别人的苦难,见证那些沉默者的历史,帮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记 忆。要知道她的第一本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还是存在的,她在带助她们回忆,与她 们的灵魂沟通,给她们必要的情感安慰。但是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她的声音已 经消失了。她在这本书中看上去真的消失了,只有那些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只有那些创 伤的肉体在诉说他们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只有那些再也不能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但是倾听只不过是创作的基础,它并非是作者的全部。所有的采访当然都是值得记录的, 但成为一本书还要意味着记录的选择和筛选,声音的排序和结构的组合,素材的整理。每个 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有这些故事服务于一个更大的主题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

    她逃择了恢复这些元故事的面貌,选择了尊重这些人物的原型,选择了最为原始的文学 创作方式,这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提到的,她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通 过对人们心声仔细地组合拼接这样非凡的方法,阿列克谢耶维奇加深了我们对于整个时代的 理解”。

     

    相关链接

    ①2015 年 10 月 8 日,瑞典文学院公布:2015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记者、散 文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颁奖词说:“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 气的纪念。”

    (中国新闻网)

    ②“复调写作”:“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 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

     

    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 一的文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1下面说法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她的志向并非写作体 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而兴趣却在纪实文学。

    B. 被历史学家舍弃了的一些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文献,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 点,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

    C. 获得诺奖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自己就是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 语言结合起来,而创作的复杂性恰在于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D. 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读者可以听到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创伤的肉体 在诉说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无法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2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献文学”是如何形成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作为介绍作家创作思想的评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文学批评界有不同意见。2015 年诸贝尔文学奖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否支持她获得这个荣誉?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秋山寻野

    从维熙

    ①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区闲居。看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便走出乡院,信步朝村外走去,秋山的苍绿和空中的鸟鸣,让人流连忘返。一位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围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

    ②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

    ③车子大约开了一个时辰,在一个名叫“桃园仙谷”的地方停了下来。他告诉我说,进山后舍弃大路,走小路,保证会有发现。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我则像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⑤环山小路非常难走,既没有石阶铺路,也没有示意路标,这正是我要探秘的地方。走了一段崎岖山路之后,我发现,在路旁林木的枝条上,一缕白布条在秋风中飘摇。我猜测,这是进山人怕归来时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标。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野趣的“情痴”,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了。

    ⑥果不其然,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发现了几束开在山坡上的野花。继而,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露出它的身姿。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寻声而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的脚边。

    ⑦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花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野的纪念。然后,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这时才发现,刚才有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果已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的静物写生。

    ⑧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久违了,天空的美神,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到你的身影,在这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的是天籁声声。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南来的雁,

    北来的雁,

    在我篮里下窝蛋……

    ⑨此刻,我虽然没了儿时的梦幻,但在大山深处看长空雁过,仍然激起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目送着大雁们的身影,一直消失在长天之角眼里只剩下天空扎眼的瓦蓝。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

    ⑩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时代的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嚣,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事了。

    ⑪出山时,秋阳高悬。司机问我:“您老玩得开心吗?”我立刻向他表示了谢意,这真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逍遥游呢……

    (选自《河北日报》2019年5月17日,有改动)

    1“秋山寻野”中的“野”,包含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品析语言。

    ①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3文中引用了童谣和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材料,有什么作用?

    4请对文章的第④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语言、手法、结构等方面入手)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走着走着,我们就长大了”。是的,成长是不断前行的旅程。走在路上,我们欣赏春夏秋冬;走在路上,我们辨别善恶美丑;走在路上,我们品味酸甜苦辣;走在路上,我们抒发喜怒哀乐……

    请以“走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