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石河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解说: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 太阳所反映的水上涟漪的影子,像轻烟似的总在树上和青草上晃动着。

    解说:“影子晃动”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C. 宁静淡雅   翩翩起舞   冰天雪地   锻炼身体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D.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解说:这句话有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玉盘珍羞直万钱

    B.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C. 云归而岩穴暝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办任何事情总是小心翼翼的,唯恐出任何差错。

    B. 我的姑奶奶,今天你这搞得花枝招展的出来干吗?害我差点没认出你。

    C. 初冬的清晨,田野上落叶缤纷,鸦雀无声,一切似乎都在睡眠中。

    D. 36岁的邓肯依旧很刻苦的进行练习,无论是投篮还是对抗,他都一丝不苟的对待。

  •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要保持对自然的    :敬畏自然,遵循规律;人与人的和谐在于人要有一种     的心态:待长辈      、待平辈      、对晚辈谦逊,心胸似海,志存高远。

    A. 谦恭  谦和  谦让  谦卑   B. 谦卑  谦和  谦恭  谦让

    C. 谦让  谦恭  谦卑  谦和   D. 谦恭  谦让  谦和  谦卑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宗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土,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

    ②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召问其故,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

    ③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_______②率精兵二万霍邑_______③声帐中 ________④而下之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盛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②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

    【4】结合选文,用自己话说说太宗在帐外大哭的原因,从中可见他是怎样的人?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本词中作者面对大好河山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境界?

    2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2021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4周年纪念日。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和精神,当天,你所在的班级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加红色教育活动,事后老师决定组织一次关于此次西柏坡之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老师决定组织一次关于西柏坡的“红色故事”宣讲活动,准备邀请全校师生参加,现请你来设计具体的活动步骤。

    准备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施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此次“红色故事”宣讲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3)活动结束后,小张同学深有感触,他在留言板上写下了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最后一句话不小心被蹭掉了,请你帮其补全。

    聆听讲解,观看文献实物、革命影像,让我真切领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深情追忆了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酬乐天扬州初逢度上见赠》一诗中包含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寓意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那些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人物,我们可能用范仲淹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 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 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 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 100 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 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 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 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 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 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 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 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 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 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

    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 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 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 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 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 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 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 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 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 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 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 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 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 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 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 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 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 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 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 述。

    D. 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2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 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 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 高。

    D. 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3对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的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 藤,生动形象的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B. 甲: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

    靠规律运作。

    C. 乙:举例论证,以鲁班从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的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 目标才会不断进步的道理。

    D. 乙:道理论证,以鲁班成长为大师的经历为依据,强有力的论证了“进取精神是人类 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 10、文学作品阅读

    邮政局长

    泰戈尔

    我们这位邮政局长一参加工作,就被派往乌拉普尔村任职。乌拉普尔村很小,附近有一家靛蓝作坊,作坊的老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这儿建立了一所新邮政局。

    邮政局长是加尔各答的年轻人。来到这座小村庄,他的境况,与从水中捕获扔在岸上的一条鱼类似。他的办公室设在一间铺八扇草顶的昏暗茅屋里。不远处,长满浮萍的池塘四周,是茂密的树丛。靛蓝作坊的账房先生和员工,平时没有空闲,被认为是不配和文化人交往的一群人。

    这个加尔各答青年也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到了一个陌生地方,不是过于清高,就是过于拘谨。所以,他和当地人几乎不交往。每天他的业务不多,有时候写两首诗,诗中抒发的情绪,让人觉得,他一整天望着飒飒颤抖的树叶和天上的云彩,日子过得相当舒畅。然而,心灵之神知道,如果《天方夜谭》中的哪个魔鬼跑来,一夜间砍光枝繁叶茂的树木,修筑一条宽阔的马路,一排排摩天大楼挡住人们仰望天上云彩的视线,那么,这个半死不活的有教养的人就能获得一种新生活了。

    邮政局长的工资很少,必须自己做饭吃。村里一位失去双亲的孤女为他干活儿,换一口饭吃。这女孩名叫罗德娜,十二三岁光景,她出嫁的可能性至今尚未显现。

    黄昏时分,从牛厩里冒出熏蚊的一圈圈白烟,灌木丛中蟋蟀㘗㘗地叫着。远处的村子里,如痴似狂的一群包乌尔游方艺人,敲锣打鼓,吟唱民歌。诗人独自坐在幽暗的游廊里,望着抖动的树叶。当心中涌起一阵微澜时,他就在屋子的角落里点亮一盏光线微弱的油灯,喊道:“罗德娜。”

    罗德娜坐在门口,正等着他叫喊。不过,听到他叫一声她不进屋,故意问:“什么事,先生?干吗叫我?”

     邮政局长问:“你在干什么?”

    “我得马上去生火——厨房里——”

    “厨房里的活儿先放一放,先给我装袋水烟。”

    罗德娜立即鼓起腮帮子,使劲儿吹着水烟管,走进屋里。

    邮政局长从她手里接过水烟,忽然问道:“嗯,罗德娜,你想你妈妈吗?”

    好多年前的事,罗德娜还记得一些,可有一些已忘掉了。比起妈妈,她更喜欢爸爸。她至今隐隐约约记得爸爸的模样。干了一天的活儿,爸爸傍晚回到家里,有一两天傍晚的情景,像画一样清晰地印在她的心扉上。

    罗德娜一面说话一面走过去,坐在邮政局长脚边的泥地上。她记得她有一个弟弟。在几年前雨季的一天,姐弟俩在池塘边,用折下的树枝当钓鱼竿,假装钓鱼。比起其他许多重要事情,这一幕更多地在她心里浮现。

    就这样聊着聊着,夜渐渐深了,邮政局长也累了,不想再做饭。好在还有上午的剩饭,罗德娜赶紧生火,烙了几块饼,两人凑合着吃了顿晚饭。

    一天又一天,傍晚时分,在这间大茅屋的角落里,邮政局长坐在办公室的木椅子上,也讲自己家里的事儿。谈他的弟弟、母亲和姐姐,谈他独自旅居他乡想起来让他心里恓惶的人。久而久之,这个少女仿佛成了他家的成员,交谈的时候,也称他家某人是妈妈、姐姐和哥哥,好像早就是她的亲人似的。甚至把她想象的他们的模样,画在她幼小的心版上。

    “我一点一点地教你识字吧。”邮政局长说。

    说罢,一个中午,他教她读孟加拉语字母:o、a……没过几天,就教她复合字母了。

    斯拉万月,阴雨绵绵。河流、沼泽、沟渠里涨满了雨水。白天黑夜,雨声、蛙声不绝于耳。乡村的土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去赶集,必须乘船。一天早晨,下起倾盆大雨。邮政局长的女学生在门口等了很久,也没有听到平日准时听到的呼叫声,就拿着书本,蹑手蹑脚地走进屋里,只见邮政局长躺在床上。她以为他在休息,就又无声地往外走去,却忽又听见喊声:

    “罗德娜!”

    她急忙转身问:“大哥先生,刚才你睡着了?”

    “我觉得身上不太舒服,”邮政局长有气无力地说,“你用手摸一下我的额头,看看是不是发烧了。”在举目无亲的外地忍受病痛的时刻,他在心里是多么渴望母亲和姐姐那样温柔的女性坐在自己的身旁啊。他这个外地人的心愿没有落空。少女罗德娜已不再是少女,此时此刻,她充当了母亲的角色。她请来郎中为他看病,按时喂他丸药,整夜守在他的床头,为他做有营养的饭菜,上百次地关切地询问:

    “噢,大哥先生,你感到好一点儿了吗?”

    几天以后,瘦弱的邮政局长从病床上起来了。他暗自打定主意,再不能拖延,无论如何都要从这儿调走。他向加尔各答总局写了报告,陈述当地卫生条件极差,要求调动工作。

    完成了照顾病人的任务,罗德娜回到了门外原先的位置上,再也听不到邮政局长像先前那样叫她。她常常向屋内窥视,看见邮政局长心不在焉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在罗德娜期望他叫她时,他心神不定地在等候总局的答复。她坐在门外,上千次地温习她的旧功课。她担心哪天他突然叫她,她会把学过的复合辅音念错。过了一个星期,一天傍晚,她终于听到期望的喊声,她兴奋地走到屋里,明知故问:

    “大哥先生,你叫我吗?”

    “罗德娜,我明天要走了。”邮政局长说。

    “去哪儿?”罗德娜问。

    “回家。”

    罗德娜忙问:“哪天回来?”

    “不回来了。”

    过了一会儿,罗德娜慢慢地站起身,进入厨房烙饼,动作不像往日那么麻利。也许是许多杂念涌上了她脑际的缘故。邮政局长吃完饭,罗德娜问道:

    “大哥先生,你把我带到你家去吗?”

    邮政局长笑笑说:“那怎么行!”

    终究是什么原因不能带她去,他觉得没有解释的必要。

    整整一夜,无论是清醒时还是在梦中,她耳边一直回响着邮政局长带笑的声音。

    那怎么行!”

    邮政局长早晨起床,看到他的洗澡水准备好了。按照加尔各答的习惯,他每天用新打的河水洗澡。她不便问他什么时候动身,而估计一大早又需要用水,所以夜里就从河里把他的洗澡水打来了。

    洗完澡,邮政局长喊了一声。罗德娜轻手轻脚地走进屋里,静静地看了一眼他的脸,等候他吩咐。

    “罗德娜,”邮政局长说,“我会叮嘱接替我工作的人像我一样照顾你。你不要因为我离去而发愁。”

    毫无疑问,这番话说得非常真诚,发自一颗仁慈之心。可谁真正懂得女人的心呢?罗德娜这一段日子默默地忍受了主人的多次责备,可她忍受不了这番温和的话语。她心潮翻滚,流着泪说:

    “不,不,不用你对那人说什么,我不想再待在这儿。”

    邮政局长以前从未见过她这样拒绝别人的好意,一下子愣住了。

    新邮政局长来了。老邮政局长把邮政点的事务交代完毕,准备动身。临走的时候,他把罗德娜叫来说:“罗德娜,我从未给过你什么东西,今天我要走了,给你留下点东西,能帮你过一段日子。”

    留下了路上的费用,他从口袋里取出了所有的薪水。

    罗德娜咚地跪倒在地,抱着他的脚说:“我求求你,我求求你了,别给我什么东西。我求求你了,用不着别人为我操心。”说完,飞快地逃走了。

    卸任的邮政局长长叹一声,手提着旅行包,把伞扛在肩上,画有蓝白线条的一只铁皮箱子,让脚夫头顶着,慢慢地朝码头上的船走去。

    他登上船。船开了。

    雨季满涨的河水好像大地汹涌的泪水,在船的四周潺潺地流淌着。这时,他感到一阵心酸。一个普通农村少女的凄楚面容,仿佛是遍布世界无从言传的隐痛的显现。他起过“返回去,把人世之怀外面的孤女带走”的念头。但此时风鼓满白帆,水流湍急,村子被抛在后面,河边的焚尸场清晰可见。他这位在河流上飘零的旅人淡漠的心中不禁产生一个理性的看法: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离别,多少这样的死亡啊。我回去有什么好结果?这世界上,谁是谁的什么人呀!

        但是,罗德娜心里没有产生任何理性的看法。她在邮政局长的屋子的四周,流着泪走来走去。也许,她心里有过一丝希望:大哥先生要是回来的话——受这个想法的束缚,她一直不愿远远地离开这儿。

    (本文有删改)

    1)根据选文的内容,完成情节脉络图。

    2)泰戈尔短篇小说的强烈诗化是独树一帜的,其作品充满了抒情的格调。请从文中找出一处能体现其诗化特点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3)选文中最后写道:她心里有过一丝希望:大哥先生要是回来的话——受这个想法的束缚,她一直不愿远远地离开这儿。如果要进行小说的续写,下列哪项更符合最终的结局。请简述理由。

    A.邮政局长永远也不会回来了,罗德娜的希望落空。

    B.邮政局长不久归来,带走了罗德娜。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选自《世说新语》,刘义庆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版)

    (注释)①石头事故:指苏峻作乱。②陶公:陶侃,陶渊明祖父。③顾命:指君主临终的命令。④溪狗:即傒狗,含鄙薄意。魏晋时期,选官注重门第,陶侃出身非名门望族,为人所鄙,故有此称呼。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选自《唐摭言》,五代王定保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版)

    (材料三)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天下一统,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乡村人各各安居乐业。到了洪武四年,秦老又进城里,回来向王冕道:“危老爷已自问了罪,发在和州去了。我带了一本邸抄来与你看。”王冕接过来看,才晓得危素归降之后,妄自尊大,在太祖面前自称老臣。太祖大怒,发往和州守余阙墓去了。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王冕指与秦老看,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说着,天色晚了下来。此时正是初夏,天时乍热,秦老在打麦场上放下一张桌子,两人小饮。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那些眠鸥宿鹭,阒然无声。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着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话犹未了,忽然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王冕同秦老吓的将衣袖蒙了脸。少顷,风声略定,睁眼看时,只见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王冕道:“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当夜收拾家伙,各自歇息。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吴敬梓著,中华书局2013年11月版)

    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蘧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一个年老的幕客牛布衣道:“是汶上县?何不在已取中入学的十几卷内查一查?或者文字好,前日已取了也不可知。”学道道:“有理,有理。”忙把已取的十几卷取来,对一对号簿,头一卷就是荀玫,学道看罢,不觉喜逐颜开,一天愁都没有了。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七回,吴敬梓著,中华书局2013年11月版)

    (材料五)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选自鲁迅《孔乙己》)

    1(材料四)中的范学道是谁?蘧景玉所说的“这件事”是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掌柜的追问有什么特点?小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五)节选内容,将下面的剧本补充完整。

    掌柜(同平常一样笑着):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孔乙己(①________):不要取笑!

    掌柜: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②___________________

    孔乙己(对酒客甲、乙):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柜(笑,转身面对小伙计):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儒林外史》:“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有人读了这句话后,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仅仅是讽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结合(材料四)和你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儒林外史》主题的认识。

    5结合上面的材料,仿照(材料三)的划线句,概括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

    6以上五则材料中,(材料三)的位置不太恰当,请调整并陈述理由。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意思是说“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子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

    以上文字给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不要透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