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的。因为________ 。
A.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B.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
C.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D.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2、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教育目标对老师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老师是应当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呢?还是应当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B.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C.川剧的变脸被誉为“中国一绝,世界一绝”,但它到底是什么时期出现,谁是最先的发明者,已经无法考证,更没有明显的文字记载。
D.“我们一切工作是从本本出发呢,还是从实际出发呢?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楚了吗?老王同志。”王玉山惭愧地摇了摇头。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天气炎热,同学非要请我吃冰淇淋,我只好笑纳了。
B. 小明对王老师说:“您是学界泰斗,还请您不吝赐教。”
C.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李华同学荣幸地加入我们班级。
D. 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4、下列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芙蓉(fú) 譬如(pì) 呦呦鹿鸣(yōu)
B. 羁鸟(jī) 吐哺(bǔ) 鼓瑟吹笙(shēng)
C. 三匝(zā) 暧暧(ài) 何时可掇(duó)
D. 枉用(wǎng) 樊笼(fán) 越陌度阡(mò)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B. 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推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C. 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 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比尔基纳乌的黑雪
波列伏伊
在科内普家里就着香气扑鼻的马林果酱喝茶时,我们闲谈起来。从谈话中我们获悉,奥斯威辛集中营还不是纳粹兽行之最,地球上还有比它更可怕的地方,那个地方叫做比尔基纳乌,也是一个死亡集中营,营址离奥斯威辛不算太远。
科内普先生所讲的情况,委实令人难以置信。奥斯威辛集中营毕竟属于劳役性质的集中营。囚徒只要还健康,只要还有力气,就被使用来做各种苦役。被烧掉的只是那些衰弱到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也就是,被烧掉的只是些不能生利,榨不出油水的人。当一批人被送入化人炉时,马上就另派一批人来干活,不能干了便被送去烧死,再派一批人来干。死亡的轮子就这样不停地转动着,但相对来说转的是比较慢的。
比尔基纳乌纯粹是个杀人营,一列一列载满囚徒的火车从四面八方开到比尔基纳乌来,有的来自被占领国,有的来自附属国,有的甚至来自德国本土,全部都是直达快车,沿途所有车厢全部加锁,只是到了夜里才打开车门,清除粪便和死尸。倘若有谁未经允许向外探头,当即就会被子弹打死。
列车载着注定死亡的人开进比尔基纳乌车站。与奥斯威辛不同,这个站名很少为人所知。在表面上,这是一个重要的枢纽站。几条双轨铁路线以此为轴通向四面八方。车站大楼上悬挂着开往柏林,德累斯顿,布列斯拉乌,华沙以及维也纳等地的列车时刻表,站台清洁,身穿铁路职工制服的人员在上面来回走动。进站列车停车的位置似乎是一条备用线,车门一打开,饱受几天长途旅行折磨之苦的旅客们便从车上跳下,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那些彬彬有礼的翻译向他们解释,说他们的艰苦生活结束了。可是所有旅客必须在这个车站上清理个人卫生,洗个澡,把携带物品进行消毒,然后再换乘旅客列车离开这里,去工作地点。那些手头有钱的旅客们还可以买到夹肉面包和其他食品。离车站不远的地方有两座椭圆形的建筑,分别写着:“男浴池”“妇女儿童浴池”。
旅客们兴高采烈地走进这两座建筑物,把随身携带的东西交出来消毒,然后脱光衣服,领到一个小牌和一小块肥皂直接走进一个清洁的大房间,房间的地面铺着锌版,周围有一些冷水和热水的淋浴喷头。然而,当他们开始洗澡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身后的大门已经紧闭。接着,房间的顶上便开始放出毒气,经过十至十五分钟,这些愉快地洗澡的旅客便成了一具具死尸。比尔基纳乌这座“壁炉”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工作着。旅客列车源源不断地开来,死尸源源不断地拖出去,被一辆辆小货车运进焚尸炉。在焚尸炉来不及把这些可怕的原料全部吞吃的情况下,这些尸体就被一堆堆地扔进几个大水泥坑里,浇上汽油露天焚烧,每次可以烧二三百具。
“你们在飞机上是否注意过这里的雪是什么颜色的?这里的雪是黑色的,黑的像无烟煤。”
“这种空气我们已经吸了五年啦。”科内普太太补充说,“我现在虽然看着你们,可我仍然不敢相信,莫非这一切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早晨,彼得罗维奇把我们叫醒了,我们请科内普先生带我们到比尔基纳乌去,他同意了。
约在两周前,党卫军把车站、澡堂和铁路都炸毁了,那里如今只有一堆堆混凝土块和扭曲的铁轨。
当时正是冰雪消融的时节,昨日厚厚的新雪化掉了,我们极目望去,看见直到天边的残雪确实都是黑色的,乌油油的,我伸出手来,摸了一摸这种雪,手上立即染满了污垢,这时我甚至抖了一下。这些灰渣是数十万人骨灰的微粒,这些人是曾经活过,有过感觉,爱过和痛苦过的啊!废墟永远是废墟了,根据废墟很难看出原来建筑的样子,但是在科内普先生的帮助下,我们心中又勾画出了这个附设有各种道具性质的服务系统,并且起着道具性质作用的车站,从一个堆满了大块混凝土的废墟露出一块列车时刻表的残片,我们还看到了道岔和路轨的尽头。最后,我们来到了澡堂的废墟,我们看到爆炸的气浪只掀去了焚尸场的房顶,一座焚尸炉依然故我地立在旷野中,通过敞开的炉门可以看见未烧尽的残骨,从炉里掏出一大堆骨灰,颜色有点发蓝,很干燥,踩下去所发出的并不是窸窣声,倒像个死者在脚下呻吟。
我们带着满脑子可怕的印象在向晚时分回到了方面军司令部,马上听到了一则十分有趣的新闻,白天克拉依兹布尔格已被我们方面军占领,该市是通往奥德河要道上的最后一个城市,居民都是德国人。有两个第七处的军官(一个大尉,一个中尉)刚刚从那里回来,给我们讲了一桩可笑的事情。他们和坦克部队一起进入克拉依兹布尔格。因为急于想得到这里的档案,于是找到了县长办公大楼。
正当他们翻阅一大堆文件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一个德国人打着官腔满肚子不高兴地说道:“是弗兰茨吗?我从早晨就不断给你打电话,你跑到哪里去了?总该留个人看电话吧。”
“您是谁?”大尉莫名其妙,也用德语反问了一句。
“弗兰茨,您是喝醉了还是怎么的?”对方发火了。“您疯了吧,真是死到临头还不知!俄国佬打来了,据说离你们市已经很近,你们还在喝酒,到处乱逛。”
“我再问一遍,您究竟是哪一位?”大尉问道,此刻他已经猜测出,这次谈话意味着什么。
事情已经明白了,大尉是在和布列斯拉乌市州长谈话,显然,这位州长把我们的大尉当成了自己的下属了。这个德国人竟然不知道自己所管辖的一个城市已经被对方占领(虽然这个城市距他所盘踞的布列斯拉乌并不算远),还在和我军占领的城市进行正常联络,这一点说明在德军后方,在其党政机关里面,已经出现了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局面……
夜里我和克鲁申斯基把记者团剩下的安眠药片都咽了下去,然而收效甚微,我们一闭上眼,就看见黑色的雪,只要碰一下,就会留下一片油迹。
(选自《世界优秀通讯选》,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黑雪”格外醒目和引人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能起到揭露文章主题的作用。
B.作者写众人到站时的兴高采烈,有力地反衬和揭露了德国纳粹滥杀无率、丧尽天良的罪行。
C.作者写回到司令部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是为了交代德国军队的滥杀无辜将一去不复返了。
D.些通讯的开头轻松愉悦与结尾吃安眠药都难以入睡对比鲜明,突显出作者的震惊与恐惧。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诗经·卫风·氓》中,女主人公遭到了氓的无礼对待,自己的兄弟不了解情况,反而对自己“ _____________”,表现了女子内心的痛苦之情。
8、理解性默写。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大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表现洞箫之声极富感染力。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昂地饮酒吟诗的情境。
9、理解性默写。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打消了学生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问句来引导弟子表达治国思想和措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自己在礼乐教化方面能力不足,态度谦逊。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自取灭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加以反驳,为变法正名。
(4)《六国论》首段,苏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问,紧接着作答,认为不赂秦的国家因失去强有力的支持者,不能独自保全。
(5)杜甫《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致。
(2)《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正村手法塑造莲花的形象,评价菊花是“ ”,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更突出了对莲花的喜爱。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①
白居易
闻停岁仗轸②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
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
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
【注】①元和十二年春江州作。岁仗是新年大礼,皇帝主持朝会,接受四方朝贺。②轸:忧虑。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对此感到无限忧愤。
B.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油然而生,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
C.诗人忽然想到要迅速飞檄声讨,请缨作战,表达了为王前驱、平定叛乱的决心。
D.全诗一气直下,流转自如,不同于白居易诗歌的平和朴实,是其诗歌中难得的变奏。
【2】本诗题中的“率尔”与《论语·侍坐章》子路“率尔而对”的“率尔”相比,有哪些异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B.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C.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D.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麾下,意思是部下。麾,军中指挥士兵的旗子。
B.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北岸地区为江东。
C.骑司马,骑兵将领官名。殷商时代始置司马,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亭长,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垓下之围中,“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不仅唱出了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
B.东城快战中,项羽的“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C.项羽知耻重义。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
D.项羽有“不忍之心”,主要是因为他性格中的仁善。这与文中将乌骓马赠予亭长和《鸿门宴》中对范增多次暗示“默然不应”的初衷是一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由视觉障碍运动员李端点燃主火炬。在现场所有人的鼓励与掌声中,经过长达1分多钟的摸索,他成功地将火炬稳稳地插进了主火炬台。李端说:“我看不见火炬,但如果能把这最后一棒火炬插好,就能让世界看见我们。”有网友说“他虽然看不见光,却用微火为我们点亮了夜空”;还有网友说“他不是一个人在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的身后是十四亿中国人”……
请以“微火何以成炬”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