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其中“太守”是郡(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划)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刺史”是州(比郡高一级的行政区划)的最高行政长官。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其中的“束发”是指古人十五岁(一说八岁)时,把头发挽起来,盘到头顶上,表示成童;而“黄发垂髫”中的“垂髫”指下垂的头发,借指儿童。
C.“一交子时,你就是十六岁了”,我国古代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记时,从夜里十一点到次晨一点称为子时。
D.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提出“三美”的新诗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位副部级退休官员,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厅长七年,却图穷匕见,驾车持刀、持枪杀害一位比自己小36岁的妇女。
B. 我愿意以一个后辈作家和曾经品丁玲忠实读者的身份。怀着对天人相隔的一个大作家的难以释怀的敬意,为丁玲长歌当哭。
C. 曾出演多部经典军旅题材电视作品的青年演员赵荀受节目组的邀请,有幸为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回顾了他过去的峥嵘岁月。
D. 因为阅读广泛,加之博闻强记,他可以在许多领域的前沿知识与中国古典篇章的典故之间信手拈来,随意切换。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 行李之往来 偏袒扼腕而进 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愿大王少假借之
C.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闻购将军之首
D.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而伤长者之意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金风,指秋风。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
B.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称它朝生暮死。《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用它比喻人生短促。
C.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廉颇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人,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D.秋士:《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相对。也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梦啼妆泪红阑干
B. 所守或匪亲
C. 万里悲秋常作客
D. 丛菊两开他日泪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消消停停地走来个陌生老人,窸窸窣窣地屈膝坐定在岔路口后,将一把三弦拉得呜呜咽咽、如诉如泣……
这儿是湘西北大山深处,一个古铜色的三岔路口。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尊石碑兀然挺立在岔路口中央。
碑高约六尺许,呈黑褐色,表面粗糙,凸凹不平。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
岁月无情地洗刷,时光百般地磨砺,碑文早已迷迷蒙蒙,模糊一片。细细地辨认,自然会读到那久远的年代,逝去的往事。
石碑前常有陌生客呆呆伫立,如雕塑。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仿佛每一道皱褶里都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他来自何方?要到哪去?无从知晓。
每天,当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正热吻着碑顶时,老人就会长久地、默默地伫立在碑前,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那模糊不清的碑文,好像那上面自有什么锦绣文章似的,又常常一个人读得泪流满面……
残阳落进了他昏花的老眼,老人一天天地日见衰老。
又一日,人们惊奇地发现,老人置备了铁锤、钢錾,窸窸窣窣地镌洗起石碑来。他要为过往行人,为自己镌洗清楚这块石碑?
空旷的山谷里回荡起一串串“叮叮当当”好听的声音。
字字复字字,行行复行行,一锤一錾间,忽闻阵阵话语声:“小不点,安逸嗬!”是川西汉子耗子李的声音,老爱拧他耳朵,见着就耳根辣痛,躲闪不及。“小不点,给俺当上门女婿,中不中?”“乱,乱弹琴,没条枪高,跟老子瞎凑,凑甚热闹!”是谁?谁在逗他?渐次缈远。“等等我,我想你们啊!”泪水随锤起錾落,打在石碑上……
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石碑被镌洗一新。原来老人还有一身极好的石匠手艺。一笔一画,苍劲钝拙,犹如碑帖,在风雨中永远不会磨灭!
老人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带着他的故事走了。或荣或辱,或生或死,或终生遗恨,或死而无憾,内心经历过多少伤痛,谁能晓得?
山里人用上好的柏木棺材,把他葬在了石碑旁。
其时,有一才出学校门没几天的后生,对着石碑大声吟诵起来:民国三十四年仲春,东洋岛夷,怀长蛇吞豕之心,纠集兵力8万有余,旨图陆沉湘西,攻陷芷江,打通进犯大后方之门户。战役由是展开,我铁军独立团,奉命据路口迎敌,喋血鏖战七昼夜。战斗异常之惨烈,反复冲杀,血流成河,全团官兵赴死如归,无一退缩,以身殉国者十之八九。诚可上见古人,下兴来者,而告无愧。倭寇始终未能越路口一步,伤亡千余,闻风丧胆,溃败。为旌伟绩、慰英灵、励同胞、勖后人,谨勒石于兹,以作永记。俎豆千秋,鄄祀馨香,丹心碧血,日月同光,是为至祷。
碑前是如丝如缕的山道,弯弯曲曲,盘旋上升;碑后是裸露着紫铜色胸膛的巉岩峭壁、广阔深邃如海洋般的蓝天……渐渐地,三岔路口立起一座座古铜色的雕像来,在一片如火如荼的霞光里。
(选自《百花园》2015年1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枯黄的茅草掩埋住大半截碑身,通体布满斑斑点点的蚀洞,伤痕累累,饱经风霜”既写出了路碑年久未修的状况,又批评了人们的浅薄无知。
B. “这老人瘦且干瘪。刀劈斧削如化石般的脸上,镌刻着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皱褶”,这一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的饱经风霜,以引起人们的对老人的同情。
C. 老人历时七七四十九天,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独自将石碑镌洗一新,说明老人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山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D. “小不点,安逸嗬”等一系列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老人的内心变化,使读者从中领悟到了老人对战友的深情怀念。
【2】小说详写石碑碑文这一段有何用意?
【3】作者以“路碑”为题有什么作用?
7、(1)____________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韩非子·大体》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_____________ 。《孟子·尽心上》
(3)借书满架,_________ 。__________ 《项脊轩志》
(4)生乎吾后, _________ ,吾从而师之。《师说》
(5)魏征劝太宗“惧漫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化用了老子的名句 ____________ 。
(6)校长强调教师要把铸造学生的灵魂放在首位,他引用了《师说》中的一句话阐述教师的职责 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②充分表现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离别的惆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徐志摩)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刻为喻,强调为学应当坚持,才会有所成就。
(4)古诗词多借猿声表达哀怨、愁苦、凄怆等哀情,如“____________”。但“景因情变”,古诗词也借猿声营造清幽意境或表达轻松愉悦之情,如“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了其博大胸怀。
(2)曹操《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暂,这就好比早上的露水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典故,自比周公,认为自己也有周公一样的胸襟,也会殷切接纳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归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上阕对赤壁之景的描写,过渡到下阕对古人的追思。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车声越听越远,皇帝的宫车不知去向何方。
(3)苏洵《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六国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题大瘐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大瘐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瘐岭时所作。②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1】下列对诗歌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 诗人用了南飞雁这意象,其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
B. 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C. 人雁比较以后,在颈联中,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这句虚写诗人到南方后寂静、荒凉的景色,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D. 在尾联中,诗人从抒情转为写景。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文王墓在毕),从文王,以明不敢臣周公也。
(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武王克殷二年 克:战胜
B.天下未集 集:安定
C.成王亦让 让:谦让
D.我以其璧与圭归 归:回来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B.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C.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D.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周公不避嫌疑,摄行朝政,显示出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
B.管叔及其群弟看出了周公想争权的真实想法,同时也为了他们自身利益,才散布流言,诬陷周公。
C.在流言面前,周公在召公和太公面前的极富个性化的表白表现了他的忠肝义胆和为了国家大业忍辱负重的精神。
D.“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不仅是对伯禽的殷切期望,更体现出周公求贤若渴的精神及为人做事的标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2)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几何时,在大学图书馆自习室内,“占座”——几本书长时间占据一个座位——成为一种顽疾,浪费有限资源,后来者不能安心学习,管理困难……
湖南师大图书馆推出“微信座位管理系统”,学生可扫码确认座位使用权。如果座位上有东西却无人,新来同学可先扫码坐下,20分钟后若先占座同学仍未出现,则后来的同学再次扫码,便可占用该座。
对此,有人叫好,认为新技术可以提供新的有效管理方法;也有人认为治得了占座行为,治不了占座想法起源于思想上的自私和惰性,只要这种思想不被消除,类似占座的行为会不断出现,上锁私占校园单车,澡堂公用衣柜上锁……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