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蚌埠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项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说(xù)        (zhuó)   (yǐn)       长(xīn)

    B.拘(jǐn)        样(mó)     垂涎(xián)     香(pēn)

    C.骂(zhòu)     如(pì)       惚( huǎng) 寥(liáo)

    D.震(sǒng)   (yàn)     (qì)        隙(féng)

  •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都有“死”的意思,按由尊到卑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永和四年卒

    ②伤余心之忧忧兮,悲将军之不禄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于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⑤明年,丞相薨

    A. ③⑤②④①   B. ③⑤①②④   C. ⑤③②④①   D. ⑤③②①④

     

  • 3、下面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像声词,指管弦杂乱的声音。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   ②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③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   ④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   ⑥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①⑤③⑥②④ B.①⑤②④③⑥ C.②④①⑤③⑥ D.②④③⑥①⑤

  •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自元朝开始, 欧洲航海家屡次想打通东方航路, 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繁荣富强就像磁石吸引着欧洲商人。 如今,中国的发展让欧洲对中国人不得不再次

    ②假期中,中小学生参加各样的补习班,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不少家长对此也很无奈,说,如果不参加老师的补习班,老师会对孩子 ,得不偿失啊!

    ③西汉文、景时期的中郎将郅都,为人正直忠勇有度,办事公正,执法时不避贵戚, 以至于列侯宗室看见邹都皆 ,号日 “苍鹰” ,比喻他执法异常凶猛。

    A. 刮目相看 侧目而视 另眼相看   B. 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 侧目而视

    C. 侧目而视 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   D. 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 侧目而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房四宝,笔居首位。中国的毛笔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人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一支伸手即来、挥之即去的“毛锥子”,而是具有某种意蕴、值得依恋的伴侣,或者说,它本身就代表着文明,是文化人及其形象、事业的化身。尖、齐、圆、健为笔之四德,可以用来描述文士心怀:尖,敏锐的文心;齐,平易的眼界;圆,兼收并容的气度;健,自强不息的精神。

    笔是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而进入文人的生涯的。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具的关系,又能表明这生涯的艰辛。梁代任昉在《为萧扬州荐士表》中说,“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养”是生计之事,“佣书”是替人抄书,借此谋生,“成学”则是副产物,所以笔耕首先意味着清贫。清代戴名世《观庄记》中说,世人把教书卖文称之为“笔耕”,意即以笔为锄耒,以砚台为田供给生计,是贫穷之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自称“笔耕”,往往有无可奈何的意味。也有的文人把笔耕当作重要的文化事业,而不只是单纯的谋生手段或无可奈何的选择。不少家境贫寒的文士为了笔耕的文化事业,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笔耕所需的书具等。

    古代,笔于文人是一种耕具;于社会则是一种兴旺发达的象征,所以国家有郑重的赐笔仪式;于室族是发达的标志;于人与人之间是祝福的信物。而且笔还是爱情的信物。文士之间互赠笔墨等早就成为风气,有关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爱好纸笔也被看作是美事。《艺文类聚》引《魏志》说,甄后九岁时,喜爱书写,常用其兄之笔砚。别人不以为然。甄后却说,古代贤德女子都要关心当世之事,不会读书写字,怎么能知道这些呢?民间风俗,婴儿满周岁,父母即陈列多种物品,看其抓取何物,以试其志趣、智愚等,名曰“抓周”“试周”。男孩列文武之物,女孩则列针红厨具等。其文具自然少不了书具。婴儿所抓取如果合于父母的心愿,这一天必然大吹大擂,宴享终日。中国文人于笔如此情深,恐怕在其他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只要能同笔墨纸砚在一起,就能心通人间天地,与民族文化同在,与沸沸扬扬的时代同在;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即使孤独也不乏充实,在黑暗中也能看得见光明,在绝境中也能奋起。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书具深沉含蓄的魅力,书具则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书具同文人士大夫水乳交融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其书画艺术无与伦比的意蕴,民族崇尚文化的传统则使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愈加完美和精致,即使单独作为艺术品,也可以令人痴迷而把玩终日,作为古玩或摆设,更具有收藏价值。

    (摘编自魏辛《文房四宝,笔居首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毛笔在文房四宝中处首要地位,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更有着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B. 文人把自己的生涯称作“笔耕”,既体现出文人同书具的关系,又能表明这生涯的艰辛。

    C. 在古代,笔有丰富的意蕴,它是文人的耕具、社会兴旺的象征、家族发达的标志,也是人们祝福的信物等。

    D. 古人认为只要与笔墨纸砚相伴,就能播种希望,收获理想,再也不会孤独,不会遇到黑暗和绝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论证笔的德,先总说笔有四德,接着分别阐释笔的尖、齐、圆、健四种德。

    B. 文章引梁代任昉、清代戴名世的相关说法,分别论证了“笔耕”生活的清贫与艰辛等。

    C. 文章第五段举甄后九岁时喜爱书写等例,论证书具成就了文人温文儒雅、挥洒激扬的风姿。

    D.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既论证了笔的工具性,也论证了笔在其他方面的特点及其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对笔有独到认识,认为笔不仅可以供人自由使用,还是值得依恋的伴侣,是文化人形象、事业的化身。

    B. 不少贫寒的文士为了笔耕的文化事业,不惜出卖劳力,以换取笔耕所需的书具等。

    C. 文士之间互赠笔墨等早就成为风气,有关的酬唱之作比比皆是,不外友情和理解之意。

    D. 笔墨纸砚在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中变得更加完美精致,但不可单独作为艺术品而令人痴迷,把玩终日。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 两句,被称为天外飞来之笔,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是对权贵的抗争,唱出了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一诗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和“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6)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用器物的破裂与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琵琶声高昂激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烟”的意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一句描写村落炊烟随风飘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________”一句形容大海上烟波渺茫。

    (9)“_____________。”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0)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先写“_______”,以美女衬英雄;再写“________”,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1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运用这一意象表达愁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__________”的雄心,也难免“________”。

  • 8、默写。

    (1)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还略略带有点威胁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他又说“__________”,这是不仁道的;“_______”,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

    (4)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刻地揭示出饱经磨难对于一个人成才的意义。

    (2)《登高》中,作者从视听结合、由高到低角度,描写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写出夔州秋天的典型景物特征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与众小人政见的不同比喻成“方圜”,从而表明与那些小人没有调和余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6)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诗人在高峻的山峰上,用手抚胸,对天长叹的情状。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并时常反省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琵琶声暂停,但此时的无声比有声效果更美妙的特点。

    (9)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比喻修辞描写初春小雨的一句是“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________________。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白居易《琵琶行》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诗经•氓》中也有“________”一句形容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的样子。

    (2)李商隐在《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东坡”是苏轼的号,这里是词人自称,点明了夜饮的人物和醉酒的程度。

    B.“归来仿佛三更”一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D.“夜阑风静縠纹平”中纹,指水波细纹。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此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 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此高渐离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何为诗意地栖居呢?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宁静无为地栖居;有人认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奋进有为地栖居;有人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全散尽还复来是观照自我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心怀天下地栖居……

    栖居是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自由。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份精神追求。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