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2、下列句子中,只含一个通假字的是 ( )
A. 秦王还柱而走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夫晋,何厌之有
C.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因击沛公于坐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落寞 谛造 按部就班 夙兴夜寐
B.艾蒿 樊笼 蓊蓊郁郁 急不遐择
C.箜篌 攀援 仗义直言 意气相投
D.颓废 果脯 涸辙之鲋 敷衍塞责
4、下列各项涉及课本中文学文化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辑录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书共二十篇,涉及政治主张、品德修养、教育原则、伦理、哲学以及军事理论等方面。
B.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称“韩昌黎”。他是晚唐重要的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列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韩昌黎集》。
C.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栾城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父子三人都写有《六国论》。
D.曹操《短歌行》尾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作者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雄心。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来,一些不法分子漠不关心孩子的生命,残忍地制造了一系列校园血案。
②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③无论是从医护人员的群体荣誉出发,还是从社会的公共利益出发,全面深化改革都刻不容缓。这次改革能不能让医生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呢?我们刮目相看。
④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两家分庭抗礼,抢占全省的家电市场。
⑤在中国南海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一致好评。
⑥老王和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消除了他们多年的隔阂,两人和好如初,倾盖如故,大家也为之高兴。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我们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焦虑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的。而且,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决不可能在不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中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所注定的。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需要更大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园给了我们安全感,在家园中我们会得到承认和肯定,会得到呵护、照顾、支持,可以免受恶意的伤害,甚至感受不到敌意。
B.人类在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化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进程中逐渐失落了家园。
C.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舍弃、离开过家园。但我们决不能放弃家园,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理应重新回家。
D.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应该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让多数人过上满意的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的病症,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与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并有种种焦虑。
B.如果只是从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出发,人类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去家园的问题的,家园失落之痛和普遍焦虑之感也不会得到缓解。
C.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媒介手段把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人们的家园正被一些系统世界一步步侵吞蚕食。
D.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园。面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我们需要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必要反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等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处在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的同时,还承受焦虑。
B.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了保护屏障,个体也被卷入了普遍的支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人们意识到要重建家园。
C.现代人的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我们需要为重建家园而努力。
D.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量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而我们也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自己在浔阳江边送别客人,以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了分别时的萧瑟凄凉之感。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⑴《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
⑵《夜雨寄北》中诗人从眼前景物生发开去,驰骋想象,表达盼望与妻子早日团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再别康桥》中运用比喻,渲染无边寂静,强化心中对母校恋恋不舍情感的一句是________。
⑷《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时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同时表现送别之人的同仇敌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李商隐《锦瑟》一诗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表现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慨叹人生短暂。曹操在《短歌行》里说人生“譬如朝露”,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俯仰一世”,苏轼也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客表达人生短暂又渺小。
(2)儒家倡导“入世”,但历史上总有不愿受官场束缚的灵魂。屈原在《离骚》中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典诗词中“新”与“旧”有时成对出现,如杜甫《佳人》中的“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① 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② 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④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_______,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 (《曹刿论战》)
⑦ 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⑧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陆游《书愤》)
⑨_________________,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⑩酒入愁肠,______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船秋色”勾勒出时令特征,“十里湖光”写出了湖面的宽广坦荡。水光山色,交相辉映,情景交融。
B.词的下片匠心独运,没有正面描绘狂风恶浪的险境,而是写阵阵涛声引起的奇特想象和风停后的惬意。
C.以“准拟岳阳楼上”作结,让人联想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句,体现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的襟怀。
D.全词语言风趣诙谐而意境幽雅,透露出词人对山水的无限热爱,也寄寓了词人对仕途不顺的深沉感慨。
【2】从词中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所感可以看出词人怎样的胸怀?请结合词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冠,读guàn时,可以指的是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礼部,礼部是中国古代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C.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 给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实思考和切身体验。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