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四川凉山森林火灾导致30名扑火消防员和当地干部遇难,追悼会上人们长歌当哭。
②晚宴上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大家的欢快情绪骤然降了下来。
③虽然他已经是大学生了,可远在家乡的妈妈对他总是牵肠挂肚。
④宝玉、凤姐身中魇魔法,几乎送命,合宅忙乱,沸反盈天。
⑤在众目睽睽之下,她站在那儿,虽说绷着脸,却显得镇静自若。
⑥在现场观众热情的掌声中,所有受到表彰的同学趾高气扬地走上领奖台。
A. ①④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鸟声婉转
C.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零落稀疏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面哭泣
3、下列句子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我也,岁也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4、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因为)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因为)也
C.为国以(因为)礼,其言不让 D.加之以(把)师旅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兵 非我也,兵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B.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利 金就砺则利。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绝 可以横绝峨眉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亚当· 斯密是将经济问题放在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法律背景下进行讨论的。他所理解的人,其实是具有道德感并遵守规则的人。休谟说,斯密从“我们的最普通的、广泛的感情之中,寻求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基础”。假如一条狗在街上被车轧死,不论什么人看到了,其心灵都会被触动。斯密将这称为“同感”或者说“同情”,就是“设身处地”。据此,斯密建立起了一个壮丽的道德理论大厦。正是这种“同感”,自然地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了一种约束。市场要正常运转,需要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所幸,人们天生具有的同感,使人趋向于节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利己心。有一句俗话,自己挣钱,也要让别人挣钱。这里面其实就是同感发挥作用,而使个人节制自己的利己心。
②当然,斯密清楚地知道,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仇家死亡的惨状,也许会欢呼雀跃,而这种反应肯定是不道德的。因此,人是需要规则约束的。而能够发现道德规则的,不是事件中的当事人,而是旁观者。斯密说,发现情感之正当性、合宜性之有效途径,就是“公平而博识的旁观者的同感之情”。所有人都是当事人,但所有人又都可能是旁观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即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比如,即使是盗贼,也知道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因为,设身处地,他也不愿意别的盗贼偷窃他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是他偷来的。因此,禁止盗窃就是斯密所说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③人只有遵守规则,才不会走向毁灭。斯密相信,“如果人类没有普遍地把尊重那种重要的行为准则铭记在心,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市场自然也不可能正常运转。而宗教的作用,正在于促进人们遵循这些规则。因为宗教告诉人们,人们经过教化也逐渐相信,“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造物主的指令和戒律,造物主最终会报偿那些顺从的人,而惩罚那些违反本分的人。”大约正是据此,有学者提出了“有教堂的市场经济”概念。如果这里的教堂并不是指狭义的基督教堂,那么,其实我们看到,明清时代的中国最成功的商业活动,就是“有教堂的经济”,徽商、晋商、浙商,无一不深深浸润在儒家伦理的气氛中,并以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生活。这些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可能也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④斯密批判妨碍个人追求其自由和财富的种种制度,以确立一种“自然的自由制度”,但是,这样一套制度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都有资格享有的。假如缺乏基本的道德约束,市场必然就是扭曲的。今天人们在中国看到的市场,就是这样一个扭曲的市场。在道德消解之后发育出来的市场,肯定是疯狂的。
⑤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国家权威,强制执行正义准则,是必要的。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一个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的是“文明”社会。而构成这个社会的人是开明的、遵守规则的人。法律、道德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乃是个人从事其市场活动的制度背景。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追求自己的财富和幸福的努力才会造福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否则,每个人是所有其他人的敌人。那可决不是一个值得过的生活。
(选自《市场的背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同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感”就是“同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它属于人们“最普通的、广泛的情感”,它也是建立正确、合理、恰当、公正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B.“同感”对人的利己心构成一种约束,使交易者承认对方的利益跟自己的一样重要,学会尊重交易对手。
C.假如一个人看到自己仇家死亡惨状而欢呼雀跃,这种反应虽不道德,但也许人人都会有,所以这种反应属于“设身处地”的“同感”。
D.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自发地形成一些获得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才叫做“同感”。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盗贼也知道偷盗不正当,因此盗贼也会自发地认同“禁止偷盗”这样的“天然的正义法则”。
B.明清时代成功的商人对儒家伦理的虔诚态度,正是诸多家族基业维持上百年并平稳扩张的制度基础。
C.只要人们有道德约束,趋于节制,克服欲望与利己心,市场就不会扭曲。
D.亚当·斯密所设想的社会不是以金钱为唯一价值的商业化社会,他追求“文明”社会,主张从事市场活动的社会人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的道理。
(2)李白《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数字,表现出蜀地与内地的长期阻隔。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从师时普遍存在着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不正常心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端州郡斋壁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有感而发,表明心志,语言质朴无华,掷地有声,充满正气。
B.首联议论指出,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C.颈联运用对比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贪官污吏和追名逐利者的丑态。
D.尾联直抒胸臆,告诫属下要以史为鉴,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
【2】诗的颔联有什么含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性格?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甲)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乙)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来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
【2】文中“予以数言了之”中的“了”,与下列成语中的“了”,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了如指掌 B.了无惧色 C.没完没了 D.一目了然
【3】根据文意,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取表达效果最好的两个虚词,分别填入(甲)和(乙)处。
(甲)其临敌制胜也(乙)一题到手
A.也 B.然 C.故 D.则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更以数十百言/至丹以荆卿为计 B.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C.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杳不知其所之也 D.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5】文段中作者以兵家术语_____(填写四字词语)来阐述为文之道,又在后文中阐述了有关写作的______两个方面。
【6】请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7】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明理由。
1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现实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接力”的现象。有生命的接力,爱心的接力,责任的接力,梦想的接力,文化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