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佛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陶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好为人师,甘做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B. 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C. 艺术创作往往需经模仿,但如果一直只在别人的作品后面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就难成大家。

    D. 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 2、为了激励同学们精读原著、研习作品,学生会拟组织有奖竞答活动,请你组织大家认真讨论、审核,为其中的一道竞答题目拟定正确答案。

    下面五副对联都出自《红楼梦》中,与之依次对应的悬挂对联的场所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

    ②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③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④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⑤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

    A.稻香村 大观园正殿 沁芳亭 藕香榭 潇湘馆

    B.潇湘馆 大观园正殿 稻香村 沁芳亭 藕香榭

    C.藕香榭 大观园正殿 沁芳亭 稻香村 潇湘馆

    D.沁芳亭 大观园正殿 稻香村 潇湘馆 藕香榭

  •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加黑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古之人不余欺也

  • 4、下列对公益广告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踩,我怕疼。(“爱护草坪”公益广告)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小草柔美的身姿、娇贵的情态。

    B.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学好普通话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C.为何血浓于水?因为爱在其中。(“无偿献血”公益广告)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思考,呼唤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大爱。

    D.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交通安全”公益广告)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人们出行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鱼(qí)             (xuàn)          疾(lüè)        撒手人(huán)

    B.贪(lán)            栏(zhà)            视(bǐ)          不前(xǐ)

    C.没(yān)            (dàn)            心(qiǎn)       五彩斑(lán)

    D.杜(zhuàn)        (nüè)          (xiá)          根究底(páo)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离骚》写作年代问题,宋代以前基本是清楚的。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均明确记载: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刘向《新序》更是明确指出:“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也就是说,屈原《离骚》是在怀王十六年被放逐后所作。可以说,这是宋代以前楚辞学界的普遍看法。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继承了太史公和刘向的看法,认为《离骚》的内容是屈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而朱熹《楚辞集注》则提出《离骚》并非屈原“逐”后所作而是“疏”后所作。尽管朱熹提出的实际是个伪命题,因为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孔安国曾经明确指出,在先秦时代,“疏”是“放”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朱熹肇端发疑,明人汪瑗、清人蒋骥等骚学名家相继对此加以发挥,以致其后在《离骚》写作年代问题上的歧见更显纷纭。《离骚》写作年代竟然成了一个大难题,严重影响着楚辞研究的深入。

    不过,经过近几十年的激烈争辩,问题越来越清楚,即屈原于怀王十六年放逐后作《离骚》这个观点应该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有些学者曾经借口“文本为重”,提出过一些质疑,如作品中的“江南地名”“叹老心情”等,但早在20世纪,汤炳正等骚学名家均已对这些质疑一一反驳。而且,恰恰是《离骚》的文本有力地证明,《离骚》作于怀王时期。《离骚》中明明白白写道:“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列传》等史料证明,对屈原“数化”,即时而信任,时而猜疑的,是怀王,而非顷襄王。因为顷襄王一直没有重用屈原,根本不存在“数化”的问题。

    屈原是在楚怀王十六年作的《离骚》,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这个写作时间是在秋天。清人李渔《闲情偶记》有云:“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离骚》通篇未言“冬”。言“春”者仅有两处,曰“溘吾游此春宫”“春与秋其代序”。“春宫”是建筑名词,“春与秋”泛指时间。言“夏”者亦只有两处,而两处的“夏”均指朝代名。但是,《离骚》实实在在地写到了秋天的景物:“纫秋兰以为佩。”“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两处之“秋”,确实是指季节。从情理上讲,屈原不可能在其他季节来讲“纫秋兰”或“餐秋菊”,因此,只能理解为“即景生情”。

    《礼记·月令》载云: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仲秋之月,“乃命有司,申严百刑”,等等。这些记载均证明,古代判决罪犯一般都在秋天。“屈原放逐之“放逐”,据《尚书》所载,是所谓“宥五刑”的一种手段,其判决时间当然也在“仲秋”。《离骚》作于被判放逐之际,因此创作时间也自然是在秋天。

    (节选自周秉高《<离骚>写作年代新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后,这是宋代之前人们一致的观点,在当时并不存在争议。

    B.朱熹对“逐”“疏”的含义缺乏了解使《离骚》的写作年代误判,直接导致楚辞研究难以深入进行。

    C.《离骚》的写作年代在近代众说纷纭,但其作品于怀王十六年屈原被放逐之后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

    D.探究《离骚》的写作年代,不能只以文本为依据,一些学者从作品中“江南地名”等出发,就犯了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题,基本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论证了《离骚》写于屈原放逐之后。

    B.文中列举汪瑗、蒋骥等对《离骚》写作年代的错误认识,意在告诫人们对名家也应存疑。

    C.文中列举的例子、引用的典籍,既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又与论述的对象紧密相关。

    D.在论述完《离骚》作于屈原放逐之后,文章进一步论证了《离骚》写于秋天,行文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刘向、王逸虽然生活年代不用,但都认为《离骚》是在楚怀王年间屈原被放逐后所作的。

    B.《屈原列传》等文献明确记载屈原时而被信任,时而遭猜疑是在楚怀王时期,这与《离骚》文本相印证。

    C.即景生情是古代咏物诗常用的手法,《离骚》虽出现春、夏、秋、冬四字,但真正写到的季节只有秋季。

    D.由《礼记月令》可知古代一般在秋天判决罪犯,而“放逐”属于“宥五刑”之一,因此《离骚》当作于秋天。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背诵默写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_________________, 百年多病独登台。

    (3)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5)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冬夜书怀

    王维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

    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

    汉家方尚少[注],顾影惭朝谒。

    [注]《汉武故事》;颜是驷,不知何许人,汉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既位好少而臣巳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暑。上感其言,撮拜会稽都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意思是说冬夜漫长而又寒冷,诗人辗转反复、难以入睡。

    B. “夜漏宫中发”一句以动写静,渲染了冬夜宁静祥和的气氛。

    C. 诗歌额联描绘了一幅月照霜华,“草白”“木衰”的萧瑟画面。

    D. “顾影惭朝谒”一个“惭”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羞愤。

    2诗中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文言文阅读

    罗生还镯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注)①孝廉:“举人”别称。②给:充足。③赍():以物送人。④届(jiè)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为费

    (2)仆叩首;且指曰

    (3)寻至其家

    (4)鞭流血

    (5)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

    (6)家感激

    2翻译下列句子。 

    (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3)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面向本校(统称“博雅中学”)同学,你作为学生会主席,请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