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语境填写古诗词名句。
①诗中有情: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月抒怀,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_”让我们从不改的乡音中体会到作者对家乡深深的依恋。诗中有理:朱熹《春日》中借春天的美景表达深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在《观书有感》中告诉我们人要不断学习、探索才能获得新知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
②有道是“__________,当以死守,不可__________”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正所谓“位卑 __________”。
2、看拼音,写词语。
yàn yǔ(________) dǒu peng(________) jiàng yóu(________)
tuì suō(________) jiào rǎng(________) bèng tiào(________)
tiě guō(________) lóu tī(________)
3、填三字常见词语。
人们常把不会游泳的人称作“旱鸭子”,不识一字的人叫“睁眼瞎”。你知道下面的这些人,又被称作什么呢?
(1)粗心大意的人(______) (2)擅长多种技能的人(______)
(3)代人受过,替人受罪的人(_________)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狞笑____ 放肆____ 祭奠____ 蜷缩____ 挨揍____
5、查字典填空。
(1)“罢”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组词________
(2)“券”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组词______
6、品读课文——《有的人》( 节选)。
[甲]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乙]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下列对[甲]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第一个“有的人”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第二个“有的人”指- -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
D.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说明了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2】(1)读了[乙]选段的后两行,我想到了两句诗:___________
(2)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________》。
【3】体会“骑在人民头上”“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
【4】“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__________的精神。
7、完成古诗阅读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读一读,用“/”标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2】解释诗中的标下划线的字。
(1)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基调不同,一“________”一“________”,但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包含这种情感的诗句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__、________。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__。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__。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__,“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作品名称 |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
创作年代 | 元末明初,明朝,清朝 |
体裁类型 | 长篇章回体小说 |
作者 | 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 |
价值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材料二】名著简介:
《水浒传》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揭露了北宋末年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西游记》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红楼梦》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家族的丑陋内在。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主要创作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作者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根据【材料二】,结合之前在名著阅读之旅的收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的林冲被逼落草,走上梁山,与一众好汉共同反抗北宋统治者的压迫。
B.《三国演义》中的晁盖为东吴水战大胜,甘愿受刑,与周瑜里应外合,大败曹军。
C.《西游记》中“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一回写了孙悟空与牛魔王斗法的精彩情形。
D.《红楼梦》反映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看似华丽的封建家族的丑陋内在。
10、课内阅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2】用横线画出选文中实在的事物,用波浪线画出选文中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看到了她从来没看见过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主题阅读拓展。
蜡烛的秘密
我是前段时间来到石板镇的。小镇老是停电,得准备蜡烛。我连找了三家杂货铺(pū pù),店主都同样告诉我:“没有。”我纳闷,一个镇,怎么连卖蜡烛的都没有?小镇上有四间杂货铺,我打算到剩下的那家去碰碰运气。店主看出我是新来的,直截了当告诉我:“你到街尾的老阿婆家去买吧,她那儿有。”
于是,我顺着石板街一直走,走到尾,在一个缩进去的空当里,果然有一个简陋的摊位,摆着香纸蜡烛。付钱的时候,我问老阿婆:“生意好吗?”
老阿婆笑呵呵地说:“好,这不老停电吗?不过老停电,也不好哟……”她抬起胳膊,把蜡烛递给我。我这才发现,老阿婆的腿不能动,估计是下半身瘫痪。我冲(chōng chòng)她笑了笑,满意而归。
接连几个晚上还是停电,我在屋里待腻了,到街上漫步。长街寂寂,唯烛光融融,从各家窗户里探身出来,有一种梦境般的美。
我来到一家杂货铺,买了点东西,又闲聊起蜡烛的事。我说:“小镇老是停电,蜡烛生意应该很好,为什么不进一些呢?”
店主笑了笑,这才告诉我秘密。原来,老阿婆的日子太过艰难,他们几家杂货铺商议之后,偷偷有了一个约定: ____________。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___)
(2)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____)
【2】用“/”在文中括号里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3】画“____”的句子说明_________。
【4】从画“ ”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老阿婆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
【5】对第四自然段中烛光融融的夜景的描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明石板镇虽然偏僻却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好。
B.烘托了人们帮助老阿婆,老阿婆也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和谐美好的氛围。
C.表达了作者漫步石板街时思念家乡和朋友的思想感情。
【6】蜡烛的秘密是什么?请联系上文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
12、课外阅读。
暴风雨
①闷热的夜,令人窒息,我辗转不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惊恐。
②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③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⑤A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来,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⑥B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犹如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疲惫的躯体。
⑦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的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________得更加明亮。
⑧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腰的花草伸着懒腰,宛如刚从梦中苏醒;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⑨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的村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C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⑩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⑪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
【1】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第⑦段的横线上。
点缀 擦洗 洗涤 擦拭
【2】照样子,连一连。
烟囱发出的声响 犹如优柔、甜蜜的催眠曲
雨点的旋律 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绿叶上金光闪闪的水珠 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
远处闪闪发亮的村舍 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3】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分别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景物的?把字母填在横线上。
气味:____________ 声音:____________ 动态:____________
【4】本文所写的时间是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5】请按照提示将短文分成三个部分,在下面的自然段序号间标“‖”。
第一部分:写暴风雨的过程。第二部分:写雨后的美景。第三部分:写作者感悟到大自然的和谐。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6】本文题目是“暴风雨”,文章却用那么多的篇幅写雨后的景象,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全文以空行隔开,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三层:“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根据上述概括将第一部分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请指出正确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
A.⑴ ⑵ ⒄ ⒅
B.⑴ ⑵ ⑶ ⒅ ⒆
C.⑴ ⑵ ⑶ ⒄ ⒅ 38
D.⑴ ⑵ ⑸ ⒄ ⒅ 38
(2)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会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14、大家谈看法。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工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工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十年之后,第一个工人在另一个工地砌墙;第二个工人坐在办公室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工人成了他们的老板。
故事给我的启示:
15、改写句子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改为陈述句,并写出改后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驰的列车是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先队员要用雷锋精神鞭策自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型转换
(1)全国人民支持申办奥运会。(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不会允许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月色皎洁、清亮如水的景象。(仿写句子,要求引用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载入史册的合影 饱经风霜的脸 屏幕前的老师(选择一个短语,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照样子,仿写句子)
雪花落满了操场,__________________
2.这,哪里还是戏剧?(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3.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个大气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选择其一完成作文,不少于45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1)将下面的情境补充完整,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环境:雪后的 (补充地点)
人物:小机灵鬼马晓天 马晓天的朋友
要求: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示;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2)我是 迷
提示:“迷”引申指“醉心于某种事物,有特殊的喜好”。现在有好多的“迷”者,如:球迷、戏迷、歌迷……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围绕中心意思写,写出“我”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