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保定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行政机构是在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 2、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

    A. 文景之治

    B. 开皇之治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 3、下列迁都中,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北方控制的是

    A.盘庚迁殷 B.周平王东迁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明成祖迁都北京

  • 4、宋辽金元,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宋朝、辽朝、金朝和元朝四朝之合称。这一段时期属于多民族竞争时期,直到元朝建立,中国本土 (包括华北和华南)从未被一个统一政权所控制。下面是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④③②

  • 5、下列哪一国家曾经侵占我国的台湾( )

    A.荷兰 B.葡萄牙 C.英国 D.西班牙

  • 6、元曲四大家不包括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 7、他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奢:他死后,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他”指的是

    A. 房玄龄

    B. 魏征

    C. 杜如晦

    D. 姚崇

  • 8、宋代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从越南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并推广种植的是(   )

    A.水稻

    B.小麦

    C.占城稻

    D.茶树

  • 9、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社会风气呈现出明显的自由开放,有如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下列史实能体现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的是(  )

    ①唐朝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

    ②西市、东市的设立

    ③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④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0、培根说过,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下列说法对“改变了整个世界”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确立了中国文明古国地位   B.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型其

    C. 推动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D. 促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

  • 11、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从而保障政治上的独立。为此,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A. 大力发展轻工业

    B. 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推行“大跃进”运动

    D. 实施“一五”计划

  • 12、下列这些记录北宋古人的生活片段,其中描述有错误的是

    A.农民跨坐秧马在田间劳作 B.在瓦子里看武术表演

    C.满心欢喜地等待中秋节的来临 D.品尝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玉米;

  • 13、该皇帝解除功臣与武将权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A.推行科举,选拔人才

    B.防止武将夺权

    C.防止文臣夺权

    D.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 14、“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以上表述主要是肯定了商鞅变法

    ①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奖励耕战             

    ④建立县制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 15、唐朝时,既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的是(  )

    A.开封 B.长安 C.临安 D.南京

  • 16、“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有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外人不能窥视其活动及文件等。即使是王公大臣,没有皇帝的特旨,也不准出入……”材料描述的场所是(  )

    A.中书省 B.三司 C.厂卫机构 D.军机处

  • 17、“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通的大运河

    A.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促进了贞观之治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结束了分裂局面

  • 18、1279年,元军灭(  ),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括号里应该填

    A.西夏 B. C.北宋 D.南宋

  • 1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著名诗人陆游提到的“大散关”曾经是下列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部分?

    A. 南宋和辽

    B. 北宋和金

    C. 北宋和辽

    D. 南宋和金

  • 20、《元史·地理志序》:“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有效管理地方,以后朝代还沿用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厂卫制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辽与北宋的和战

    (1)战:____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____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____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流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____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和:澶渊之盟

    ①签订双方:____和辽

    ②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____

    ③影响:很长时间,宋辽保持了____

  • 22、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________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的数学家是__________

  • 23、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________________》。

  • 24、北宋从越南传入了优良水稻品种——________。宋朝时,出现了“________天下足”的谚语。

  • 25、宋代通过实行________政策来防止武将跋扈;宋辽签订的“________”保持了双方之间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 26、1206年,________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 27、持续八年之久的_____是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标志;同时,由于地方势力的加大,形成唐末_____的局面。

  • 28、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宋朝实行了______政策;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 29、________的诗歌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诗仙”的美誉。________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 30、_____三朝最残酷,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量冤案。叫做“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徐敬业起兵造反之前,有位叫骆宾王的文学家为他起早了一篇檄文。骆宾王在檄文中极力申讨武则天的罪行,辱骂武则天的身世,武则天读了檄文之后感慨不已,惋惜的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1)材料反映出武则天什么治国理念,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武则天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重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2)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列举出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土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四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抽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科举制的选才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科举制度的作用。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明代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有什么消极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