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装置 | ||||
实验目的 | 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 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 制备少量氧气 |
A.A
B.B
C.C
D.D
2、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
①物质燃烧 ②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碳 ③生石灰溶于水的过程 ④炸药爆炸 ⑤碳酸钙高温分解
(2)某实验小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以检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发现,反应后①中的温度升高,②中的温度降低。由此判断铝条与盐酸的反应是___________反应(填“放出”或“吸收”,下同),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___________反应。反应___________(填①或②)的能量变化可用图(b)表示。
(3)一定量的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并放出热量。若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1,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2,那么Q1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Q2。
(4)在化学反应中,只有极少数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应物分子发生碰撞时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分子被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通常用kJ·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图中所示反应是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5)已知拆开1molH-H键、1molI-I键、1mol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151kJ、299kJ。则反应掉1mol氢气和1mol碘,生成HI会__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___________kJ的热量。
(6)已知:4HCl+O2=2Cl2+2H2O,该反应中,4 mol HCl被氧化,放出115.6 kJ的热量,则断开1 mol H—O键与断开1 mol H—Cl键所需能量相差约为___________ kJ。
3、下表表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1—18列
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元素 |
| A |
|
|
|
|
| B |
|
|
|
| C |
|
|
| D |
|
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A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电子式表示A、D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周期一些元素的简单离子与A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试比较它们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B 与D可以形成BD2化合物,写出BD2与Cl2按物质的量1: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写出C的元素符号________,其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
4、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①铁在氯气中燃烧________;
②钠和水的反应________;
③双氧水不稳定分解________;
④NaOH 和 CuSO4 溶液的反应________;
(2)标出下列物质中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_____;
;
;
_______;
(3)画出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①Cl____;②Na _______;③ Mg2+_______;④O2-_______;
5、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①MgO、Na2O、CO2、CuO ②HCl、H2O、H2SO 4、HNO3③NaOH、Na2CO3、KOH、Cu(OH)2
(1)三种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这三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NaHCO3,写出该物质与少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反应:K2Cr2O7+14HCl(浓)===2KCl+2CrCl3+3Cl2↑+7H2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6、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I.甲同学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II.乙同学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长时间加热;
III.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1)其中操作正确的是____同学;他的操作中涉及到的制备胶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
(2)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
(3)丁同学向所制得的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a.先出现红褐色沉淀,
b.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7、某化学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FeO、SiO2)为原料制得FeSO4,并进一步制备LiFePO4。流程如图:(SiO2不与稀硫酸反应)
(1)“酸浸”后所得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有_____。
(2)将“氧化”的反应补充完整:_____Fe2++_____H++_____H2O2=_____Fe3++_____H2O。_____
(3)“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若生成了15.8gLiFePO4,则参与反应的LiI的物质的量为_____mol。
8、现有下列物质:①CH3COOH ②NaOH ③SO2 ④Fe ⑤熔融KCl ⑥石灰水 ⑦稀硫酸 ⑧乙醇 ⑨NH3其中, 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
9、在 2L 恒容密闭容器中 3种气态物质间进行反应,X、Y、Z 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反应到 t分钟时 ,v(X)正__________v(X)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若 t=3min,Y 的平均反应速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到 t 分钟时,X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X的转化率是_________。若此时刻保持温度和容器压强不变,向容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则X的转化率将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0、把下列现象中硫酸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填写在空白处。把锌粒放入稀硫酸中时,有气体放出_______。盛有浓硫酸的烧杯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_______。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滴在纸上时,纸变黑_______。
1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污染物是大气背景监测重点。
(1)氮、硫氧化物会在大气中形成酸雨。下列有关减少或者防止酸雨形成的措施中可行的是___。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人工收集雷电作用所产生的氮的氧化物
c.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改用油电混合动力或者清洁燃料,如天然气、甲醇等
d.减少火力发电,增加风力发电和核电
(2)燃煤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主要为NO)等污染物,工业上采用NaCOl碱性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
①脱硫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②甲同学设计了喷淋吸收塔装置(如图所示)进行脱硝。
NaClO溶液吸收NO发生反应生成的NO离子方程式为____;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
(3)氮氧化物进入大气后,不仅会形成硝酸型酸雨,还可能形成光化学烟雾。因此必须对含有氮氧化物的废气进行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NO2+NO+2NaOH=2NaNO2+H2O ①
2NO2+2NaOH=NaNO2+NaNO3+H2O ②
将336mLNO2、112mLNO的混合气体(体积均折算成标准状况的气体体积)缓缓通入盛有0.2mol/LNaOH溶液的烧杯中,气体恰好被完全吸收,则至少需要NaOH溶液的体积为____。
(4)某种利用垃圾渗透液实现发电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X电极为____(填“正极”或“负极”)。
②Y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____。
1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请回答:
(1)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石蕊溶液_________(填现象),说明SO2________(填选项)。
a.有氧化性 b.有还原性 c.有漂白性 d.水溶液显酸性
(3)为进一步确认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硫气体,还应补充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结合离子方程式说明试管D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反应结束后取D中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ⅰ中溶液褪色,说明Na2SO3具有___________性。
②ⅱ中产生淡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③ⅲ中无明显现象,甲同学通过检测的生成证明Na2SO3和H2O2发生反应:取1 mL ⅲ中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填试剂和操作),产生白色沉淀。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没有排除O2的影响,设计对比实验:___________。
综合甲、乙同学的实验可知,H2O2能将Na2SO3氧化。
(6)将装置C替换为下图所示装置,并用来比较碳和硅的非金属性。
已知:①酸性:H2SO3>H2CO3。
②硅酸为玻璃状无色透明的无定形颗粒,难溶于水和醇。
①C2中试剂是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
②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13、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部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1)在标准状况下,67.2 L CO2是__________mol,质量为_______g,含有__________个CO2分子,其中含有__________mol氧原子。
(2)在标准状况下,1.7 g氨气所占的体积约为________L,它与同条件下_____mol H2S含有相同的氢原子数。
(3)某气态氧化物化学式为RO2,在标准状况下,1.28 g该氧化物的体积是448 mL,则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14、I.如图所示,A、B、C、D为惰性电极,回答下列问题:
(1)乙装置为_______(填“原电池”或“电解池”)。
(2)工作一段时间后,甲中出现浑浊,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丁装置欲在铁上镀银,则极板M的材料为_______。
(4)工作一段时间后,丙中C、D两极上都产生2.24L气体(标准状况), C极气体为_______(填化学式),欲使溶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可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 ( 填序号)。
A. CuO B. Cu2(OH)2CO3 C. Cu(OH)2 D. CuCO3
(5)当A电极产生22.4L气体(标准状况) ,理论上乙中PbO2电极质量改变_______g。
II.全钒液流电池的寿命远远高于铅酸蓄电池,图为其基本工作原理示意图,两电极可为惰性电极,为保证电池稳定运行,“隔膜”选用质子交换膜,钒电池是以溶解于一定浓度硫酸溶液中的不同种类的钒离子(V2+、V3+、 VO2+、)为正极和负极电极反应的活性物质,电池总反应为VO2++V3++H2O
V2++
+2H+,放电时,H+由B区通过隔膜移动到A区。回答下列问题:
(6)放电时,A为电池的_______区(填“正极”或“负极”), B区电解液含有的钒离子为_______。
(7)充电时,B 区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15、某工厂的固体废渣中主要含Cu和CuO,还含有少量Cu2O和SiO2。利用该固体废渣制取Cu(NO3)2·3H2O的部分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①Cu2O属于碱性氧化物;②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会转变成Cu和Cu2+。③SiO2是酸性氧化物,难于水和酸。
(1)写出Cu2O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2)酸溶时,反应温度不宜超过70℃,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过滤后所得废渣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
(4)Cu(NO3)2晶体受热易分解成CuO,同时产生NO2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以某工业废水(含Cu2+、Na+、SO)为原料,制取Cu(NO3)2·3H2O晶体的实验方案:向工业废水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______,______,向滤渣中加入稀硝酸至固体完全溶解,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已知:Cu(NO3)2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