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她在商场里看到一条名牌裙子极其精美,天衣无缝,一时冲动花了半个月的工资把它买了下来。
B.建军 90 周年大阅兵, 弘扬了国威、 军威, 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C.一些过去种群繁盛的野生动物,由于捕猎者的大肆捕杀,前几年逐渐销声匿迹。但随着《动物保护法》的颁发,这些动物族群又开始慢慢壮大。
D.推开他房间的门,便发现地上、沙发上、桌子上满是脏乱的衣物,随手丢弃的外卖由于太长的时间散发出味道,检察人员对房间情况叹为观止。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C. 美国NBA篮球赛赛场上,湖人队核心科比在众多队员中艺压群芳,鹤立鸡群。
D. 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不以为然,一心扑在工作上。
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B. 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手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C. 《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D.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作家。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锃亮(zèng) 炽热(zhì) 悄然(qiǎo) 杳无消息(yǎo)
B.寒颤(zhàn) 牛犊(dú) 鲜腴(yú) 正襟危坐(jīn)
C.簇拥(cù) 翘首(qiào) 田畴(chóu) 锐不可当(dāng)
D.丘壑(hè) 镌刻(juàn) 推崇(chóng) 摩肩接踵(zhǒng)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结合内容,梳理本诗的情感线索。
痛惜、焦急——①______——②______——坚定、悲壮
【2】从修辞角度赏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6、将下面的古诗默写完整。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时,为了便于出版,曾易名为《西行漫记》,后又改回《红星照耀中国》。以《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书名有何好处?联系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作者在书中说:“我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请用书中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来印证这句话。
8、文学作品阅读。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1)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2)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3)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4)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 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5)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6)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7)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8)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9)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10)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写人记事散文,叙事之中往往蕴含作者强烈的情感。根据本文的阅读感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本文通过“卖豆浆的孩子”与妈妈为他打伞的孩子的_____,引发作者对当下社会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卖豆浆的孩子的______。
【2】本文以叙述为主,但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多处运用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请品读下列两个句子,结合加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
(2)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3】文章的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细读全文,联系阅读经验,结合内容谈谈对画线句的理解。
9、题目:这里风景独好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