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B. 《安塞腰鼓》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而悍勇威猛的个性。
C.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告诉我们: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早。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正说明了这一点。
D. 《小石潭记》是唐朝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游玩的过程,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称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四书五经”是百家的经典著作,是被中国人公认的享有神圣性权威性的经典文献。
B.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赞此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代表了一种做事态度,而这种态度可以让你更接近成功。
D.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作者是鲁迅,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B.消息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里)。
C.《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五言古诗,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D.《孟子》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共20篇。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他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世有伯乐, 。(韩愈《马说》)
②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③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④ ?归思方悠哉。
⑤ ,相伴过年华。
⑥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白居易《池鹤》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与无奈的句子是 , 。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家是前苏联的 主人公是 他的性格特点是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读书有多种选择。就拿电视来说,虽然可以选择频道和节目,但欣赏过程一般都是比较被动的,你不可能像阅读一本书那样可以或慢或快,甚至可以停下来或翻回去边读边做思考。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的感觉,也是一般影视所没有的。同样,上网和读图,也较难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网上读书也是一种文字阅读,另当别论)所以影视网络再发达,也仍然需要阅读。就学生而言,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径,这可能就是终生受益的好的品味,一种可以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生活方式。
——温儒敏(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有改动)
【材料二】
【材料三】
语文七年级教材单元阅读
| 第一单元 | 第二单元 | 第三单元 | 第四单元 | 第五单元 | 第六单元 |
七 上 | 四时之景 | 亲情之爱 | 校园之美 | 人生之舟 | 生命之趣 | 想象之翼 |
朗读一:体会语言之美,品味精彩语言 | 朗读二: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 | 默读一:一气呵成,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 默读二: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思路 | 默读三:摘录积累,概括文章的中心 | 默读四:快速阅读,理解联想和想象 | |
七 下 | 群星闪耀 | 祖国之恋 | 凡人小事 | 修身正己 | 哲理之思 | 科幻探险 |
精读一:字斟句酌,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情感 | 精读二:学做批注,学习主要抒情方式 | 精读三:熟读深思,掌握叙事角度,分清详略 | 略读:确定阅读重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 比较阅读:学习主要描写方法 | 浏览:提取主要信息,对内容和表达有思考和质疑 |
【材料三】
如何处理教材中的语文知识 |
·如何学习落实:聚焦语言的运用,最终要落实到运用 ·示例:比喻、比拟 ·重点不在于修辞手法的辩认(用没用修辞手法,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重点在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还原”为不带修辞的句子,比较差异),在写作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仿写、改写) |
【1】下列表述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看电视和网上读书毫无效果,因它无法停下来翻回去边读边思考,不能完善学生人格
B.对教材中比喻和比拟的学习,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其它修辞手法则运用于写作
C.由材料三的目录可见,七年级教材有六个单元,“修身正己”是第四单元的内容与主题
D.较之于上网和读图,学生主要要养成阅读书面文字的兴趣与习惯,这是可终身受益的
【2】阅读【材料二】,“统编语文教材阅读体系”有哪些特点?请概括。
【3】阅读【材料三】,请分别概括七年级教材対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的要求。
9、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儿,有最美的回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不少于7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④不可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