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白山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贺敬之在《回延安》这首诗中,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B.《社戏》中“铁旦老生”是一个演员的外号。“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老年男子。戏曲行当还有:“小生”扮演年轻男子,“老旦”扮演老年女子,“小旦”扮演年轻女子……

    C.吴伯箫,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D.古代汉语中,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相应的量词。如:“苏、黄共阅一手卷”中“一手卷”可译为“一轴手卷”,“通计一舟”中“一舟”可译为“一条船”。

  • 2、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文化传承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国家。”这句话中,“中国”“文明”“断裂”“的”四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助词。

    B.“提纲挈领”“祖国伟大”“非常坚强”“感谢生命”依次是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C.“文博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要在中国找文化投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就到文博来’的市场氛围。”此句中的“已经”“形成”“氛围”依次是状语、谓语、宾语。

    D.“《特警力量》不仅让观众目睹了特警战士的风采,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这是一个递进关系复句。

  • 3、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B. 假如是月黑风高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C.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

    D. 这些书法精品,或古朴,或娟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4、法布尔为写昆虫记( )

    A. 调查了许多资料   B. 翻阅了许多百科全书   C. 养了许多虫子D、一生都在观察虫子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而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选自《建安七子集》,从弟,堂弟。刘桢,字公千,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②亭亭:挺拔的样子。③一何:多么。④罹(lí)凝寒:逆受严寒。罹,遭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句式工整,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亭亭”“瑟瑟”互映衬、具有音韵美。

    B.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C.后两句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

    D.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谈。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实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2】这是首咏物诗,诗的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有何用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与理解填空。

    1)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3)过尽千帆皆不是,   。(温庭筠《望江南》)

    4)《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全词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词中春花秋月既实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又借指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除了一匹身上披着绣有一颗金星的天蓝色鞍毯的白马在河边吃草以外,只有他一个人。这个青年正在洗澡;我们走近时,他很快地跳出来,披上天蓝色的褂子和白布的头巾,上面有一颗红星。一枝毛瑟枪挂在他腰际,木盒子柄上垂着一绺红缨绸带。他手按着枪,等着我们走近,问向导我们有什么事情。后者拿出他的路条,简单地说明了我是怎么被交给他的,那个战士好奇地看着我,等我进一步解释。

    我是来见毛泽东的,我说,我知道他在安塞。我们还得走多远?

    毛主席吗?他慢吞吞地问。不,他不在安塞。接着他看了看我们的后面,问我是不是没有别人。他弄清楚确实只有我一人之后,态度才自然起来,他微笑着,好像有什么秘密的好玩的事情似的。他对我说:我正要到安塞去。我和你一块到县政府去吧。

    (1)上面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所写的情节是:________去延安见毛泽东的路上。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五峰游记

    李大钊

    ①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胁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②车站在滦州城北五里许,紧靠着横山。横山东北,下临滦河的地方,有一个行宫,地势很险,风景却佳,而今作了我们老百姓旅行游览的地方。

    ③由横山往北,四十里可达卢龙。山路崎岖,水路两岸万山重叠,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绝美。由横山往南滦河曲折南流入海,以陆路计,约有百数十里。

    ④我们在此雇了一只小舟,顺流而南,两岸都是平原。遍地的禾苗,都很茂盛,但已觉受旱。禾苗的种类,以高粱为多,因为滦河一带,主要的粮食就是高粱。谷黍豆类也有。滦水每年泛滥,河身移徙无定,居民都以为苦。其实滦河经过的地方,虽有时受害,而大体看来,却很富厚,因为他的破坏中,带来了很多的新生活种子,原料。房屋老了,经他一番破坏,新的便可产生。土质乏了,经他一回滩淤,肥的就会出现。这条滦河简直是这一方的旧生活破坏者,新生活创造者。可惜人都是苟安,但看见他的破坏,看不见他的建设,却很冤枉了他。

    ⑤河里小舟漂着,一片斜阳射在水面,一种金色的浅光,衬着岸上的绿野,景色真是好看。

    ⑥天到黄昏,我们还未上岸。从舟人摇橹的声中,隐约透出了远村的犬吠,知道要到我们上岸的村落了。

    ⑦到了家乡,才知道境内很不安静。正有“绑票”的土匪,在各村骚扰。还有“花会”照旧开设。

    ⑧过了两三日,我们便来到昌黎的五峰,由陆路来,约有八十里,从前昌黎的铁路警察,因在车站干涉日本驻屯军的无礼行动,曾有五警士为日兵惨杀,这也算是一个纪念地。

    ⑨五峰是碣石山的一部分,离车站十余里,在昌黎城北。我们清早雇骡车运行李到山下。

    ⑩车不能行了,只好步行上山,【A】一路石径崎岖,曲折得很,两旁松林密布。间或有一两人家很清妙的几间屋,筑在山上,大概窗前都有果园,泉水从石上流着,潺潺作响,当日恰遇着微雨,山景格外的新鲜。走了约四里许,才到五峰的韩公祠。

    【B】五峰有个胜境,就在山腹,望海,锦绣,平斗,飞来,挂月,五个山峰环抱如椅,好事的人,在此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下临深涧,涧中树木丛森,向南可望渤海,碧波万顷,一览无尽。我们就在此借居了。

    看守祠宇的人,是一双老夫妇,年事都在六十岁以上,却很健康,此外,一狗,一猫,两只母鸡,构成他们山居的生活,我们在此,找夫妇替我们操作。

    祠内有两个山泉可饮。煮饭烹茶,都从那里取水,用松枝作柴,颇有一种趣味。

    山中松树最多,果树有苹果,桃,杏,梨,葡萄,黑,胡桃等,今年果收都不佳。

    来游的人却也常有,但是来到山中,不是吃喝,便是赌博,真是大煞风景。

    山中没有野兽,没有盗贼,我们可以夜不闭户,高枕而眠。

    久旱,乡间多求雨的,都很热闹,这是中国人的群众运动,

    【C】昨日山中落雨,云气把全山包围。树里风声雨声,有波涛澎湃的样子。水自山间流下,却成了瀑布,雨后大有秋意。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链接材料一】

    予家渤海之滨,北望辄见碣石,高峰隐峙天际,盖相越仅八十里许。予性乐山,遇崇丘峻岭,每流连弗忍去,而于童年盺夕遥见之碣石,尤为神往。

    (节选自李大钊《游碣石山杂记》)

    【链接材料二】

    游玩的态度可以终身保持,须知游玩不是奢侈的事,乃是必要的……(游玩)可以减轻工作的疲倦,可以免除堕落的恶习,可以恢复身体的健康、精神的畅旺,可以补少年时教育的不足,可以带给人以机械的生活所缺的交化与运动,增加人们产业的、政治的、社会的效能。

    (选自李大钊《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有删改)

    【注】①标:中国清末陆军编制,约相当于后来的一个团,②花会:指赌博,③昌黎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县距此不远。④昕夕:朝暮,指终日。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①至⑧段主要叙述从滦州到昌黎的经历,⑨至⑩段叙述游览五峰山和借居韩公柯的所见所闻所感。

    B.文章按行程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变换游记的主要对象,介绍沿途的历史事件、古迹社会风气,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

    C.第⑤段写河面“金色的浅光”与“岸上的绿野”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为赞叹“景色真是好看”做了铺垫。

    D.第②段写老百姓去昔日的皇帝行宫游玩,第段写百姓的求雨活动,表现了对当时老百姓愚昧落后的批判。

    【2】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革命者的情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这篇游记的写景语言很有特色,请从画波浪线的三处中任选一处为例,简要赏析。

    【4】李大钊一生曾八上五峰山,对五峰山可谓一往情深。他为何如此喜欢去五峰山?请结合文章及链接材料,探究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按要求作文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

    请以“我与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按要求作文。②内容健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