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新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背景的乐府诗。诗人在诗中追忆了开元二年(714年)唐将薛讷大破吐蕃的故事。②临洮(táo):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的起点。③咸:都。④蓬蒿:泛指野草。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擅用色彩写意境。“黑”与“金”相映,烘托出大战在即的凝重。“燕脂”与“紫”的浓艳,绘出了战斗的惨烈。

    B.【乙】诗中“风似刀”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塞外秋风的猛烈与寒冷。

    C.两诗五六句都追忆了昔日战斗场景,侧面烘托出战斗的艰苦,战士们的英勇善战。

    D.两诗结尾都抒发了情感。【甲】诗借用典故抒发官兵们忘身报国之情:【乙】诗以“乱”字将对牺牲将士的哀悼蕴含其中。

  • 2、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风,又叫“国风”,《关雎》是国风之始。

    B.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以雎鸠赋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赋君子的苦苦追求。

    C.这首诗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人物描写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D.“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从深切地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①学生时代,就是你拼命读书、汲取养分、向上生长。

    ②如果你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了虚度光阴,就要付出一生的惨痛代价。

    ③通过拼尽全力,才会使你成为你最想要的样子。

    ④今日读书再苦,也苦不过身无长物,竞争残酷;未来梦想再远,也远不过少年无畏,一路坦途。

    ⑤这是妈妈从北京买来的一件珍贵的礼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

    B.蒲松龄的《狼》,篇幅不长,因此写得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

    C.从收获到播种,每一粒粮食可以说吸天地日月之精华,附农民辛勤之汗水。

    D.嘉兴南湖风景秀丽,中国革命从南湖红船启程,踏上了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卜算子(苏轼)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 谁见幽人②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漏断:指深夜。漏,古人计时器。以铜壶蛊水,水从壶中漏出,壶中箭上刻度显 出时辰。夜深时,漏壶水少,不闻滴漏声,称“漏断”②幽人:被谪幽居的人,这是作者自 指。③省(xǐng):理解,了解。

    1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___________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的心境。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历来被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借景抒情是古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诗人们也喜欢用“美景”来渲染“思乡”这个永恒的主题。如崔颢在《黄鹤楼》中以登楼所见的明丽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再如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摹的江上月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若仙境,却又平添了几分乡愁。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可不妒忌蝴蝶,相反还有点可怜蝴蝶,就如同拥有临街小屋的小资产者,望见门前经过一个装束华丽招摇却无家可归的路人,习惯地露出一丝嘲讽的怜mǐn   一样。并不自怨自   ,相反对自己的住所和小提琴十分满意。是一个名 其实的哲人,看透了世事的浮华,远离寻欢作乐者的尘世喧xiāo   ,独享朴实隐居住所的好处。

    (节选自《昆虫记》)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ǐn   自怨自     其实  喧xiāo  

    (2)“可不妒忌蝴蝶,相反还有点可怜蝴蝶”,语段中加点字“它”是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奶奶的粽子》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奶奶的粽子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轻轻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3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当下法学专家罗翔教授曾对学生说:“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从马里亚纳海沟到珠穆朗玛峰。这个世界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

    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5)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