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四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苦心孤诣(yì) 衙门(wū) 不辍劳作(chuò) 和蔼可亲(ǎi)
B.狼吞虎咽(yè) 执着(zhāo) 步履蹒跚(shān) 心有余悸(jì)
C.含辛茹苦(rú) 毛坯(pī) 风尘仆仆(pú) 密密匝匝(zā)
D.随声附和(hè) 穹隆(qióng) 铿锵有力(jiāng) 笑容可掬(jū)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华在爬山时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此次萍水相逢让张华很是意外。
B.为了能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小丽沥尽心血努力复习。
C.在运动会入场仪式上,同学们慷慨激昂,以气冲斗牛之势高喊口号。
D.尽管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反复强调过度使用手机对青少年的危害,但仍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觉得对这些问题不必较真。
3、下列句子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中的“自然”一词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B. “千万不要背思想包袱”中的“包袱”是负担的意思。
C. “足下前来,蓬荜生辉啊!”“足下”是对对方的敬称。
D. “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一句中的“高邈”“深远”“凄冷”“纯净”都是形容词。
4、下列有关《朝花夕拾》名著阅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琐记》写自己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B.《二十四孝图》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C.《范爱农》叙述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五四运动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
D.《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想观看迎神赛会的迫切兴奋,父亲却让我背《鉴略》,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5、“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说:“人有值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看来,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为此,七年级(1)班决定开展“天下国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对下面两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注]①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②意思:修养自身,奉行道义,扬名于后世。早起晚睡,勤奋苦读,切不可浪费生命。
A.毛泽东的作品是行草,笔随情走,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大气磅礴。
B.毛泽东的作品与红军面对困难无惧无畏、气定神闲的从容互为映照。
C.林则徐的作品是楷书,横平竖直,圆润典雅,有一种行云流水之感。
D.林则徐的作品端正有力,彰显出他修身奉道、勤奋自励的人生态度。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酝酿(niàng) 发髻(jì) 静谧(mì) 匿(nì)名
B.倜傥(tàng) 狭隘(ài) 干涸(hé) 灼(zhuó)伤
C.抽噎(yè) 蜷(quán)伏 怪诞(dàn) 缥缈(miǎo)
D.庇(bì)护 殉(xùn)职 憔(qiǎo)悴 吝啬(sē)
7、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众目睽睽之下让物品不翼而飞,真是魔术师的绝技。
B.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祝贺者络绎不绝。
C.同学们觉得他提出的办法很有创意,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仰望星空,五彩缤纷的烟花如同水晶般靓丽夺目,真是美不胜收。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太丘舍去( ) (2)下车引之 ( ) (3)元方入门不顾( )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乙】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①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②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画地令方:在地上画方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慧若神/未若柳絮因风起
B.因欲以为子/未若柳絮因风起
C.人问其故/客问元方
D.即遣还外/即公大兄无奕女
【4】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以 晏 在 宫 内 因 欲 以 为 子 晏 乃 画 地 令 方 自 处 其 中
【5】【甲】【乙】两文记载的都是聪慧孩子的故事,分别说说元方、何晏的聪慧体现在哪?
9、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2)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纪昀《河中石兽》)
(5)把辛弃疾的《西江月》默写完整。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10、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父亲
①“嘭”,又是一声,地上顿时晶灿灿的一片。大大小小的碎玻璃碴子好像无数只眼睛惊恐地望着面前发生的一切。
②这是摔碎的第几只玻璃杯子,第几次发火,吴亮自己也说不清了。只是觉得满胸膛里都是火,那火像一头雄狮拱撞着他,让他坐立不安。
③每次发过火之后,父亲总是一声不吭,拿起笆斗,蹲在地上,默默地将一地碎玻璃碴子一片片地捡起来,放进笆斗里,然后拿出去倒在院子的墙角里。那里碎玻璃碴子已经堆积得像个小山。
④两年了,整整两年了,七百三十多个日日夜夜,每一个都好像是漫长的一个世纪。吴亮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早晨,就在那个早晨,当他和工友们一起下到井下的时候,突然“轰”的一声,他只觉得眼睛一热,眼前一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七天七夜之后的事了。
⑤这次煤窑瓦斯爆炸事件夺去了整整77条矿工的生命,同村出来打工的伙计只有他侥幸活了下来,但眼睛却失明了。吴亮拿着矿上补偿的5万块钱回到了老家,可不出一年,为治眼病便花了个精光。家里一贫如洗,再也没有了换眼角膜的费用。除非能找到免费的角膜,否则,吴亮将从此只能在黑暗中度过一生。
⑥面对一地的碎玻璃碴,父亲像往常一样,默默地蹲下,弯下那早已变得弯曲的腰,伸出柴棒一样瘦削的手,五指上全是一道道玻璃划破的伤痕,一片一片,捡拾着那些刺眼的碎片,然后拿出去倒在院子的墙角的玻璃堆里。然后,默默地回到屋里,久久地望着面前这个他越来越不认得的儿子,一句话也说不出。
⑦然而,这次与往常不同的是,父亲在久久地站了一会儿之后,突然脸上现出了笑容,像夜行的人突然发现面前点亮了一盏灯,像饥饿的人得到一块面包。父亲再次看了一眼吴亮,然后慢慢转过身,坚定地走出屋子。
⑧天黑了,父亲像蒸发了似的不见了。吴亮跌跌撞撞满村子里找爹,可谁也没有爹的消息。吴亮恨啊,自己从小没了娘,现在在他最需要爹的时候爹却抛弃他走了。吴亮不吃不喝地在屋子里转来转去,整日在家以泪洗面,心里焦躁不安。他开始后悔自己不该当着爹的面摔杯子砸碗,不该对爹大吼大叫,不该……可这一切都晚了。
⑨吴亮迷迷糊糊地睡着,突然听到有人叫他,是县医院来的大夫让他去做眼科手术。吴亮不相信天上会有掉馅饼的事。可大夫们明明白白的告诉他这是真的,是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捐献的眼角膜,而且告诉他,等他的眼睛复明了,那个人会主动来见他。
⑩吴亮当天就做了手术。蒙着纱布的吴亮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早一刻揭开纱布,第一眼看到捐献眼角膜的那个人。昊亮在心里想象着,那个捐献眼角膜的人该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人,他要感谢他,他要和他握手,告诉他,自己今后甘愿一辈子为他做牛做马。
盼望着盼望着,揭开纱布的日子终于到了。吴亮的心里太激动了,当医生告诉他可以睁开眼了,那一刻他的心都快跳出来了。他慢慢地睁开眼,早早伸出的手僵在了半空中。因为他清清楚楚地看到、听到,站在面前的那个两眼都缠着厚厚的纱布的恩人居然喊了一声“儿呀,你能看见东西了吗?”
(12)“扑通”一声,吴亮重重地跪倒在地。散发着药水的病房里久久回荡着一个男子“呜呜”的哭泣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请从修辞手法或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①只是觉得满胸膛里都是火,那火像一头雄狮拱撞着他,让他坐立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次发过火之后,父亲总是一声不吭,拿起笆斗,蹲在地上,默默地将一地碎玻璃碴子一片片地捡起来,放进笆斗里,然后拿出去倒在院子的墙角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面对父亲的举动,跪在地上的吴亮会有什么话要说呢?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写出吴亮对父亲说的话。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 汪曾祺
①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②草被压倒了。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我静静的注视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当我看天上的云。
③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④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滩水了。
⑤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甚么花开得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陪花跟她们一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碰到熟人同学,路上也会分一点给她们。
⑥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甚么不好呢。
⑦四月二日。月光清极。夜气大凉。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但又似无须了。便这样吧,日后再说。逝者如斯。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童年时捉蟋蟀,喂蟋蟀;院子里掐花;弄含羞草,听雨看猫等几件趣事。
B.第④段中我与父亲的交流场景,感受到了父子默契无言地交流及父子之情,更从侧面烘托出花园留给我记忆的美好。
C.全文作者通过对花园生活种种的回忆,表现作者对花园的留恋,及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D.文章语言文白如画,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平板,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2】仿照示例,设计朗读卡。
【原文】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
【朗读设计】朗读时,“听,哪里”可以轻读,“这儿了”可以重读,读出“我”认真聆听的状态和发现蟋蟀时的惊喜;整句话可以用欢快的语气朗读,表现出“我”一心扑在游戏中的童真童趣。
【原文】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
【朗读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可以从重音、语气等角度设计。)
【3】小明想建议教材编委将本文选入七上第三单元,你觉得合适吗?请根据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和单元目录,并结合本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单元导语】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 【单元目录】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论语》十二章 …… |
12、请你以“ 的瞬间”为题目作文。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2)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定立意;(3)应当有一定的细节描写;(4)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500字;(5)不得抄袭、套作;(6)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