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甘孜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她学习的决心。

    C.《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这首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国爱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

    D.《卖油翁》节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qiǎn)  轻怕重(niān) 佩服 家谕户晓

    B. (bó) 以身职(xùn)   教训  见异思迁

    C. (ài) 满腔热(chéng)  极端  漠不关心

    D. (cuì)  麻木不(rén)   殖民  精亦求精

  • 3、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lí   shùn   tuì   荒草萋萋 qī

    B.菜qí shú  xiāo   人迹hǎn

    C.确záo   lòu   yīn 人声dǐng

    D.叮zhú   suí   qǐng   来势汹汹xiōng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呐喊》,体裁是小说。作者是鲁讯,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中的“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

    B. 《竹影》作者是丰子恺,他是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

    C. 《安塞腰鼓》作者是刘成章,体裁是散文,这种体裁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D. 《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是清朝的张潮。《口技》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kǎi)  步(dù)  有介事(shà)

    B. (shèn)  着(juē)  踉踉跄(qiàng)

    C. (máo)  搓(niǎn)  为一谈(hún)

    D. 如(bì)  然(wǎng)  花团锦(cù)

     

  • 6、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小王同学看到同桌的课堂笔记字迹工整,内容详实,就想周末时借来学习,周一返逐。他对同桌说:

    A.周末你务必把笔记借给我,周一我就还给你。

    B.请你把笔记借给我,我一定不吝赐教,周一定当完璧归赵。

    C.你的笔记记得可真认真,又工整又详实,非常值得我学习!

    D.你的笔记记得真好,周末时能借给我学习学习吗?周一一定还给你。

  •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怠慢(dài) 御聘(pìn) 抠门(kōu) 锲而不舍(qì)

    B. 酝酿(liàng) 抖擞(sǒu) 着落(zhuó)   近在咫尺(chǐ)

    C. 静谧(mì)   称职(chèn)   干涸(hé)   根深蒂固(dì)

    D. 灼热(zhuó)   粗犷(kuàng) 滑稽(jī)   骇人听闻(hài)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言 志

    《论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 友人惭,下车引   B. 愿闻子

    C. 学而时习   D. 择其善者而从

    2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怀 之。

    3“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读诗文,积佳句。写出下列古诗文名句或作者、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___________》)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夜雨寄北》)

    ④大雁说:我是游子的信使,王湾的“乡书何处达?_________”中,我衔书洛阳,传送羁旅相思。

    ⑤明月说:我是亲友的知己,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中,他将深情托付于我,千里相随。

    ⑥芦管说:我是征人的催化剂,李益的“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中,我用幽怨的声音唤醒了乡愁。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让我看着你》,完成后面小题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1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

    2男孩韵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

  • 11、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一一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

    1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2第④段中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下列句子,再简要说说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①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②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那一次,我真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围绕中心选材,中心突出,条理清楚;③字数不少于500字;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