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作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孔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B.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秋天的怀念》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自己的悔恨、愧疚。
C.《江南逢李龟年》的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D.《金色花》的作者是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体育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
B. 几十年过去了,国文老师讲课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
C. 在白驹过隙的一瞬,我们已进入初中两个多月了。
D. 众目睽睽的世界杯足球赛,在人们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 森林公园里到处都是呼朋引伴的游人。
B. 他说话这样的不客气,真有点咄咄逼人
C. 夏天的雨总是淅淅沥沥下一阵,让人觉得酣畅极了。
D. 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花枝招展的女人,笑语盈盈而不休。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抗美援朝战争 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了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新时代,我们要深刻理解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 ,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A.奏响 锻造 内涵
B.奏响 塑造 内容
C.上演 锻造 内容
D.上演 塑造 内涵
5、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遏(è)制 肆虐(nüè 挑衅(xìn) 叱咤(zhà)风云
B. 迷惘(wǎnɡ) 徘徊(huái) 博弈( yì) 精彩绝伦(lún)
C. 缄(jiān)默 庇(pì)护 媲(bì)美 自怨自艾(yì)
D. 诮(qiào)骂 羁(jī)绊 狩(shòu)猎 逞(chěng)强施威
6、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B.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C. 题目是“未选择的路”,这说明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彷徨和苦闷。
D. 《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7、下列句子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罗尔自己也没有想到,通过微信公众号给患病女儿筹集医疗费用的举动引发了轩然大波,各种揭黑、质疑和责难纷至沓来。
B. 消法修正案将网络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等条款纳入其中,市民们对此纷纷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杲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D.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8、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 ②入门不顾 (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学而不思则罔 B.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乐亦在其中 仁在其中矣 D. 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
【3】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写出两个即可)
9、请根据展板(二)的要求,完成任务。
(二)诗词中的节日
|
(1)补全诗句。
(2)上表有一处“节日”与古诗词名句不匹配,这处是( )(填序号)。
10、收秋
段吉雄
①门口那棵苍老遒劲的老槐树稍稍扭动一下身躯,泛着金光的叶子翻起筋斗缓缓着地。山岗上,田野里,大片大片的农作物仿佛开始燃烧,红得热烈,紫得氤氲,黄得耀眼,这些颜色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巨大的油画。青纱帐里,果实压弯站了一个夏季的茎秆,也把农人的肩膀压得瓷瓷实实,就连梦都变得沉甸甸的。
②收秋先是从芝麻开始。当墨绿的植株被太阳酱成鹅黄色的时候,枝干上小房子一样的荚也饱满起来。当然,这些芝麻荚也变了色。它们沿着枝干呈错落状分布在两边,庄重而又威严。有风从山岗掠过,两排芝麻荚欠了欠身,气沉丹田,酝酿起威武的号子。
③农人粗壮的大手攥住几根芝麻秆,轻轻一提,它们顿时被拔出土层。尽管根部带着一坨土坷垃,但很显然,满怀心事的芝麻荚占了上风,把整株枝干都拖倒在地。先别急,让那些带着湿气的土坷垃在太阳下晾一晾,阳光和劲道的风会把湿气带走,然后再用锄头轻轻一叩,泥块就会立即散落开来。芝麻荚里也有早熟的,它们耐不住寂寞,抢在收获之前就咧开了嘴,露出里面饱满的芝麻籽,簇拥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外面炙热的阳光、急促的风,还有千万个和自家一模一样的“房子”。农人弯下腰来,嘴对着咧开的芝麻荚轻轻一吸,油滑的芝麻籽便钻进口里。牙齿轻合,醇烈的香味弥漫开来。咯吱咯吱,牙床碾压芝麻的声音一阵一阵顺着腮帮敲打着农人的耳膜,成了他们掂量秋季收成好坏的鼓点。油渍从嘴角溢出,亮晃晃的。在和路人搭讪时,明亮的咀嚼声和晃眼的油渍成了他们外露的资本。大家都是庄稼把式,一眼便看出了门道。
④你这块地收成不错啊!
⑤还行,还行。
⑥这个季节,正是农人们一年中最得意的时刻,怎么得意都不过分,谁都不会计较。
⑦秋天的时候,山岗上一个个芝麻垛像士兵一样,威严肃穆,英气逼人,它们俯览着整个田野,一遍又一遍地询问着过往的大雁何时启程。阳光里,芝麻荚炸裂的声音像是铿锵的鼓点,咧开的嘴巴把本就丰饶的大地装扮得有些俏皮。忙碌的农人们直起腰,眼光瞅过来,看到这一个个喜庆的笑脸,一身的酸胀和疲意就淹没在这喜悦之中。
⑧山脚下的玉米地也按捺不住了。一身绿色的戎装渐渐褪去,换成与季节相符的金黄色。大概它们觉得这样便于隐藏,只是腰间饱满的玉米棒子暴露了它们的心事。亮灿灿的玉米粒偶露峥嵘,在阳光下,一道道金光从田野里迸出,发出珠玉般诱人的颜色。
⑨月影依稀的时候,玉米叶上有一层细细的露水,白天奓(zhà张开)起的叶子此时温顺多了。有细碎的脚步踩着月光走过来,农人们一身银色,肩上、背上扛着担子或者背篓,身后照例跟着一头老牛或者几只睡眼惺忪的山羊。
⑩玉米地远看影影绰绰,只有到跟前才看得清楚,安置好牛羊,农人们便开始掰玉米。那些玉米棒子倔强地仰着头,女人背着背篓穿行在玉米林里,抓住玉米棒的中间,朝下使劲一掰,“咔嚓”一声脆响,唤醒整个田野;再顺势一扭,硕大的玉米棒就彻底脱离母体。栖息在玉米秆上的小鸟吓得一个趔趄,拍打着翅膀迅速逃走。玉米林里,响声大作,熟睡的兔子、田鼠和野鸡仓惶起身,不时撞击着玉米秆,哗哗哗响声一片,引得地边的老牛和山羊都怔住了,支起耳朵,辨别着声音的来源。农人们没工夫理会这些,手上并没有停下来。女人把掰下的玉米朝脑后一丢,像长了眼似的,玉米翻滚着飞进背篓。
⑪太阳终于还是跳了出来,田野里昨天还直挺的玉米秆已经全部匍匐在地,一行一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地中间的玉米棒子像小山一样,细看还有细雾在周围环绕。女人用背篓,男子用挑担,开始把这些玉米往家里搬。咯吱咯吱的扁担声和吱呀吱呀的背篓声流淌在晨霭里,这是秋季里悦耳的声调。
⑫院子的角落,春天随手丢下的几粒苦瓜籽和丝瓜籽,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现在变得蓬勃。形态各异的瓜果或躺,或吊,或奋力朝上,忙碌的季节,农人们顾不上照顾,它们倒也不争,只默默发育。哪一天农人把锅烧热后,才想起没有下饭菜,紧走两步,摘下几个还带着花儿的丝瓜炒了,才发现此时的丝瓜秋味十足,味道除了鲜美,还有一种特有的劲道。
⑬月光下的农家院子,玉米、芝麻、黄豆、南瓜挤得满满当当,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农人们干脆就坐在玉米堆上,一边把那层层金黄的外壳剥去,一边讨论着村里各家的收成,还盘算着清空的地里明年种些什么。小孩儿们被大人安排来帮忙,但他们偏又坐不住,才剥了几个,便就抓起一把芝麻往嘴里塞。村庄沉浸在这热气腾腾的喧闹声中。
⑭刺啦,刺啦。剥玉米壳的声音继续在村子上空飘荡,伴着这明亮的响声,村庄正孕育着一个殷实又灿烂的梦。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3日20版)
【1】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
【2】从⑴⑵两题中选择一个,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⑴芝麻荚里也有早熟的,它们耐不住寂寞,抢在收获之前就咧开了嘴,露出里面饱满的芝麻籽。
⑵秋天的时候,山岗上一个个芝麻垛像士兵一样,威严肃穆,英气逼人。
我选第___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泛着金光的叶子翻起筋斗缓缓着地”寥寥数字便描绘出秋天树叶从树上脱落后坠地的过程,用语极为生动传神。
B.“瓷瓷实实”“土坷垃”“刺啦,刺啦”这些带有方言色彩的口语,使文章语言通俗易懂,亲切自然,富有趣味。
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D.文中写到了秋收时的许多作物,作者着重以对芝麻和丝瓜的叙写来表现秋收时的丰收和喜人景象。
【4】文章结尾“村庄正孕育着一个殷实又灿烂的梦”有哪些深刻含义?
11、阅读《最苦与最乐》节选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⑤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苦”与“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
B.第一段中,作者先否定了一些关于“最苦”的说法,引起读者兴趣,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人新奇之感,又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
C.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讲尽责任的快乐,再从正面分析不尽责才是痛苦的。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下列与文中的“最乐”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狄更斯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C.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会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歌德
D.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歌德
【3】请简要说说你对“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一句的理解。
12、请以“难忘的春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