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体味到童年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B.家庭、全社会乃至学校,都应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C.我国近期生产的各类口罩,除了满足中国市场以外,还销往海外各国。
D.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伟大的作家应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B.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终于找到一所学校愿意接收有着阅读障碍的伊桑,伊桑的爸爸如释重负。
D.二战中,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犯下滔天罪行,可谓家喻户晓。
3、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A. 他激动极了,从脖子红到脸,太阳穴的青筋胀得像豆角一样粗。
B.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C. 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
D. 风推开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
4、下列加点的字词拼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凝成( ní ) 眩目( xuàn ) 小憩( qì ) 盘虬卧龙( qióu )
B.呵责( hē) 洗濯(zuó) 厄运( è ) 迸溅( bìng )
C.伫立( zhù) 黄晕( yùn ) 发髻( jì) 禅心( chán )
D.啜泣( chuò) 澄清( dèng ) 冉冉( rǎn ) 玷污( zhān )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的姑奶奶,今天你这搞得花枝招展的出来干吗?害我差点没认出你。
B. 面对他人咄咄逼人的态度,我们能做的就是心平气和的调整自己.
C. 这些矛盾处理好了,笔画和偏旁就能各得其所,整个字就会成为和谐完整的统一体。
D. 他平时学习刻苦认真,这次期中考试又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真让他喜出望外。
6、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帝的新装》——童话——安徒生——丹麦
B.《金色花》——诗歌——泰戈尔——印度
C.《植树的牧羊人》——散文——让•乔诺——美国
D.《女娲造人》——神话——袁珂——中国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图书经费紧张,文献利用率低等问题。
B. 一位普通市民,—位年逾六旬的老者,没有强健的体魄,却凭匹夫之勇,在一年间就抓获了几十个小偷。
C. 从前,我总是漠不关心时光的流逝;直到上学了,被周围同学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的行动耳濡目染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时间如此宝贵,稍纵即逝。
D. 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消除你的后顾之忧。
8、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李绅《寒松赋》)
【注】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 )
A.流俗不顾/顾野有麦场(《狼》)
B.直干芊眠/中通外直
C.徒观其贞枝肃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古藤联缘而抱节/自缘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B.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C.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D.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
【4】仔细阅读文章,简要分析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9、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
②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春夜洛城闻笛》作者__________)
③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木兰诗》中描写边塞艰苦(阴冷苦寒)的军旅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转身》,完成题目。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被感动了,竟然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那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那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那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写的三件事。
【2】文章以“转身”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划线句采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请说出其表达效果。
【4】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第②段强调“转身”经常会发生,在文章结构上具有总起的作用。
B. 第④段把秦岭女孩比作野花,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她的纯朴与美丽。
C. 第⑤段“文明大街”表明尽管还有乞丐,但社会文明化程度已很高。
D. 第⑥段再次勾画各种事情的“转身”画面,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概。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4日说,中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
连日来,联合国官方微博、粮农组织总干事、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等发文缅怀袁隆平院士,海外媒体和网友也以多种方式表达追思,感谢他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众作出的杰出贡献。
赵立坚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说,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中外各界都表示沉痛悼念,这充分说明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输出与对外开放几乎同步。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40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40年间,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人员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美国等国为水稻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
赵立坚说,袁隆平院士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毕生奋斗的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中国创造了粮食自给的人间奇迹,也有意愿、有能力继续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在各方的携手努力下,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
材料二:
无冕的世界首富
早在十年前,福布斯排行榜显示袁隆平身价1008亿,所以当有一次记者跟他说“袁隆平”品牌市值达1008亿元,夸他是个大富翁时,他笑道:“那只是名义上的,人身上最值钱的是装在脑袋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我一个老头子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花不了,也没时间去花。”他还说:“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基金会里边了。”这就是袁隆平,本分纯朴得像个老农。而事实上,他也曾在多次场合说过:“我就是个农民!”
材料三:
袁隆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
①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②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③1992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次座谈会的报道。会上,一些权威人士大肆斥责杂交水稻,称其为“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他的同事、学生都让他声明反驳,他说:“没事,会解决的。”他心想,事实胜于雄辩。几个月后,江西省副省长舒惠国来访,直截了当地问他报纸报道是否属实,舒惠国对他说:“那些言论让群众产生了困惑,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种植杂交水稻。我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这是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不久,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才算是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
④本性里,他愿意安之若命,上世纪60年代刚做杂交水稻时被人揶揄理论不对,“文革”期间甚至遭遇秧苗全部被毁,都鲜少与人争论,觉得“做好研究才最重要”;但现实是,他不得不出来反驳,因为袁隆平早已经不是独属于个人的袁隆平了,他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隆平高科旗下密密麻麻的组织结构,从育种科研到育种公司,经销商到肥料公司,都有赖于“袁隆平”三个字熠熠生辉,全中国数以亿斤计算的杂交稻种都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无法被播种。
⑤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⑥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5%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⑦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1】请你用【材料一】中的内容回答:为什么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下列四句名言,与【材料二】中心最接近的是( )
A.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C.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
D.名不动志,利不动心。——《道德经》
【3】根据材料三内容谈一谈,袁隆平“坚守”和“放弃”分别是什么?
12、请以《从此,我不再 》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