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课余时间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读书,因为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B. 为预防泥石流灾害之后不出现大疫情,四川省政府及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了许多的措施。
C. 自从李娜参加了学校健美操队后,健美操就对李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 徜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使我们感到自己的深深不足。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凛冽 头衔 不可救要 拈轻怕重
B.分歧 爱慕 见异思迁 为罪潜逃
C.决别 眩晕 据为己有 大相径庭
D.坍塌 莅临 恍然大悟 不毛之地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矮寨传统古村落,村里环境干净整洁,村子周围种着果树,一座座独具特色的民居被水塘_________。
(2)中国政府历来_________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3)沈阳市力争在2020年年底前通过积极_________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形成一批服务内容全面覆盖、社会力量竟争参与、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医养结合的成功经验,逐步加以推广。
(4)酒的复杂并不仅仅体现在酿造工艺上,很多都需要岁月的_________,比如陈酿窖藏就不是简单的一天两天就能完成,所以需要耐心,生活也需要耐心,若过于急躁,生活便容易脱轨。
A.包围 重视 实施 积累
B.环绕 重视 探索 沉淀
C.环绕 维护 实施 积累
D.包围 维护 探索 沉淀
4、下列各句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枝招展,美不胜收。
B.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C.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D.台风来了,大家各得其所,尽量让损失最小。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颀长 (shuò) 锲而不舍(qiè) 呵责 炯乎不同
B. 呜咽 (yè) 悄然兴起(qiǎo) 吆喝 川流不息
C. 妖娆(ráo) 慷慨淋漓(kǎi) 停滞 张皇失措
D. 崎岖(qū) 诚言不谬(miù) 思辨 梦寐以求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松鼠历经多次失败最终成功跳上秋千后悠然啃着坚果的憨萌动作令人忍俊不禁。
B. 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 电影《战狼2》以气势恢宏的场面、抑扬顿挫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D. 严峻的事实警告我们:如果再不进行有效的治沙护理工作,余下的绿洲也将会变成不毛之地。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B.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C.父母常年在外,奶奶年迈多病, 拈轻怕重,很多农活儿就落在了年仅十二岁的王安身上。
D.正是凭着这种对群众负责和对案件 精益求精的坚定信念,十年来,她经手的三百余件案件,无一起错案。
8、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日“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③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无,没有。④伎:同“技”,技艺。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康肃笑而遣之 之:
(2)杖之,碎其金鱼 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
(2)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善射”“当世无双”是对陈尧咨才能的评价,而“公亦以此自矜”则直接点明其恃才傲物的个性。
B.乙文中通过叙事突出了陈尧之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
C.对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卖油翁却显示不屑的样子,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是陈尧咨射箭技术不精。
D.陈尧之的母亲用棍棒打他,是因为陈尧之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4】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哪些启示。
9、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安不忘危,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无心插柳柳成阴。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⑤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回清倒影。
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着我们向前去。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抵押 海寒
①十几年前的一天,母亲拿着一个厚厚的账本走进镇信用社大院。
②那位信用社主任大约头一次遇到这样的贷款户——拿一个厚厚的账本办理贷款。他听母亲坐在办公桌对面条分缕析地讲完,一口茶差点笑喷了:“这位大嫂,我们这里是银行,你家孩子要读书,还债要用钱,我很同情,但原谅我们不能给你办这个贷款。贷款要有担保、有抵押,你拿这个来给我们看,没什么用啊。”
③那账本上,是我家欠亲戚朋友两万多块钱的债。
④母亲大约也是头一次听到“担保“抵押”这样的新鲜词儿,她原以为只要跟他们讲清贷款的理由就好。
⑤担保是什么?抵押是什么?母亲满脸茫然。
⑥主任耐心地给母亲讲了大半天,站起来要送母亲出门。谁料母亲听完那些竟然笑了:“要担保,要抵押,这好说啊。”
⑦主任举到半空的手又落下来:“你家有可抵押的财产?”
⑧“当然有啊。”母亲满脸的茫然已经变成笃定。
⑨“有啊,俺有仨孩子,抵押给你们吧。”
⑩母亲话一出口,柜台后面的头都抬了起来。
⑪母亲就当没看见,兀自说下去:“俺有仨孩子,大闺女在北京读大学,二闺女在县城读高中,一个小儿在市里读中专。俺们家穷是不差,可俺穷不是因为花天酒地胡吃海喝不过日子才穷的,俺穷是为了供俺孩子读书。有困难,找政府。这不,俺就来找政府了。像俺们这种贷款户,你们应该热烈欢迎才是啊。俺还不是那种做买卖的,做买卖还有赚有赔呢。赚了还好,你们也跟着赚;赔了呢,你们就惨了,要账都找不到人儿。俺这生意,可是稳赚不赔。你想,俺家就在那里,长不了腿跑不了,你们想啥时找就去找。俺家孩子在那里,一天比一天能耐,等他们都读了书、长了本事,就只管赚钱给国家做贡献了,到时候,莫说你们贷我们三万两万,就是贷个十万八万,俺仨孩子一人担一份儿,说不定不到一年就还上了。何况俺现在还年轻,能劳动。你们这也是积德行善的事,是给国家培养人才……”
⑫母亲的话匣子打开了,听得信用社里那些工作人员全都咧嘴乐了。他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能说的农家老太太。
⑬最后,那位信用社主任竟被母亲的长篇大论说服了,破例答应给母亲想想办法。
⑭第二天早上,母亲拿着我们全家人的身份证,乐颠地去办理了三万块钱的贷款。然后,一个个给我们打电话告知:你们都被我抵押给银行了,从现在起,你们个个儿都得给我好生混……咱得说话算话,到时连本带利一厘不少还给国家。
⑮此后,就是我们一家人漫长而艰辛的还贷路。
⑯那三万块钱,母亲拿出两万五,把这些年的新账陈账都一一还上了,还剩下五千块钱,她放手里当流动资金,买了几只羊,买了几窝长毛兔,又买了几十只下蛋的鸡……从年头到年尾,像侍候小孩儿一样上心地侍候着那些小生灵。
⑰毕竟小生灵们身小力薄,一年到头赚的那几个钱还填不了利息的一半。三万块钱不但没能按时还上,倒是驴打滚一样越滚越多。
⑱母亲却不恼。她依旧是那一句:你们好好混,混好了,那些钱总有还上的一天。
⑲母亲跟父亲,年年都为还那笔巨额利息在奋斗。母亲却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在众人面前含着小心说话了。人不欠人一般高,她也不怕跟人说自己穷。
⑳母亲甚至说,我们家是村上最富的人家。一个庄户院儿一下子供出三个大学生,你问问,十里八乡可有?众人当面附和,掉转身就撇嘴:看把她烧的。
㉑母亲说得没错,债是越还越少的,到点肯定能还完。
㉒几年后,母亲那笔“巨债”总算是还完了。不但还完了,她还有了有生以来第一张银行卡。
㉓我们姐弟几个也各自成家立业,在不同城市安了家。平日里寄点钱给她,她不舍得花,全存上,自己还养鸡养兔子,弄点零花钱,也存上。
㉔“你还存那么多钱干吗?你还缺钱花吗 ?”回老家,我们劝母亲不要再那么省俭。
㉕母亲笑笑,半天,才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年缺钱缺怕了,从来没有过银行卡。当初为贷款把你们几个都抵押了,想想都对不住你们。现在有钱了,就想使劲存使劲存,等把那卡上存满了,就给你们姐弟几个花,你们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㉖闻听此言,我们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大半生没有银行卡的母亲,哪里知道那张小小的卡怎么存也存不满,一如她这一生给我们的爱,怎么给也不嫌多。
【1】分析本文在详略安排上的特点及原因。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信用社主任破例贷款的原因。
【3】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母亲”是怎样的人
【4】标题“抵押”言简意赅,请分析其妙处。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往事依依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不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对它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的风景作为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形象却不如那时那么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有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河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里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诗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的词。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老师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的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⑥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作者:于漪,有删改)
【1】哪些往事激发了作者的文学兴趣,请结合全文回答。
【2】第②段中“身历其境”一词用得好,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3】第⑤段是怎么写两个国文老师的?
【4】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2、作文(任选一题)
要求:①题目不完整的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要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书写工整、美观,不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一)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或许是一段的记忆,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品质……,请以“ 诚可贵”为题目,写篇文章。
(二)窗是安静的框架,让房子多了一双眼睛;窗是瞭望的通道,让人们看到了更远的风景。窗是有形的,被牢牢地固定;窗是无形的,被无限地延伸。大千世界,与窗有关的故事实在太多,由窗引发的见解也别出心裁。那么,你眼前的窗(或心中的窗)又是什么样的呢?
请以“窗”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