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④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A.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B.拟物 拟人 比喻 对偶
C.拟物 对偶 夸张 比喻
D.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运动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充分发扬自身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B. 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
C. “幸福”“幸福感”和“幸福指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的流行语。
D. 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全国人民的教师,而且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B. 这本新书太好看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C.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 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4、下列空白处的词语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决定委屈儿子了,_____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②(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阳光里________。
③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____不渊博。
A.因为 滚来滚去 毕竟
B.因此 跳来跳去 竟然
C.因为 跳来跳去 毕竟
D.因此 滚来滚去 竟然
5、下列成语意思与成语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 草木丛生的样子──莽莽榛榛 B. 形容非常疲乏──疲倦不堪
C. 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无所事事 D. 指心灵手巧,突然想出办法或注意──灵机一动
6、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班主任刘老师根据竞选的同学的特长安排班干部,让他们各得其所。
B.历史上曾经人来人往的丝绸之路,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C.胡双钱以他“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打造极致”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D.人群中挤攘了一下,一个梳着童花头的男孩子跑过来,煞有介事地把一块钱放进了捐款箱。
7、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如“君子之交淡如水”,“高山流水”,“管鲍之交”。
B.古时,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知命之年”,50岁称“耳顺之年”。
C.“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赞人见解说“高见”,言己见解说“拙见”;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存”。
8、(一)
暮春即事
南宋·叶采
双双瓦雀①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②,不知春去几多时。
(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注释】①瓦雀:麻雀的别称。②《周易》: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③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1】请赏析《暮春即事》一、二句中的加点短语“双双瓦雀”“点点杨花”。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自是手不释卷______ ⑵众皆弃去______
⑶同列语之曰______ ⑷乃簪一枝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4】联系材料三,根据提示,对人物经历及人物性格进行梳理,将下面的图补充完整。
【5】孔子认为“乐之”是读书的理想境界,叶采和司马光属于这样的“乐之者”吗?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你的见解。
9、默写。
(1)学习古诗,就要了解作者的情感。王湾《次北固山下》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思乡之切,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借一轮明抒发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有很多章节讲到学习。《〈论语〉十二章》中,讲到学习有三层境界的句子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怀鲁迅
①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②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对第⑥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 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 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2】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项是( )
A. 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 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 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 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11、完成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弹棉花
莫清荣
①“弹棉花,弹棉花咯……”一声带着湖南口音的长长吆喝从小巷的深处传来。
②我赶紧探出头去观望。只见一个穿着灰色棉衣的年轻人,肩上背着一张大弓箭样的东西,一边扯长声调吆喝着,一边弹拨两下弓箭上的铁丝,发出砰砰砰砰的响声。
③母亲赶紧出去把他叫了进来,说有一床旧棉絮要弹。母亲从房间里抱出发黄的旧棉絮,塞到那个人的手中,那个人抱起旧棉絮就往晒谷坪的插青屋里走。我和母亲跟了过去,看到灰尘满天的屋里有两个人,在棉架上砰砰地敲打着弓弦。砰砰砰,砰砰砰,棉絮弹起又落下,落下又弹起,轻飘飘的棉絮飘舞在空气中。顿时,他们的头上全白了。
④师傅手里又拿着一根细长的竹枝,牵着一根长长的纱线,熟练地把纱线从这个对角牵到那个对角,绕在一根一根木钉上,拉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棉絮像个听话的孩子,服服帖帖地躺在师傅拉起的纱网里。师傅让两个徒弟拿来木制的磨盘,压在棉絮上,棉絮渐渐由厚变薄,由松变紧。师傅摸摸棉絮,觉得可以了,就缝上几针,又继续推压,每个角落都推一遍,翻过来再推一遍。一床崭新的棉胎才做成了。
⑤直等到日落西山,才轮到弹母亲的旧棉絮。旧的棉絮比棉花更难弹,一来它用的时间长了,积累的灰尘比较多。二来它太实,要反复击打才能弹松。从太阳升起一竿子到太阳落山后,三个人分工合作,就弹了两床棉胎,得到八元钱的加工费。
⑥弹棉花的过程中,母亲和那个师傅唠起了家常。师傅说,他是湖南人,那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徒弟。他们三人平时在家农忙,从八月之后就外出弹棉花,生意好的话,过年前可以赶回家去与家人团聚。如果生意不好,或者揽到的活儿没有完成,他们就不回去过年了。他们从湖南辗转来到广西,几乎走遍了广西的每个乡镇农村。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租住一两间民房或公家的房子。白天,那里是他们的作坊和厨房;晚上,又成了他们的卧室。把架子一收,铺盖卷一展,就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临近过年前,工期赶得紧,晚上也要加班,做到半夜才睡几个钟头。母亲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师傅说,家里有老婆还有四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他只带了大儿子和徒弟出来。大儿子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但家里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就靠着他一人外出弹棉花贴补家用,基本生活都难以保持,只得让孩子辍学,跟着他走南闯北,学一门手艺,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了看旁边那个略显瘦弱的年轻人,他苍白的脸色上分明露着无奈。他朝我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活计。”
⑦前几年,我也种棉花。去弹棉胎的时候,发现用的都是弹花机了。棉籽脱粒有脱粒机,弹棉絮时,把脱粒后的棉花塞入机器中,出来的就是白花花的棉絮了。纱线不再一根一根地手工来拉,而是铺一层事先做好的网纱。压棉胎也有木制的磨盘,但只是开始时用来压实棉花,之后的工序都用机器来完成了。
⑧小巷里,不再有“弹棉花,弹棉花”的吆喝,那些走街串户弹棉花的湖南人,也不知去往了哪里。我还是怀念那种手工棉絮的温暖。
(选自《回望故园》,有删改)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弹棉花师傅具有哪些品质?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
他朝我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活计。
【3】第④小节和第⑦小节两次提到“木制的磨盘”,有何用意?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请以“从生活中学会 (宽容、友善、欣赏、自信、微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正确思想健康。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否则扣分。
④提纲写在作文卷背面左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