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玉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运动员的努力拼搏,使我们班一举夺得了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B.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C.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作用。

    D.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 2、下列作品与信息,匹配有误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司马光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

    C.《卖油翁》——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D.《望岳》——杜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 3、语言运用——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文学社请张老师给社员们上了写作辅导课。李明同学道谢说:“您的辅导课水平很高,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谢谢!”

    B. 刘伟同学随父亲到父亲的同事家去做客,主人问他高不高兴,刘伟说:“光临寒舍,非常高兴!”

    C. 星期天,张慧在家帮奶奶做家务,同学郭芳要上街买衣服,找她去“参谋参谋”。张慧说:“你稍等一下,我把这件事做完了就陪你去,好吗?”

    D. 陈阿姨串门来了,小莉热情接待。她说:“欢迎阿姨!您好久没到我家来了,很忙吧?请到墙角那把椅子上坐坐!”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漳州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

    B.能否团结一致是我们获得这场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

    C.她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和谆谆教诲不时在我耳畔回荡。

    D.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南湖公园,母亲的心情格外舒畅。

  • 5、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古(hèng) 妒(jì   yè   恶(zēng

    B(pú   祷(qǐ     suǐ

    C     tuì hán   (lán

    Dzuó   fèn nìng   笑(shàn

     

  • 6、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

    B. 《木兰诗》是南北朝南方民歌,它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C. 《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代表作有《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D.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

  •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niàng) 黄(yùn) 发(jì) 临(wèi)

    B. (hé)巢(kē) 花(bāo)静(mì)

    C. (qí)石(jié)高(miǎo)彩镜(líng)

    D. (dàn)萧(sè)鸦(hūn)心(chán)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蔡洪赴洛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仓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蔡洪:字叔开,三国时吴人,吴亡入晋,有才名。②仄陋:同“侧陋”,指出身卑微。③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吴人,西晋灭吴,所以这样说。④盈:满,满满的。⑤璧:圆形的玉。⑥常:通常的、固定的。⑦邑:城市、县。⑧苗裔:后裔、后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俊于岩穴/哉,回也 B.国之余/处亡气

    C.有何异才而应举/逝者如 D.必常处/将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3选文中的蔡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元方,面对无礼的刁难都能有力回应。请分析两人的回应方式有什么不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古诗文默写。(请规范书写)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4)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二)》)

    (5)班干部在工作过程中难免有不被理解的时候,但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影响心境,正如《论语·学而》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昆明的冬天

    ①昆明是春城,故而昆明的冬天是最没有冬的气质的,昆明的冬天在积蓄了一年后,抖落出来的仍只是秋的力度。

    ②在昆明,只有到了冬天,植物园的枫叶才算红得到位;只有到了冬天,团结乡的苹果才能熟到甜心;只有到了冬天,早晨才能看到一地白霜……就算是偶尔下点雪,黑龙潭的梅花也无法展示它傲雪的风姿,雪实在是太小了,梅花小小的花瓣上积不起来。就算那些落叶的树木终于变得光秃秃的,你也会发现,旁边还点缀着些常绿的植物,甚至是开放的花朵,冬的力度又被减了一层。总之,昆明的冬天是不彻底的冬。

    ③昆明的冬天是很不彻底的,会让期待冰天雪地的人心里生出一些失望,然而正是她的这种不冷酷到底,然她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④冬天到了,长虫山上的尖刀草的叶鞘边沿终于变得血红地挺立着,有了尖刀的气质。银杏叶也终于熟透了,云大的银杏大道显得有些老气了,厂口的银杏林又觉得有点儿距离感。就小区会规划处的一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城市的中心已是难得的存在,刚长成气候,叶子黄时一片生机。从深秋开始叶子就一天黄似一天,仿佛是黄这种颜色在不断的加速、凝固,加速、加速,越来越黄,黄的浓重,黄得诱人。它们还在加速,黄到最极致的时候,最终在某个夜晚离开枝头,失去对自己生命的掌控,静静地躺在树下的草地上,像一只只在昨夜在寒露中死去的蝴蝶。它们成熟到在叶柄与树干的中间自然分离,当一阵风吹来,它们就飘散离开枝头,分离出没有丝毫伤痕。风大一点,它们就纷纷飘落,近看像一只只金蝴蝶,远看像一阵金色的雪,舞着曼妙的身姿飘然落下。虽然是叶子离开枝头,而这一切并没有死亡的气息,只让观者欣赏到美。这是叶的奇妙之处,虽叶落枝头,却彰显着活力与优雅,这不正是“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写照吗?

    ⑤雪并不是昆明冬天的必需,昆明的人们对此有种难言的情愫,有盼而未得的失望,而这种失望又不会在心头驻留太久,成为心头的隐痛,这像极了昆明冬天的性格。昆明冬天的雪是羞涩的、秀气的,她是捉迷藏的高手,有时会在不经意间的转头看到她在窗外飞舞,引得孩子们莫名地惊呼和欢喜。有时她会在天气预报上留下点身影,当人们怀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梦拉开窗帘时,她却常常以阴沉沉的面孔来宣告人们的失望。偶尔她也会认真的现一下身,但总觉得有些羞涩,城市里看不到她完全的容颜,只有到山上去与她邂逅。到了山上,地面上已经覆盖着薄薄的一层雪白,路旁的草地、菜地和矮小的灌木丛上要厚点,但还不足以遮盖掉一切,隐隐可以看到一点菜叶的青绿或者树枝的墨黑,有种半含半露的娇态。堆雪人、打雪仗是可以成全的,这也是孩子们对雪的最大期待。或者去摇一下树上的积雪,伴随着一阵笑声跑开,或者在浅浅的雪地里踏出一串歪歪扭扭的脚印,然后像看作品一样地去欣赏……在昆明有一场像样的雪总是能给人不少兴奋与乐趣的。倦了,吃点山上的农家饭,驱车下山,城市里又像没下过雪一样,生活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顿有一种出世和入世的感觉,心灵放了一个假。昆明的雪太羞涩,太秀气,是不足撑起一个纯粹的冬天的,掩盖不了到处的生机。

    ⑥昆明的冬天还有城市精灵红嘴鸥,它们每年冬天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昆明,等春天到来时又悄无声息地迁走。它们的一来一去就像是一种提醒:冬来了!冬去了!人们在心里默默应着:知道了!它们到来像冬的到来一样,有些潜移默化,来得有些不知不觉,去得有些无声无息。它们在昆明常驻的地方是翠湖和滇池,因为昆明的冬天水是很难结冰的。昆明人的热情,每年都会为它们的到来做好准备,它们则尽情地装点这个城市。它们有时成群地翱翔空中,留下一片片美得身影,有时伫立翠湖或滇池大坝的围栏石柱上,安静得像一个思考者,透着优雅的美。人们喜欢往空中抛洒一些鸥粮,或者扬起手臂,手里举着一块面包。红嘴鸥则成群结队地从水中飞起,像一架架战斗机,姿态优美地盘旋着飞过这些人,每次靠近都会准确无误的瞄准、出击,干净利落地把猎物衔在嘴里。得手的就找个地方停下来享用战利品,没有得手的就在空中绕个圈又飞回来,等待下一轮的争夺。喂的人多,红嘴鸥也就越多,在激烈争夺时发出清脆的鸣叫,给昆明的冬天添了几分活力。它们很机警,不会贸然啄食人们手中的面包,它们会无限接近又警觉地飞开,然后再来,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只觉得手里一紧,再看手中空空如也。红嘴鸥是优美的、活泼的,它们的到来,又给昆明的冬天增添一些生机。

    ⑦昆明的冬天就是这样,不是彻底、纯粹的冬的样子,但却因为这种独特的存在,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昆明的冬天,始终保有生机,这时我想到一句话:哀而不伤!这就是昆明的冬天,没有从大流追求生命的极致反弹,却始终以她的力度展现着冬天可以另外有的样子!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评价昆明的冬天的?

    【2】为了呈现昆明冬天独特韵味,作者主要写了三种景物。请依照示例,概括出另外两种景物。

    示例:优雅而有活力的银杏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指出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并简要分析。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

    【5】第⑤段说“昆明的人们对此有一种难言的情愫”,这种情愫具体是指什么?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蒋老师

    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②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③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④“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⑤“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生生地回答。“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⑥“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栓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⑦“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⑧“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⑨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1】结合选文情节的发展,完成下面表格所缺的内容。

    情节发展

    老师自报姓名

    老师为“我”治伤

    师生养蚕网丝

    “我”的心理感受

    新奇

    高兴

    难过

    【2】结合选文内容,写出加着重号词语在句中的双重含义。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3】请简要赏析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是喜欢“蒋老师”还是“三味书屋的先生”,并说明你的理由。

    【链接材料】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这真让我着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④不能照抄试卷中的文段。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