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加点的词“兴化”“而且”“完好”词性分别为名词、连词、形容词。
B.“第一老街”“制作锡盘”“天伦之乐”“人文古迹”四个短语类型一致。
C.文中划线的成语“络绎不绝”使用正确。
D.划波浪线的句子是病句,错误的原因是句子结构不完整。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壶口瀑布》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B.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通过写作者在各拉丹冬的经历及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景仰和崇拜之情。
C. 《登勃朗峰》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以第二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丽江的情感。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告诫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迂回 怒不可遏 窟窟窍窍 搏大宽厚
D.番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溢 潺潺成溪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项是( )
A.2019“全城热练”石家庄首场龙舟赛在行唐拉开了战幕,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颖水河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
B.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C.钱学森有一句名言“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至今读起来,仍是震耳欲聋,令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
D.在当下的中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诗歌内容的核心是“捉人“全诗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述的。
B.诗歌在深刻揭露黑暗残暴的兵役制度的同时,也赞美了诗人那种坚韧的爱国精神。
C.这是一首叙事诗,该是虽然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但故事情节记叙比较完整,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
【2】“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6、默写古诗《式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提示填空。
(1)出自苏联作家 _____(人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_____人名)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2)宋江征讨方腊,待班师回朝时,一百零八条好汉就只剩下___(填数字)人。
(3)《神秘的池塘》中描写到池塘底下的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____________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____________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会变成__________。
(4)________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___________剪下许多小叶片是为了将小叶片凑成一个个针箍形的小袋,储藏蜂蜜和卵;_______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气。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时,月夜如昼
①在我心底,总是悬挂着一轮明月,那是儿时故乡的月。我一直认为,那时故乡的月亮,是世上最明亮的。无论是我离开故乡,去别一个城市读书,还是后来回故乡的县城工作,直至现在离开故乡,在外工作数十载之后,我仍固执地认为,儿时故乡上空的月儿最亮。那时,月夜如昼。
②我的故乡,在苏北平原上,是个不知名的小村庄。正如我在《香河》里所描写的那样,巴掌大的庄子,筷子长的巷子。出门见水,无船不行。因为村子小,生活在村庄上的大人小孩都能熟识,不像现时城里,同住一幢楼里,上班下班在楼道里遇见,多半叫不出姓什名谁。常言说一熟三分巧。一个村子上的人,哪家有新鲜事,便爱往哪家凑热闹,尤其是一帮孩子。我记得,村子上只有一两家有电视机,我几乎每晚都带着三个妹妹,到村西头一户人家家里看电视。乡里人毕竟厚道,供我们看电视的这户人家,原本电视是在堂屋里的,后来看的人越来越多,主家只好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并把家中的凳椅搬到院子里,以便人来了好坐。不大的院子里挤满了人,还是挺安静的。这时候,我倒有些走神,会自觉不自觉地抬头,望望悬挂在空中的月亮,亮晃晃的,直逼我的眼。等我读了几年中文之后,才忆起这“月光如水”。每到电视剧散场,我和妹妹们都会披着如水的月光,奔跑在村上唯一的砖巷上。杂沓的脚步声,“噼噼啪啪”地响在巷头,带着童年的欢娱。那天空中的月儿,亮亮地照着,便成了一盏照亮我们归路的灯。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极少阴黑的夜晚,月儿总是那么亮,总是亮亮地照着。
③除了《排球女将》《血疑》在电视上火之外,还有一部电影更火,《红楼梦》。刚开始在县城电影院上映时,人山人海,排队买票。有的排了一天的队,都不一定买到票。怎么办?明天天没亮再来。后来发现,天没亮赶来,也不行。有人索性在电影院门前守夜了。
④在凭工分获取报酬的年代,我家因为人多劳力少,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队做事,能从生产队上拿工分的只有母亲,所以年终多半“超支”(不仅分不到“红”,还得欠生产队的钱),家中日常开销靠几只蛋鸡,自然没有钱给我买票去县城看《红楼梦》的。我是等了好久,《红楼梦》在邻近的村子放映时,才有机会去看的。其时,在乡下,看露天电影极普遍。一村有电影放映船来了,要放电影了,邻近村上都会有些大人小孩赶过来看。因为多水,有时会有人撑船去看,几个劳力,约定想看电影的(多半是大小伙子约姑娘,有点那个意思的),说走就走。想看电影的人多,船小,只得丢下无关紧要的看客。这当中,最容易被挤在船外的,便是小孩子了。我就有过被人家从船上拉下来的经历,可电影还想看,怎么办?靠双腿走,遇见河只有脱光了衣裤,赤裸着下水,“踩水”(把脱下的衣裤举在手上,浮水前行)而过。这把戏,不仅小孩子干,大男人也干。
⑤看露天电影,有趣的不仅仅在看了什么电影。电影散场往回走的路上,自会出现一些状况。只要留意,便会发觉哪两个是一对,哪个小伙子对哪个姑娘有意思。银色的月光下,薄雾弥漫的乡道上,情意绵绵的青年男女,一时顾不及脚下,失足进了垄沟,俏鸳鸯变成“落汤鸡”,引来一阵哄笑是免不了的。
⑥月儿高悬的夜晚,对我们这些农家孩子来说,做得更多的,是捉谜藏,打仗,捉麻雀子。一村的孩子,平日里总有亲疏的,上学下学在一块多一些的,到了晚上自然成了一队,这当中岁数大些的多半为队长,带领同伙和另一队“干仗”,一方躲藏,一方寻找,满庄子闹腾,弄得楝树果子满天飞,很有点“枪林弹雨”的意趣。
⑦任何一种游戏都有腻的时候,于是便来点“实惠”的,捉麻雀子。冬季,麻雀子多借人家山墙檐下做窝藏身。只要看到檐口有新草絮挂出,且隐有洞穴,内定有麻雀子。这时,可由几个小朋友打高肩(接人梯的办法),让手脚麻利者踩肩而上,伸手入洞,雀便可逮。自然也有例外,有时会逮到“油老鼠”(蝙蝠的俗称),那家伙摸在手里软软的,还会“吱吱吱”地叫,不吓你个半死才怪呢。高肩是没法打了,人仰马翻,乱作一团,属正常。有了这样的遭遇之后,再捉麻雀子,小朋友们多半选择网兜扑。用稍硬一点的铁丝作网口,串上一只网兜,固定在一根长杆顶头,长杆多为细长竹篙借用的。实施捕捉时,只要将网口对准麻雀藏身的洞口,略施敲打,使洞内雀儿受惊而外逃,自会落入网中,此时只须将网兜贴墙往下慢移,雀徒手可得。一夜下来,捉个十来只麻雀子,不在话下。无论烧烤,还是配细咸菜红烧,均味美得很。在那个农家餐桌上难见荤腥的年月,这可是解馋虫的妙招呢。
⑧细细想来,离开生我养我的那个村庄已久矣,那砖巷是否依旧,那村庄又有怎样的变迁?那村里该有些人已走了吧,活着的人呢,生活得可好?那悬挂在村子上空的月儿呢?还是那般亮晶晶的么?
【1】文中作者回忆了儿时在故乡苏北平原月夜的往事,请仿照示例简要概括。
月夜看电视、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品析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那天空中的月儿,亮亮地照着,便成了一盏照亮我们归路的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一方躲藏,一方寻找,满庄子闹腾,弄得楝树果子满天飞,很有点“枪林弹雨”的意趣。(品味句中加点的词语)
【3】文章结尾段连续使用三个疑问句,说说这样结尾的妙处。
【4】试分析本文与鲁迅《故乡》有何异同。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这句话告诉我们,若不反思历史,历史就会不断重演。社会发展如此,个人成长也是如此。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就强调了对自我的反思。
对此你有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