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势磅礴 历尽心血 心不在焉 惊涛澎湃
B.浩浩荡荡 炯乎不同 至死不懈 鲜为人知
C.不可捉摸 酣然入梦 苛捐杂税 家喻户晓
D.鞠躬尽瘁 妇儒皆知 锲而不舍 自言自语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一文结构明晰,文中的六个小标题是对每一部分内容的概括。
B.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一文中,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念、眷念,并且将土地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C.《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它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肆虐的病毒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就能攻坚克难,打败病毒。
B.博学的人往往并不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所以能虚心向学,不耻下问;浅陋的人则不然。
C.春雨文学社正在举行“我身边的逆行者”演讲比赛,小明的演讲语无伦次,挥洒自如,最终获得第一名。
D.看着三岁的弟弟一本正经地跟妈妈辩论,一向严肃的爸爸也忍俊不禁,铙有兴趣地当起了“法官”。
4、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出泰山的高大,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B.《游山西村》首联写诗人游村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C.《春夜洛城闻笛》写深夜作者听到笛声,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D.《晚春》中杨花榆荚因为“无才思”,所以只能如漫天飞雪般飘逝,表现诗人心中的惋惜遗憾。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远远地还听见敌人的飞机在叹息。
B.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D.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么?
6、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崔巍(wēi) 作践(zuō) 沮丧(jǔ) 哀悼(dào)
B. 砭骨(biān) 羸弱(léi) 弥补(ní) 不朽(xiǔ)
C. 阴霾(mái) 匍匐(fú) 告罄(qìng) 战栗(lì)
D. 无垠(yín) 毋宁(wù) 俄勒冈(gǎng) 拽(zhuài)
7、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他那滑稽的模样,大家都忍俊不禁。
B.结束了这一阶段的工作,我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
C.随后几个月,他们好几次在图书馆中不期而遇。
D.这次他奋力一搏,击败了强劲对手,终于得以耀武扬威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尝射于家圃 (_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
(3)夫没者岂苟然哉 (_______) (4)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B.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C.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D.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3】翻译下面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分别获得了什么启示?
9、用诗文原句填空,其中第(1)句还需填上作者,第(2)句还需填上诗题。
(1)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登飞来峰》)
(2)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____》)
(3)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赵师秀《约客》)
(4)斯是陋室,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5)陆游《游山西村》中表达在困境中仍有希望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
(6)“二十年春秋,绚烂了几代人的童年,染白了您的头发。”这句礼赞退休教师无私担任小学课外辅导员的话语,令人想起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
10、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地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里,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1】大字不识的阿长为什么会关心《山海经》?可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中划线句中“震悚”一词是什么意思?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那盏煤油灯
徐三保
①最近回老家,陪母亲边闲聊,边收拾那间已经有些破败的老屋。
②突然间,我看见窗台上一盏布满灰尘的煤油灯,瓶身是玻璃的,煤油早已风干,灯芯灰暗。我用抹布小心擦拭着,仔细端详。母亲看了看,笑着说,这个东西早没用了,现在偶尔村里电房跳闸停电,停电时间都不长,很快就会修好,点根蜡烛或用蓄电池灯凑合一下就行了。我望着手中的煤油灯,心中可谓百味杂陈。
③小时候,煤油灯可是家家户户照明的必需品,它曾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夜晚。
④我刚刚记事的那阵子,只要天一擦黑,大姐就把我喊回家,不再让我和哥哥在外面玩耍。姐姐烧好了饭菜,端放在家中堂屋的大木桌上。我们姐弟三个围坐在木桌旁,守着一盏煤油灯,安静地等待父母回来。我有时会趁姐姐不注意,偷偷夹一筷子菜放到嘴里,然后低下头慢慢咀嚼。如果被姐姐看见,她会假装生气地瞪我一眼,大声地说:“就你好吃,大大(父亲)妈妈还没回噶(家)!”
⑤我做个鬼脸,赶紧跑到门口看看有没有父母的身影。有时是风吹树木的声音,有时是院外路人行走的脚步声。父母常常是在我焦急地等待许久后才出现在家门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家人聚在煤油灯下,父亲依旧会悠闲地喝上一杯打来的散装酒,边喝边和母亲闲谈着村里的人和事,我和哥哥姐姐偶尔也会插上几句话。大家坐在大木桌边吃饭,煤油灯的光似乎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家中也热闹了许多。当年这些有说有笑的场景看似寻常,如今每每从记忆深处反刍一番,却是别样的温馨。
⑥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村子里停电是常有的事。当时我寄宿在伯父家,伯父家也有一盏煤油灯,与我家的那盏几乎一模一样。我就着微弱灯光做作业,累了,揉一揉眼睛,伸个懒腰,看一看后院。倘若是初秋,村庄旁边稻田里的阵阵蛙声不时地传来,远处还能听见几声狗叫,月光如水洒在后院的地上,院子里的树影在微风中摇曳。伯父在旁边的长凳上编织草鞋陪伴,有时,我正在埋头做作业,精神疲惫,突然电灯亮了,满屋子顿时明亮起来,那一刻,仿佛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精神为之一振,瞌睡虫也跑到爪哇国去了。我把煤油灯熄灭,再小心地放在窗台上,以备下次再用。这时,伯父就会从家中陶罐里拿出几块锅巴,让我垫垫肚子。然后我又回到桌前继续做作业,一切又恢复了先前的那份安静。
⑦我看着陈旧的煤油灯和眼前日渐苍老的母亲,思绪万千。煤油灯曾经照亮了一个孩子顽皮懵懂的日子,也见证了少年时光刻苦学习的身影。如今,它已经慢慢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但是煤油灯下一幅幅充满烟火味的场景,却让我终身难忘。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11期)(《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11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我”和母亲收拾屋时,望着窗台上一盏布满灰尘的煤油灯,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和煤油灯有关的一些难忘的事情。
B.第⑥段中“我精神为之一振,瞌睡虫也跑到爪哇国去了”,写出了电力恢复后“我”兴奋的心情。
C.文章第④—⑥段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写出了“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已逝岁月的追忆和伤感。
D.煤油灯虽然已经慢慢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但是一幅幅充满烟火味的场景,却让“我”终身难忘。
【2】文中的“烟火味”具体指什么?文章写了哪些和烟火味有关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3】文章为什么要详写煤油灯下的时光,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4】分析“那盏煤油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5】文章最后一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题一:
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
请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联系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对拍照时的细节做出生动具体的描写。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