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抚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如表为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的施政措施,据此可知,这些措施都(     

    英国

    撒切尔夫人

    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

    美国

    里根

    大规模减少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中止了战后福利国家的建设

    C.消除了国民经济“滞胀”现象

    D.促进了“混合经济”的发展

  • 2、1952年至1953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制定了“中国通史陈列”的新原则,即“把主要力量放在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上”,增加以汉画像石等为载体的牛耕图和收获图,减少展示文化艺术或宫廷生活的陈列品。北京历史博物馆的这一举措(     

    ①凸显了文化建设的人民性   ②意在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③印证党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④顺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3、下列属于建国以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是(       

    ①抗美援朝运动                 ②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

    ③土地改革运动              ④“三反”“五反”运动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 4、如表为19世纪中期部分作品内容摘要。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人物

    作品

    内容摘要

    徐继畲

    《瀛寰志略》

    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

    姚莹

    《康輜纪行》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龚自珍

    《已亥杂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A.知识分子摒弃传统夷夏观念

    B.民族危机推动经世思潮发展

    C.改革政治制度呼声日渐高涨

    D.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

  • 5、蜀地营盘山、波西等遗址发现了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类似的彩陶与磨制石器并存的现象,当地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种植业,是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此种情形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得到反映。这说明了史前蜀地(     

    A.早期农业起源并得到初步发展

    B.小农经济已经开始形成

    C.与华夏族群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发展

  • 6、如表展示了陕甘宁边区《新中华报》中诗歌的内容及数量情况,这些诗歌(     

    内容

    号召民众积极抗日

    对抗战形势的时评

    边区生产生活

    歌颂类诗歌

    其他

    数量

    17

    12

    20

    6

    13

    比例

    25%

    17.65%

    29.41%

    8.82%

    19.12%

    A.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注重边区政权建设

    D.适应敌后根据地文化发展的需要

  • 7、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对守城有功的男子“爵二级”,荀子主张“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形,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些主张(     

    A.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社会价值

    B.旨在鼓励平民改变地位

    C.有助于社会等级关系的活化

    D.试图扩大社会统治基础

  • 8、帕尔默指出,宪政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他提出这种观点的依据最有可能是(     

    A.《罗马民法大全》

    B.《大宪章》

    C.《权利法案》

    D.《1875年宪法》

  • 9、中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主要维护领主的利益,如某个村民因“从领主的池塘中捉了条鱼”而被罚“向领主上交6倍于此的鱼” ,但当领主过度盘剥农民时,农民便利用庄园法庭来反抗领主,伸张共同体的精神和原则。这反映出中世纪的西欧(       

    A.庄园里实现了自给自足

    B.庄园法庭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力

    C.庄园法庭倾向农民利益

    D.庄园法庭维护庄园的社会秩序

  • 10、1954年,中共江苏省委指出,普选工作的各阶段都应贯彻总路线的精神,各地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总路线,并结合中心工作推动普选。“搞好生产,迎接普选”作为凝聚共识的宣传口号,进一步催生出了各行业、各阶层中的爱国模范和先进典型。这可用于说明(     

    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C.人民民主政治得到认同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1、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县考古发掘了距今9000—7500年的古笛,命名为“贾湖骨笛”。骨笛音阶有四声到七声及变化音等多种类型,是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的出土(     

    A.证明新石器晚期中国器乐文化先进性

    B.诠释了中国远古音乐文明的活态面貌

    C.说明贾湖遗址出现了财产和阶级分化

    D.实证采集经济是贾湖先民的生计方式

  • 12、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里的农奴要在管家的监视下劳动。自13、14世纪起,封建领主为追求更大利润将庄园的劳役地租折算成货币来征收,雇佣劳动逐渐取代劳役劳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价格革命的影响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采邑制度的瓦解

    D.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 13、下图为英国画家威廉·怀尔德的画作《从科萨原野看曼彻斯特》。画作中曼彻斯特这座蓬勃发展的工业大都市被放在了远景之中,烟囱丛林里冒出的浓烟映着落日的余晖,制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这幅画作(       

    A.反映了三角贸易的后果

    B.折射了圈地运动的背景

    C.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

    D.歌颂了都市生活的美好

  • 14、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里说道,先秦时期某位思想家认为“‘礼’,是圣人为着人类的福利而创造出来的,人们要生存就不能不分工互助,不能没有‘群’(社会)。但人们若顺着本性做去,则任何人都是其他任何人的仇敌,根本不能有‘群’。圣人造出种种礼制就是要使人们相让相安,使‘群’成为可能。”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 15、1923年11月,中国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该草案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强调上下关系和严密组织、严格纪律,要求在国民党活动的各团体中组建“党团”,以使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切实贯彻执行。该草案的突出特点是(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浓厚色彩

    B.体现了促成统一战线的愿望

    C.是国共合作实现的具体表现

    D.明显吸收了苏俄的先进经验

  • 16、1988年,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发表《论脱钩》,强调第三世界国家最终要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钩”,但“脱钩”不是“闭关自守的同义语”,而是要“不受世界范围内活动的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统治”的影响。上述观点反映了(     

    A.逆全球化潮流的兴起

    B.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向往

    C.民族独立思想的觉醒

    D.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的诉求

  • 17、1925年4月9日,蒋介石在《主义不行党员之耻》中说:“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就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这说明(       

    A.国民党右派极力伪装革命

    B.国共合作有共同的思想基础

    C.国共两党的社会基础趋同

    D.国共两党经济纲领基本一致

  • 18、2015年正式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截止2023年9月,亚投行成员数量增至109个。下图是关于亚投行的时事漫画,这说明(     

    A.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任重道远

    B.美国控制了新兴经济体的金融

    C.布雷顿森林体系遭遇严重冲击

    D.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关系破裂

  • 19、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阅读下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区域

    名称

    发展历程

    主要成就

    中美洲

    玛雅文明

    公元前4世纪前后兴起,

    3~15世纪兴盛,

    15世纪中期衰落。

    城市建筑宏伟,陶器制作精美,

    数学和天文历法先进。

    阿兹特克

    文明

    14世纪兴起,

    16世纪初达到鼎盛。

    农业经济发达,都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南美洲

    印加文明

    12~13世纪兴起,

    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到鼎盛。

    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道路系统发达。

    A.美洲文明与西方文明差距明显

    B.自然环境决定美洲文明的独特性

    C.美洲文明具有多源共生的特点

    D.美洲文明因缺乏内部交流而衰落

  • 20、有学者指出,“辉煌的隋唐大运河,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隋朝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广设粮仓(如图),回洛仓储粮达3.55亿斤,洛口仓“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隋朝粮仓的设置

    A.稳定了粮价,巩固了统治

    B.巩固了北方的经济地位

    C.促进了运河交通发展

    D.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 21、莎草纸以尼罗河的特产植物莎草制作而成,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出口物资。下列项中,同属古代埃及人的成就的是(     

    A.印章文字

    B.那尔迈调色板

    C.《天方夜谭》

    D.《吉尔伽美什》

  • 22、下面是1978年与1981年中国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变化情况表(部分)。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78年

    1981年

    食品消费

    67.7%

    59.7%

    衣着消费

    12.7%

    12.3%

    燃料消费

    7.1%

    5.6%

    住房消费

    3.2%

    9.8%

    用品消费

    6.6%

    10.2%

    A.中国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B.农村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C.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

  • 23、战国前期的曾侯乙古墓出土的《天文图》为目前已知的中国和世界最早的一张具有二十八星宿的天文图(如图所示),该图绘在古衣箱盖上,中心书写篆书“斗”字,“斗”字按顺时针排列二十八星宿的名称。该考古发现可实证我国(     

    A.系统性天文观测历史悠久

    B.天文学萌芽缘于数学进步

    C.“书同文”在战国时已实现

    D.早期国家王权依附于神权

  • 24、1821年至1840年间,中国至少有1亿元(按当时西班牙银元价值折算)以上的白银流往英国、美国、俄国等国,约占当时银钱总流通量的1/5,即当年清政府财政总收入的1/10。这主要缘于(     

    A.清政府对外闭关锁国

    B.中国官方外贸连年亏损

    C.中国小农经济占优势

    D.列强对华大量走私鸦片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中国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年,是山河巨变换了人间的100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请将下列邮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填入时间轴中。(填写字母)

  • 26、中国古代文化在制度、精神、物质等方面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朝鲜开科取士选拔人才;(B)唐代丝绸、纸张、瓷器等运往西方;(C)日本修建尊奉孔子的文庙;(D)利玛窦将“四书”翻译后寄往西方;(E)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F)鉴真和尚东渡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G)欧洲航海家借助指南针完成新航路开辟。

    影响类别

    重要史实

    制度方面

     

    精神方面

     

    物质方面

     

     

     

  • 27、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文明成果中的代表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过重要影响。

    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5个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礼、②道、③敬天保民、④经学化、⑤法、⑥理、⑦哲学化、⑧法规化、⑨心古代儒家文化流变与外传

    (1)儒学的源流(西周)

    代表人物:周公旦(制度化)

    核心思想:“  

    (2)儒学的演变

    ①形成期(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德化)

    核心思想:“仁”、“  

    ②改造期(两汉)

    代表人物:董仲舒(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

    ③重塑期(宋明)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王”(  

    核心思想:“  

    (3)儒学的外传

    ①辐射东亚

    ②远播西方

    (4)若就提纲中的“(3)—②”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 28、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将下列“重要时期”与同时代的“重要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 29、意义

    (1)国内意义

    ①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②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___________

    ③是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④英国逐渐实现了向___________国家的转变,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2)国际意义: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了贡献。

  • 30、观察下图,请将英文字母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启蒙运动的中心   B.1812 年,拿破仑远征的国家

  • 31、背景

    (1)历史传统:英国有着悠久的___________发展史,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

    (2)革命结束:1688年的“___________”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3)签署文献: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___________》,经英王签署正式成为《权利法案》。

  • 32、英国世界地位的演变

  • 33、填空题

    (1)四大农书分别有《汜胜之书》《_________》《农书》《_________》。《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_________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_》一书,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_________》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 34、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

    A.利玛窦B.民间社团的兴起C.西书的翻译与出版D.进化论E.民主与科学F.《坤舆万国全图》

    (一)早期的西学东渐

    (1)传教士来华:_________

    (2)西学的传入:_________

    (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1)思想潮流的演进:中体西用、_________、共和革命思潮

    (2)新文化运动的勃兴:_________、中西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式教育的发端:洋务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新学制的确立

    (4)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引进、_________、报刊业的繁荣

    (5)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改进、_________、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华侨问题在整个晚清时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海外移民激增,华侨问题,即华侨在国外遭受压迫、虐待和种族歧视的问题由此产生。清政府最初对此总体漠视。李鸿章在办理洋务和处理外交问题上,逐渐认识到海外华人仍是清政府的臣民,要用国家力量来保护他们在海外的人身和财产利益。针对秘鲁虐待华工问题,他派客闳赴秘调查华工受迫害详情,迫使秘鲁承诺“将以前苛待华工弊端尽行革除”。同治九年,他建议政府,“商民往日本长崎岛贸迁寄居者络绎不绝……应派大员长驻该国京师,或委员近驻长崎,兼充各港领事……管束我国商民,籍探日本动静,似于大局有裨”。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是古稀老人的李鸿章到达美国,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他向华商代表询问华侨境况,向美国媒体表明中国反对美国《排华法案》的立场。李鸿章积极支持华侨中的富商们回国创办诸类企业。此外他还笼络海外华商赈济国内灾情和缓解财政压力。他积极推动清政府设立领事制度,派驻使臣;调集舰队出洋访问华侨聚居地;授华侨以官爵,提高其政治地位。这些措施很快吸引了华侨们的爱国热情,他们开始关注祖国,回国开办了很多企业。海外华侨与祖国的命运已经紧紧地联在一起。

    ——摘编自金蓓《李鸿章护侨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李鸿章护侨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推动政府制定护侨措施的意义。

     

  • 36、“二十四朝之皇帝”

    近代学者夏曾佑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汉高祖。然而,又“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汉武帝。谈谈你对汉武帝“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的理解。

  • 37、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齐民要术·序》

    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 38、材料 自汉武帝至昭帝、宣帝时,匈奴势力被逐出西域。汉宣帝时,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统一管理西域。此后,“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为何有“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之说?

  • 39、近代以来,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也结合中国的实际,通过改良加速社会发展。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三次重要改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次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又是怎样结合中国实际学习西方的?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