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B.这些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旦融会贯通,定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D.听完演后,春江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匪浅。”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蔚蓝 修葺 一泄万丈 锋芒毕露
B.稠密 屏障 鞠躬尽瘁 寥若辰星
C.闲暇 山巅 跌宕起伏 忧心忡忡
D.鲁懵 凛冽 千钧一发 通宵达旦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出现失误——五环变四环,真让人叹为观止。
B. 春晚舞台上,蔡明那幽默滑稽的语言表达,令人忍俊不禁。
C. 正因为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他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 毕业前几天,同学们欢聚一堂,尽情地享受离别前的天伦之乐。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吞噬(shì) 木杮(fèi) 舷窗(xuán) 心有灵犀(xī)
B. 羸弱(léi) 告罄(qìn) 拽住(zhuài) 毛骨悚然(sǒnɡ)
C. 无虞(yú) 炽热(zhì) 俯瞰(kān) 屏息凝神(bǐnɡ)
D. 凸现(tū) 溯流(sù) 毋宁(wú) 怏怏不乐(yànɡ)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使我们县城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 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而且明天还有可能得到别人回馈的一座玫瑰园。
D. “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关注民生”成为今年“两会”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功学》)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B.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到东市买了骏马,到西市买了鞍鞯,到南市买了辔头,到北市买了长鞭。
C.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周敦颐)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D.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河中石兽》纪昀)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莫言写了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C. 夏天的水车博览园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
D.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丰富了“诵经典,闻书香”的活动。
8、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太尉陈尧咨为翰林学士日,有恶马,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旦父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圉人,乃曰:“内翰卖之商人矣.”谏议遽谓翰林曰“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是移祸于人也.”亟命取马,而偿其直,戒终老养焉.其长厚远类古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尔安敢轻吾射
(3)不见是马
(4)因诘圉人
【2】(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
B. 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
C. 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
D. 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
【3】下列选项中加粗字与例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久而不去
A. 去伪存真 B. 相去无几 C. 扬长而去 D. 西蜀之去南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2)亟命取马,而偿其直,戒终老养焉。
【5】陈尧咨后官至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后获赠谥号“康肃”,一生很有成就。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推断他事业有成的原因。
9、默写。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4)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5)登高望远,可生情悟理。陈子昂登幽州台,生发出“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的喟叹;杜甫登泰山,纵目眼前神奇秀丽的景象,油然而生“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的豪气;王安石登飞来峰,和杜甫一样收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感悟。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的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搞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 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4】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田野上的白发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2】从某一种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3】“白发”是全文线索,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2、作文。
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山,读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读懂水的柔情与刚劲;读童年,读懂纯真与清澈的珍贵;读母爱,读懂唠叨和琐屑背后的深情……
请将题目《读懂 》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①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