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无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埋葬   高梁   原故   斑斓 B.荒辟   愧作   惶恐   震悚

    C.喧闹   屏障   谣言   妇孺 D.烦燥   头颅   坚难   筹划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为人诚实、正直,即使一个人走在乡间小路上,也会目不窥园,不随意采摘果农的劳动成果。

    B. 面对乒乓球实力强大的中国,欧美国家只好望洋兴叹

    C. 欢乐的暑假生活即将过去,开学的日子即将不期而至

    D. 为了抢救落水的儿童,这位解放军战士不怕马革裹尸,跳进激流中救起落水的儿童。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yān)红       (pìn)       目不(guī)园

    B.(jiào)对      (pài)        山泉呜(yè)

    C.(gèn)古       (zēng)恶      (jǒng)乎不同

    D.(mú)样        (zhuàn)着     (rú)皆知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附属中学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B. 在教育部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 调。

    C. 拓展性课程从培养孩子兴趣与特长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

    D. 央视“经典咏流传”的开播,使人们重新感受到了无穷的经典魅力。

  •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敬仰思慕。

    B.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D.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彷徨:徘徊,犹豫不决。

  • 6、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荆棘  垦切  鞠躬尽瘁  语无轮次

    B.谣言  感慨  妇儒皆知  悲天悯人

    C.暑名  恩惠  珊珊来迟  热泪盈眶

    D.监督  仰慕  忍俊不禁  惊心动魄

  •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等。

    B. 《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C. 《最后一课》的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星期一故事集》、短篇小说《小东西》等。

    D.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北宋郭茂倩编,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爱莲说》节选的文段,完成各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考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对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孤独地喜爱莲,它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得妖铯。

    B.只有孤独的我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C.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D.唯独我就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有清水映照,却不显得妖艳。

    3下列对本文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B.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C.全义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托物言志,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点与所言之“志”的特点可以有较大差异。

    4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侧面表现了作者想为人民做一番事业的真情实感。

    B.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喻意。

    C.本文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世人得到启示。

    D.作者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这是为下文将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3)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表达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贤主,更不能生逢旷世明君的愁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望岳》中用山的南北两面光照不同来体现泰山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祭社祈年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低调也是一种智慧

    ①第二届中华艺文颁奖典礼,于2014年新年之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亦榜上有名。莫言领奖时无不感慨地说:“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②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圆了所有中国人几个世纪的“诺奖梦”。但让人可歌可敬的是莫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恣意轻狂,目中无人,相反他还一直保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处事风格——低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是这低调成就了莫言。而这样成功,让人不得不叹服,低调亦是一种智慧。

    ③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   ;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人们变得张牙舞爪、张扬个性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追逐名利、标榜张扬的狂热追求,也使人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最终心态浮躁无所事事。

    ④低调不是懦弱,而是自信的表现,张扬不是智慧的化身,而是失败的前提。战国时期,庞涓自恃有才,张扬跋扈,不把被其废掉的孙膑放在眼里,总想和其一较高下。相反地,虽然才高八斗,精通谋略的孙膑,却总是放眼未来,不欲与人争锋。最终自恃过高的庞涓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是庞涓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吗?不!而是他一向自命聪颖,不知收敛,不知低调做人可为生命积聚更多正能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成了天下的笑柄。由此可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

    ⑤生活中,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莫言深谙此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果我们都像莫言一样处事低调,低调做人,就会不断充实自己。洗涤心灵上的污垢,专心致志地达成人生目标。

    ⑥如此看来,低调确实闪耀智慧火花。低调可以让人有最好姿态与心态面对生活;低调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地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学会低调做人,不仅我们平凡人的梦不会再遥远,就是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复兴梦也会计日而待。

    ⑦让我们学会低调做人吧!在低调中创造高调人生,一如莫言。

    1第④段中,与第②段画线词语“恣意轻狂”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写莫言的获奖,告诉人们:只要低调,就能成功。

    B.写莫言的低调,主要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点出莫言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国人对他由衷的表示感谢。

    D.借莫言低调做人处事成功一例,引出“低调亦是一种智慧”的观点。

    3根据第③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上适当语句,构成排比句。

    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

    4“低调亦是一种智慧”,文中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

    (1)

    (2)

    (3)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最合适。

    索罗在瓦尔登湖畔低调生活,息心宁性,丰富了阅历,最终有了《瓦尔登湖》这一脍炙人口的巨作。倘若他依然执迷于俗世,不在低调中品味生活,累积经验,净化心灵,恐怕也不会有《瓦尔登湖》的诞生。

    放在第_____________段。

  • 11、阅读《老海棠树》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品读第⑦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3】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阿长的《山海经》,让鲁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老王的鸡蛋香油,让杨绛滋生了满满的愧怍;故土沦陷,让端木蕻良的笔端喷涌着满满的挚痛……在你的生命历程中,肯定也有这一时刻,充溢着难以遏制的情感。

    请以“这一刻,满满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填写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