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河流 D. 农业生产
2、下图中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是( )
A.巴黎凯旋门
B.阿尔卑斯山雪景
C.水城威尼斯
D.古罗马斗兽场
3、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图案。下图所示的枕头上就有世界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枕面地图”中没有示意的大洲是大洋洲
B.图中的甲表示的是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C.在“枕面地图”中有一条横线,该线最有可能是赤道
D.图中的乙位于板块张裂拉伸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我们应()
A. 大幅度增加牦牛、绵羊、山羊数量,提高牧民收入
B. 在本地区西部大力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形成商品农业基地
C. 大力开采本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满足国家需求,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D. 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畜牧业,在河谷低平地区发展种植业,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5、关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中游,濒临黄海和南海
B.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依托黄河发达的水运,可联系广大内陆地区
C.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D.这里有著名的古都--南京、广州
6、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
A. 丰富的矿产资源 B. 便利的海陆交通
C. 水资源充足 D. 较好的工业基础
7、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自然增长率为0时,是人口总量从增加到减少的转折点。据此分析图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诗仙”李白不仅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个“旅行者”,在旅行中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绘的景观位于( )
A.长江上游 B.长江中下游 C.淮河下游 D.黄河中下游
9、既跨黄河又过长江的铁路干线是( )
①京沪线
②宝成线
③焦柳线
④湘黔线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③④
10、我国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是()
A.南疏北密 B.南密北疏
C.东密西疏 D.东疏西密
11、东北地区东、北两面陆上分别相邻的国家是( )
A.日本、俄罗斯 B.日本、韩国 C.朝鲜、韩国 D.朝鲜、俄罗斯
12、下列不能反映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的是( )
A.气温的规律变化 B.降水的规律变化
C.地势分布的规律变化 D.经济水平差异
13、北京现代交通格局的特点是( )
A.“凸”字形格局 B.棋盘形格局
C.“井”字形格局 D.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
14、关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B.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
C. 多为水田,种植水稻 D.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
15、只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季风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
16、构成长江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城市中,不包括( )
A. 上海 B. 南昌 C. 重庆 D. 武汉
17、把我国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 )
A.引黄入晋工程 B.引滦入津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引黄济青工程
18、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表支离破碎 B.窑洞是传统民居
C.水土流失严重 D.水运仍是重要的运输方式
19、以下四句话用于描述三江平原的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
20、以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是 ( )
A. 苏州园林 B. 周庄 C. 同里 D. 无锡
21、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重要特征。______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22、北京是党中央、国务院等政府机构的所在地,这体现了北京是全国的_____中心;我国最大的外交部机构、各国的大使馆也在北京,这体现了北京的职能是_____中心。
23、青藏地区的珍稀动物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等.
24、贵州省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________。
25、2005年9月,我国政府提出了“________ ”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26、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回答问题
(1)在我国四大理区域中,A区域属于典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本区主要的生产方式和重要的经济支柱是________,本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该省的特色农业是__。
(2)B.C两区域之间的分界线③是 ___,大致与我国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3)我们的家乡德州位于四大地理区域的 (填写名称),该区域的耕地类型是______。
(4)D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_______。
(5)B区域有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成因_______。
(6)为了保护D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国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___的发源地。
27、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两个经济特区是________ 、________ .
28、青藏地区的农业集中在河谷地带,如__________谷地、______________谷地。
29、香港和澳门位于祖国大陆的_____端,________的东西两侧,与________省相邻。
30、大连地处________ 气候区
31、(原创)阅读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1)南极洲是一块陆地,周围却是一片汪洋,给地球带来了神秘色彩。南极大陆周围的大洋依次是E______、F_____、G_____。
(2)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漂浮入海,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__。
(3)南极大陆素有“___”之称,还被称为地球上的“___”,也被称为地球上的“____”,可谓环境恶劣至极,但仍有生命存在,例如___是南极地区的象征。
(4)南极考察不仅是各国科技水平的象征,更是综合国力强盛的象征。自从 1985年以来,中国在南极共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我国最先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____,位于南极圈以____;2014年2月建成的内陆考察站D是____,选择这个季节建站的理由是正值南半球____;纬度最高的考察站C是___。
(5)南极考察象征国家实力的同时,也孕育着环境保护意识。1983年我国正式加入《_____》,和世界人民一道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______。
(6)B站大致位于C站的_____方(东/南/西/北)。
32、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及有关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A区域的主导因素是_____。
(2)甲地与乙地相比,冬季气温较低的是____地,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甲地与丙地相比,年降水量较少的是____地,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
(3)乙地耕地类型为_____,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
(4)C区域主要的植被类型是_____,D区域主要的植被类型是______。
3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区域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C地区的耕地类型是__________。
(3)B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C地区的作物熟制是__________。
(4)在①②两地中,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__________,以高原为主的是__________。
(5)②③两地中,水土流失严重的是__________。
(6)B地和C地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D地与A、B、C地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7)A地与B地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8)“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述的是我国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__地区(填字母),该地区主要属于__________(季风区/非季风区)。
3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0年3月23日大同市驰援湖北省医疗队,圆满完成支援任务,按照国家、省市统一安排,我市首批116名医疗队员平安到家。我市共援助湖北152名医护人员,全国万众一心,抗击疫情。
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对比大同市和湖北省所在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差异。
| 气候类型 | 最冷月气温 | 耕地类型 | 主要粮食作物 | 矿产资源 |
北方地区 | ①______ | 小于0℃ | ③______ | ④______、 玉米、谷子 | 煤、铁、石油等 |
南方地区 | 亚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气候 | ②______ | 水田 | ⑤______ | ⑥______ |
35、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
材料二:2010年我国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内增加7390万人,增长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
(1)读材料一,其反映目前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是(______)
A.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人口老龄化加重
C.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 D.城镇人口比重下降
(2)读材料二,目前我国人口处于低增长率阶段,但人口总数仍比2000年增长7000余万,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A.人口基数大 B.生活水平高 C.出生率高 D.死亡率低
(3)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其分界线大致是(______)
A、漠河—腾冲 B、黑河—腾冲
C、800mm年等降水量线 D、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