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郑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孚,神弗福也/必以

    B.十年春,齐师我/竹取道

    C.又何焉/时时而

    D.可以一/何以

  •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连有误的一项是()

    A. “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B.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国小说四大古典名著指的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他的作品。

    D. “说”表”记”铭”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但”序”书”则不是。

  • 3、下面句子表达的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的道理无关的一项是(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三缄其口。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讲成绩夸大其词,讲问题轻描淡写,这是很不好的作风。

    B.他信手拈来的打油诗经常为白宫的节日聚会增添不少欢乐气氛。

    C.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惟妙惟肖

    D.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勤奋会得到报偿,而游手好闲则要受到惩罚。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________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

    (3)色愈恭,礼愈至     ________     (4)邻舍有烛而不逮     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

    [甲] 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

    【5】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发挥联想和想象,描写“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2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用浓辞丽藻描绘战争场景,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誓死杀敌的英雄气概。

    B. 首联“压”字把敌我两军人马众多、气势凶猛的场面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C. “临易水”使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视死如归。

    D. 尾联诗人用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同疫情开展坚决斗争。经过艰苦努力,中国国内已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连日来,多国政党政要、国际组织代表等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评价中国抗击疫情取得的进展,认为中国的努力为各国抗击疫情提供了借鉴,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相信中国将尽快战胜疫情并迅速恢复经济发展。

    (1)阅读“材料一”,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

    (2)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3)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写出了环境的清静和自己生活的安适。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因而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感觉,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格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

    ⑥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1从全文看,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

    B.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

    C.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D.强化在世界各地不断升温的“汉语热”,让汉语在全球更快速地传播。

    2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首先提出“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的分论点:接着先从正面列举事实证明:然后又从反面列举事实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强调“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B.选文采用总分的结构:首先在第①段提出论题,然后分别提出三个分论点并展开论述,最后在第⑥段得出结论,结束全文,结构完整而严谨。

    C.第④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证明了“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的观点,具有说服力。

    D.第⑤段的画线句列举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的结论是说汉语将成为国际语言分类中最具特色、发展水平最高、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很好证明了“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观点。

    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语种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3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

     

    分析论述

     

    B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

     

    论证方法:C

     

    得出结论

     

    D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6这个故事的内容。

    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5】选文第1段和第8段分别有什么什么作用?

    6】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7号考场

    ①晓瑛老师去考务办领了试卷,沿着西楼梯快速上楼。37 号考场设在6楼的最东头。她一边走一边嘀咕:“哎,又是这个考场!”抬头看到场标,她放轻脚步,免得高跟鞋发出“哒哒”声。

    ②走进考场,走上讲台,晓瑛老师刚把试卷放在讲桌上,底下就传来一阵低低的笑声。她环视教室,几个孩子正盯着一个胖女孩窃笑呢。哦,又是那个胖女孩。只见胖女孩将笔戳在鼻尖上,眼睛直视讲台,嘴角上翘,对那几个嘲笑她的孩子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晓瑛老师对地感到又可气又可笑。几个发笑孩子的视线,被晓瑛老师的目光了回去,可那笑的表情线还未去,就那样在脸上,有点儿滑稽。晓瑛老师强调了考场纪律,迅速分发试卷,然后站在讲台上,习惯性地清点人数。“抓紧时间答卷!”巡场的主任进来,喊了一声。几个还未拿起笔的孩子被吓了一跳,赶紧抓住笔,做审题状。等主任后脚刚刚迈出教室,那几个孩子就搁笔了。

    ③晓瑛老师无奈地摇摇头:“哎,这个尾考场!”考场是按照成绩编排的,尖子生们自然被编排在前面的考场,而到了尾考场,便是“困难户”云集。

    ④“36个男生,12 个女生。”晓瑛老师很快统计出了男女生人数,“救救男孩!”她忽然想起了教育家孙云晓教授的呼吁。有几个男生草草填写了班级、考号和姓名,就放了笔,不住地侧眼看墙上的石英钟。“这才开考呢。”晓瑛心里想着,就又提示一遍认真答卷。几个孩子抬抬慵懒的眼皮,瞅瞅晓瑛老师,无可奈何地拿起笔,但很快就放下了。有一个干脆趴桌子上,不动了。难怪,这一场考的是数学,不会做,胡编乱造又不得分。等了一会儿,晓瑛老师看那个趴着的孩子还未抬头,就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孩子抬起头来。“你怎么还不做题呢?”晓瑛老师问。“不会做。”回答干脆利落。坐在男孩后排的胖女孩,听到晓瑛老师的话,抬头向晓瑛老师笑了笑。

    ⑤晓瑛老师对这个胖女孩印象深刻。期中考试时,自己就监考尾考场,收卷的时候,这个胖女孩伸脚绊了后排起来收卷的男生一脚。男生一个翅趄,惹得周围学生一阵哄笑。那个男生是晓瑛老师班上的,他把试卷交到老师手里后,状告胖女孩:“老师,她伸脚绊我!”而胖女孩却一脸不屑的样子,瞅着晓瑛老师,目光带着挑衅。晓瑛老师不满地瞪了胖女孩一眼,对男孩说:“男子汉,学会宽容。明白吗?”男孩会意地点点头,回了座位。

    ⑥考场是混编的,一个考场中晓瑛老师认识的学生不多。瞅着这些学习“困难户”,心里有不可言喻的滋味。她的眼光在孩子们之间徘徊,定定地落在一个男孩的脸上。只见他眉头紧锁,努力思考的样子。他叫王钧,四班的学生,晓瑛曾代四班班主任两天。正好要求各班发展团员,很多人都写了申请书,可名额有限。晓瑛老师便组织学生投票,以便确定名单。出乎晓瑛老师意料的是,成绩一般的王钧榜上有名,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反而落选。“大家对这个名单有异议吗?”整理出名单,她征求大家意见。“没有异议!”声音很大。课后,几个学生告诉晓瑛老师,王钧对班级和同学的事情可热心了。

    ⑦晓瑛老师又在考场中看到几个较为熟悉的脸庞。有两个男孩,经常去办公室里询问:“老师,有垃圾吗?”要是有,他们便会抢着去扔掉。还有一个孩子,常常将老师落在教室的东西送回办公室。只是晓瑛一直不知道这几个孩子的姓名。想着这些事,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很快收卷的铃声响起了。

    ⑧“老师,我收这一排吧?”胖女孩举手请缨。平时都是坐最后排的学生收卷,胖女孩未坐最后排。晓瑛看着她焦急而真诚的目光,朝她点点头。胖女孩像是出征的将军接到命令一般,呼地站起,转身,从后排开始收卷。很快,胖女孩走到讲桌前,将试卷整理好,双手递到晓瑛老师手中,莞尔一笑。

    ⑨晓瑛老师带着试卷,走出了37 号考场,心里一阵释然。窗外,阳光灿烂,似乎传来那一丛不知名的小草拔节舒叶的声音。

    【1】第①段在选文中有何作用?

    【2】选文多次写到“胖女孩”,晓瑛老师对“胖女孩”的态度有何变化?

    【3】说说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几个发笑孩子的视线,被晓瑛老师的目光了回去,可那笑的表情线还未去,就那样在脸上,有点儿滑稽。

    【4】选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5】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读文后的感悟。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写作

    最近,印度著名演员博曼·伊兰尼在微博晒出一张照片,照片中5位印度小朋友在玩“自拍”,每个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喜乐。但他们用来“自拍”的不是手机,而是一只“人字”拖鞋!博曼·伊兰尼在微博中写道,“只有当你选择快乐时,你才会感到快乐!”

    请以“我选择快乐”为题作文。

    要求:①注重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600-900字,书写端正;③文中不得出现班名和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