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
B.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我们要打好化险为夷的战略主动仗。
C.电影《你好,李焕英》让人笑中带泪,感染力非常强,备受国人青睐。
D.他成绩优秀,因缺乏自律,早已从金牌学生榜上销声匿迹了。
2、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描写迅哥儿和小伙伴们看社戏的往事,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
B. 《海燕》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C.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故事家喻户跷,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
D.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的母亲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居李大妈生活方式极为健康,平时深居简出,不是逛街就是跳广场舞,忙得不亦乐乎。
B.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位颇受争议的作家一直令大陆读者充耳不闻。
C. 352省道东台西延段路旁的绿化带巧妙地结合了地形地势,形成了层次分明、鳞次栉比的亮丽风景线,令人赏心悦目。
D.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要因地制宜,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一则)翻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B.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翻译: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C. 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 陶渊明)翻译: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在寻找的路上他就因病去世了。
D.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5、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删改)
【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ò):福禄,福分。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损,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若主纳忠谏_______
(2)若君自贤_______
(3)寻亦诛死_______
(4)无为后所嗤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朕 每 将 此 事 以 为 鉴 戒 常 恐 不 逮 为 人 所 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启 明 星
艾青
属于你的是
光明与黑暗交替
黑夜逃遁
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群星已经退隐
你依然站在那儿
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看不见你
【1】下列朗读设计中与这首诗的意境最贴近的一项是( )
A.语调深沉,语气坚定,末句语速渐缓。 B.语调深沉,语气愤怒,末句语速渐急。
C.语调平静,语气坚定,末句语速渐急。 D.语调平静,语气愤怒,末句语速渐缓。
【2】诗歌的语言常常被“陌生化”处理,使其不同于日常语言,令人感到新奇。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方法的一项是( )
A.黄昏吹着风的软
B.让太阳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C.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3】在诗人艾青的笔下,“启明星”这一形象执着地追求光明,意志坚定、精神乐观。下列名著中的哪位人物能体现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请联系名著人物和上面的诗歌作分析。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②《骆驼祥子》中的祥子③《名人传》中的贝多芬
我选______(填序号),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为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学校举办了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补写长征对联】
(1)请根据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补写下面的对联。
上联:行长征甘洒热血
下联:
【活动二:理解长征的精神】
(2)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什么是长征精神。
材料一:1935年秋天,红军进入草地,指导员让炊事班长留下照顾三个得了肠胃炎的同志,一起走在后面。在仅有的粮食吃完之后,班长用一根缝衣针钓鱼,让三个同志吃上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自己却嚼草根,吃剩下的鱼骨头。眼看就要走出草地,班长却饿晕过去,牺牲在了长征路上。
材料二:一位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有告诉战友们,装成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将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每人自愿分了一点干粮给她。
【活动三:弘扬长征精神】
(3)主题活动中,有点同学提出,如今生活幸福了,长征精神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了,没有必要学习长征精神。请你结合实际,对这位同学的看法予以纠正。
8、用原文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鲁庄公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解释为何追逐齐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后面题目。
母亲的书(节选)
琦君(台湾)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⑧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锅、被猛兽追扑等等。
⑨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
⑩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⑾《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⑿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1】母亲有哪三本书?与它们相关的事情是什么?
【2】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3】怎样理解结尾那段话?
【4】你的母亲有什么心爱之物?请写一段文字做一介绍。(60字以上)
【5】请写一例有关书或者读书的诗文名句。
10、阅读《翰墨街》,完成各题。
①黑槐成荫的翰墨街上,翰墨斋和宜兰轩相邻,除了两家店主人一个喜弄墨一个擅操琴之外,与别家无甚区别。
②鄘南古城有宋时遗风,人们多喜临池研墨,平时来翰墨街逛的人从未断过。也常有邻近县市的人来买纸墨选字画做装裱。翰墨斋满壁悬挂的字画,行草隶篆山水花鸟,看落款,都是临摹之作。门口的茶桌上摆满杯杯盏盏,谁来了,店主老陶就赶紧将绿茶普洱的沏上,遇到性情相投的,免不了铺纸研墨切磋一番。
③有人把一幅幅卷轴细细看过,说,您这,都不是真迹呀。
④他嘘叹一声说,这可都是好字。
⑤来者指着其中一幅问,这幅价钱多少?
⑥他顺势望一眼,脸上满是虔诚之色:哦,这幅,您好眼力,这是弘一法师的字呢。
⑦不是真迹,价钱就该低些。
⑧他呵呵一笑,您看,弘一法师的气韵可都在呢。
⑨最后谈定价钱,不过三两百元。他恭敬地将书轴取下,放进特制的木盒里,说,这大家的字也都是写给百姓看的。您说是不是?
⑩来店里逛的人从翰墨斋出来,拐进宜兰轩,一进门先觉得自己俗了几分。迎门的条案上放置的全是兰花、墨兰、蕙兰、四季兰。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小小斗室,雅意非常。店里悬挂的字画,一看钤①印落款皆是名家。他给人讲:我这里可都是名门正派。你看这幅山水画,大气磅礴,丰润富贵。这位名家起先不给,我多次上门去求,他才放到小店。可谓我的镇店之宝。
⑪若买者讨价,他就面露不屑,您出那价钱,还是赏赏看看罢。
⑫可是古城一位作山水画的老先生携了几幅画去做委托,他斜看一眼,说,这山水画题材狭隘,技法单一,章法凌乱,稍显破败之色。润格②还不太好定,还是当修身养性之作吧。一番话说得人悻悻而去。
⑬可是那日,他店里的一幅(墨兰图)就卖了三万,这在翰墨街上算是高价了。可偏偏那人的亲戚是同在翰墨街经营的纸墨店老板,于是就找回到宜兰轩。翰墨街从南到北都是做书画的,谁个不懂行呢?
⑭你这可欺不得人啊。这不就是您自己画的兰花嘛,怎么混同名家的价钱出售呢?那人说。
⑮朱先生面不改色,正颜道,我画兰三十多年了,画的兰不输名家!画兰,讲究的是禅意,您看这兰,叶形悠然,雅致非常,哪里不值三万块?若说名家,那润格更高,哪是三万块就能求得?寻常人家,挂幅兰花,让陋室添几分雅意就行了!
⑯气得那人要砸店。
⑰一时就嘈嘈杂杂围聚了好多人。这时老陶过来,说,既然肯花高价买《墨兰图》,看来是真心喜欢。这样吧,我店里有幅隶书,写的是陶渊明的《饮酒•幽兰生前庭》,赠您,算是给这幅《墨兰图》做伴礼吧,您就别再为难朱先生了。
⑱旁边有人就笑出了声,就您店里那些临摹的字画,赠人不显失礼吗?
⑲老陶不紧不慢地从屋里捧出一幅卷轴,惊得众人大赞:一行行字体线条凝练,气势通达,高秀清峻,既有《曹全碑》的丰腴,又有《礼器碑》的峻拔,还可见《封龙山颂》的宽博。落款是松龄。
⑳你从哪儿得来松龄先生的墨宝?那人惊疑地问。
㉑老陶说,您没看见我店里那张“留墨台”吗?松龄先生来店里喝茶,随手写的。
㉒他的字您也舍得送人?
㉓老陶说,这有什么不舍得。若他的字价高得吓人,或是只闷在屋里独赏,还会有几人看他的字喜欢他的字呢?
㉔朱先生听了赶紧跑过来,看看字,看看老陶,又看看店内的“留墨台”说,故弄玄虚。这松龄先生我早有耳闻,是鄘南籍的一位隶书名家。怎么可以跑到这儿留字给你?倒是天天见你在那儿练笔。不过……你以前送过我几幅兴起得意之作,我看着和这幅字形似的很呢。哦,我想起来了,好像你落款只署名不钤印,倒是有闲章③,我还以为是雅趣,你,不会是……
㉕老陶微微一笑:松龄乃鄙人拙号。天色将晚。那人取了字连连道谢,众人散去。
㉖翰墨街上,晚风缓缓吹来。
(选自《天池》,有删改)
(注)①钤(qián):盖。②润格:这里指报酬标准。③闲章:个人的与姓名、职务等无关的图章。
【1】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来者与老陶谈论字价→老陶_________→朱先生出售《墨兰图》引发风波→老陶________→朱先生推测老陶是松龄先生→老陶_________
【2】第②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欣赏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下列关于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⑩段划线句是环境描写,宜兰轩在兰花的装点下显得环境优雅,衬托出朱先生为人情趣高雅,不同凡俗,是一位真正的名家。
B.第㉔段中连用了三个“看看”形成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朱先生听到老陶话后的神态,表现出朱先生对字真假的怀疑,对老陶是否就是松龄的怀疑的一连串复杂的内心世界。
C.结尾第㉖段頗具匠心,渲染了轻松的氛围,烘托出众人在事端平息后的愉悦、高兴的心情,暗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朱先生牟取暴利的行为和老陶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老陶的品质高尚。
11、陪护老董
华明玥
①中午热饭的时候,陪护老江发现老董的眼白已完全被血丝占满,脸颊塌陷,脸色发灰,就问了一声:“昨夜你那病人的状况又不好?”
②老董默然点头:“打过退热激素后,出了一夜的汗,我帮他擦了6回身,换了6套病号服。这倒没啥,以前也有过。问题是神志清楚时,他开始跟我说起他小时候,他打小体质就不好,他娘如何为他操心,把食堂饭菜中仅有的一个煮鸡蛋省下来,到幼儿园来,隔着铁栅栏递与他吃。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听了真让人不好受,咱这活计干久了,都明白绝症病人一回忆小时候,就是斗不过这病了。”
③每个陪护都黯然,失去了寻开心的心思。他们大体上是安徽一个县里出来的,老家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大约是十几年前,第一个到大城市医院里干陪护的人,过年带足了孩子的学费和长辈的零花钱回家,还有余钱把家里的房子修一修,引来了多少羡慕的眼光。正好城里重病号的家属也需要陪护,先出来干陪护的老乡就把亲友子侄陆续都带了出来,因为干这份活,是睡医院的折叠床的,省了在城里租房的费用,病人的家属来送饭,顺便把陪护的饭也带来了,所以挣的是“净收入”,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因此十年前,为了治老娘的病找血头卖过血的老董,自打入了这行,就再也没有干过别的营生。
④但是老董说:“累啊。”
⑤为了看护眼前这病人,他已有十天没有空洗澡了,胡茬冒出来半寸长,也没有空修剪;从半个月前开始,病人已无力下床,大小便都要在床上用便盆,更不要说洗头洗脚。因为病人白血球降到600,已经一点抵抗力也没有了,老董怕他感染,每天替他擦澡好几次,一面哄病人配合,一面调侃自己:“你看,马老师,你倒是干干净净跟《西游记》里的唐僧一样,我这模样,现在好演《西游记》里的开路小妖了。这不公平。”
⑥病人难得地露出了一丝笑,孩童一样天真,看了让人心里发酸:“老董,我这唐僧要是没有悟空来救,就要上妖怪的蒸笼了,要是我能逃过这一劫,出院了我请你吃大餐,把现在的亏空都补一补。”
⑦老董非要跟病人拉钩:“你可要快点好起来,我可等着你的大餐呢。”
⑧而现在老董连扒口饭也要见缝插针,只能趁病人的妻子和老娘来送饭时,他才能在旁边吃一口,往往是吃了一小半,病人又开始痛苦地蠕动身体,老董就飞奔出去叫医生;难得有病人安静地睡熟的时候,老董一碗饭吃到一半,就发出鼾声,头垂到胸前,还一点一点地。
⑨隔壁床的老头儿以羡慕的口气问病人的娘:“你们打哪儿找来这样尽心的陪护啊,真拿你家儿子当兄弟看。昨晚上我睡不稳,醒了好几次,只要我一翻身,老董就欠身起来看你家儿子的动静。他不放心,你看他这两眼熬得。不过这也是患难之交,你看你家儿子现在连翻个身接个小便都要找老董;宽心的话,也只有老董说的他还信。难得的是,老董这么累,还有心思跟他开玩笑。”
⑩老太太含泪点头:“如今也只有老董能逗乐他。”
⑪老董惊醒了,似是迷迷糊糊听到老太太的后半句,忙说:“老太太你别生气。我是粗人,说话不知轻重。我也不知这些玩笑开得对不对,只不过我寻思着,病人已经够可怜的了,要是连个笑模样都没有,这日子怎么熬啊。”
⑫老董一直陪到马老师最后一刻。那会儿老董已经缺觉缺得走路打趔趄,看所有的方砖地都高低不平,他说要回老家休整几天,修面理发,把自己拾掇整齐了再接手下一个病人:“咱这模样,会让重病号的家属心里打一哆嗦的。”
⑬临行前,马老师的妻子把老董叫到病房走廊上,递给老董网上团的三张餐券:“小马还能说话时告诉我的,他说,老董,我欠他一顿大餐呢,可惜啊,我不能陪他吃了。”
【1】简要说明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从描写手法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老董的形象。
【4】文章以转述“马老师”的话结尾,有哪些好处?
12、请从下面任选一题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认识深刻。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
题目一:倾听一本书。
题目二: 时光。(提示: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