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C.为了缩短时间,突击队躲开楼房林立的大院,潜入瓦房鳞次栉比的胡同,出其不意,取捷径,奔袭望海楼。
D.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有志于此的科学家们去破解。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列子》一则)
翻译: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B.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陶渊明)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开始是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C.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刘禹锡)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D.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欧阳修)
翻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有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①对于国家而言,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
②决定着个人奋斗的方向
③对于个人而言,有没有远大理想
④也决定着青春的成色与分量
⑤因此青年人应树立远大的理想
A.⑤①③②④
B.⑤③②④①
C.①③②④⑤
D.③②④①⑤
4、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这本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古代关于官职升迁变化有专门用语,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为降官之意,大臣辞职还乡则会用“乞骸骨”的委婉说法。
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中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5、(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①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②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①一:竟。②赍:通“剂”,调配。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时而间进。 而以大夫礼葬之。
B.能谤讥于市朝。葬之于人腹肠。
C.皆以美于徐公。常以谈笑讽谏。
D.王之蔽甚矣。使群臣丧之。
【2】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国的乐工优孟身高八尺,能言善辩,常用委婉幽默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这种讽谏效果颇佳。
B.庄王给了爱马锦衣玉食的生活,但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
C.庄王想要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安葬马,左右大臣敢怒不敢言,最终只好为马服丧。
D.“请以人君礼葬之”的建议,只是优孟投庄王所好,从而因势利导达成“请为大王六畜葬之”的策略。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啖以枣脯:_________________ ②老弱负土:_____
③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_____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有所爱马,衣以文绣。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是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同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诗经》也叫《诗三百》,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甲诗借景抒情,抒写一位男子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乙诗直抒胸臆,表达一位女子的相思之苦。
C.甲诗“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相思难耐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D.乙诗“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两句,写主人公对恋人衣饰的赞美。
【2】《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进行创作。请以《子衿》为例分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男孩不能这么教
很多家长感觉到,男孩越大,越不愿意跟爸妈说心里话。但是越不说,孩子就越不愿意说。对男孩的教育,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亲子沟通。
图一显示,当孩子面对父母给予的压力时,男孩选择向父母反抗和忍耐的比例明显高于女孩。这表明男孩较少主动跟父母沟通,也不太懂得如何更好地与父母交流。男孩女孩性格有差别,女孩更喜欢得到父母的深入了解或理解,男孩不喜欢被约束和限制,更加向往自由。
正因为男孩有上述特点,父母一定要注意加强亲子沟通。当妈妈有些话不好说时,爸爸可以跟儿子来场“男人之间的对话”。但调查发现,父亲总是在家庭教育中缺席(见图二)。
另外,父母对教育方式的选择并未有意照顾到孩子性别差异,尤其没能关注到男孩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没有考虑到他安排自己事情的自主性。家长对待男孩的教育方式较为独断,在某些事情的决定上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权利,这与男孩自身喜欢自由、挑战的性格相左。
很多人都发现,从小学,到高中,男孩的学习成绩普遍比女孩差。由此,有人喊出了“男孩危机”。
但是,对于男孩的父母来说,越是孩子成绩差,越不应该对孩子消极对待。男孩在学业中表现出的困境,是由于某些特质被现行教育方式约束而得不到施展。例如,男孩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和操作的学习方式,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而当前学校里诸多学科的教学方式无一不是以言语传授为主,限制了男孩潜质的发挥。
(选自知乎网《大数据告诉我们:男孩不能这样教》,有删改)
【材料二】
《拯救男孩》序言(节选)
《拯救男孩》一书中提出了给男孩父母的16条建议,并附了一些很实用的测试。我想最需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有以下三条: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二是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三是把男孩教育与运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当然,女孩也是需要运动的,只是男孩的需要更加强烈。游戏是运动的一种方式,是特别适合儿童的运动方式。儿童教育从游戏开始,是比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更精确的说法。随着男孩长大,运动的强度和难度要相应增加,自然需要较为专业的指导。
可以相信,坚持做到这样三条,每个男孩都会是健康的、快乐的、向上的,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大有希望。当我们的男孩成为强悍的富有责任感和竞争力的男子汉时,不仅仅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社会,也会让女孩深受其益。
【材料三】
男人的教育试验田由何而来?(节选)
《南方周末》以“‘男人’的教育试验田”为标题,报道了百年名校上海八中创办“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下简称“男子班”)的创举。
“现在男生教育也有寻找规律的需求。”上海八中的卢校长告诉记者,“除了满足社会需求、根据男生特点扬长补短外,还能为男生提供一段特殊的教育经历。他们的学习生涯不缺男女混校,但有了男子班这三年,碰到男人堆里的问题,他就比别人多一份适应能力。”
中学教育,到底是男女分开好,还是男女同班同校好,直到现在也还是一个见仁见智争论不休的问题。男孩成堆的地方,会出敢作敢为的男子汉,也会出畏首畏尾的“娘娘腔”。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会大环境忽冷忽热变化莫测,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成长道路也不一样,前途自然就会千差万别。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材料三指出:“现在男生教育也有寻找规律的需求。”根据材料一,说说男孩教育有哪些可以遵循的规律。
【2】“是男女分开好,还是男女同班同校好,这是个见仁见智争论不休的问题。”请针对这个问题,结合上述三则材料,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给下面案例中的初中生家长王妈妈发一则微信,向她提几点建议。
要求:①目的明确,表达得体。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8、根据提示默写。
(1)羌管悠悠霜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中淹《渔家傲∙秋思》)
(2)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为篱下黄花开遍,___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5)英雄末路当磨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词人希望得到进行重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典故表现战争激烈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八十里的母爱
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做事丢三落四的,说过的话一会儿就忘,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在小区里徘徊,哪栋楼哪个门都记不清了,有认识的人把母亲送回家。老婆说:“还是把妈送敬老院吧,那里人多,还有专人照顾。我们常去看看,又不是不管她。”
他不肯,怕委屈了母亲。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很多人劝母亲改嫁。可母亲怕再嫁人对孩子不好,都拒绝了。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大,送他上了大学。为他成家娶妻。现在他怎么忍心把母亲送进敬老院。
母亲的记性时好时坏,那天,在煤气灶上熬鸡汤,汤沸了,把煤气熄灭了,却浑然不知,还坐在客厅看电视。他下班回家,推门就闻到刺鼻的煤气味,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忙开窗通风。老婆责怪说:“妈,您熬汤怎么不勤看看,这煤气泄漏多危险啊!这一爆炸,整个家都没了!”憋了半天,母亲回答:“知道了,我以后小心。”
一年间这样的事发生很多次,他开始改变了想法,也许把母亲送进敬老院,有专业人员照顾,对母亲不是一件坏事。他和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沉默很久,终于答应了。他为母亲找了一个条件很好的敬老院,在离市区八十里的一个湖畔,风景宜人,空气也好,在一个周末把母亲送了进去。
“妈,有时间我们就来看您。”老婆对母亲说。
此时母亲清楚极了,她拿起包裹,走向屋里,站在门口母亲停下了脚步,回头对他说:“孩子,以后可以接我回家住几天吗?”那一刻他心头一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期望的目光、祈求的口吻多像儿时的自己。小时候,每次送他到幼儿园,他总会央求母亲,早点接我哦!如果下班早,母亲就会早早接他回家,不在幼儿园吃晚饭。他和小伙伴挥手告别,那一刻简直幸福极了。小伙伴们都投过来羡慕的目光,小孩子的世界大人不懂,早一刻见到母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母亲留在了敬老院,他的心却放不下来,总有一丝牵挂:母亲有没有想他,在里面生活习惯吗,是否和同屋的阿姨脾气相投?母亲是个内向的人,他怕母亲受欺负。给敬老院打过几个电话,说一切均好,不用惦念,他才稍安心。
那天夜晚,一个电话把他从睡梦中惊醒,母亲从敬老院跑了!他和老婆连夜赶到敬老院,院长一直说抱歉,说院里管理不到位。
“可是,谁知道阿姨能这样厉害啊!”院长有些委屈地说。
他看了监控录像,也惊呆了。晚上,母亲趁工作人员都不在,悄悄收拾起自己的衣物,用床单打成一个包裹背在肩上,像一个旅行者。她爬上院中靠墙的一棵柳树,顺势翻到两米多高的围墙,跳到院外。然后背着行囊,迈着轻松的步伐走了。母亲就这样消失在夜幕中,要知道,母亲已年逾七旬,身高一米五,平时哪会上树翻墙啊。
敬老院距离市区有八十里路,这里母亲从没来过,何况母亲还有老年痴呆症。母亲会跑向哪里?会不会自此一别永不再见?他蹲在地上失声痛哭。众人安慰他,既然报了警,再等等看,也许老人不会丢,认得家。
他和老婆开着车,一路寻找,从敬老院到母亲的单位,到小区,到母亲曾经上课的老年大学,都不见母亲的踪影。
此时已是第二天下午,十多个小时过去了,母亲还杳无音信。他呆坐在路边,看城市中的人来人往,回忆起母亲抚养他的点点滴滴。忽然他想到一个地方,母亲会不会去那了?他一下从地上跃起,一路开车飞驰而去。他的车一拐进那条小巷,就看到了儿时的幼儿园,虽然建筑已经翻新,可大门依旧是明亮的天蓝色,像儿时的天空。那儿,站着他的母亲,正不断往里张望,嘴里呢喃着:“大宝,母亲说过早来接你哦。”
疾病让母亲忘记很多,却唯独记住了儿时接他的路。他知道现在母亲是等着回家的孩子,而他是母亲的依赖。他轻轻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上前牵起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
【1】请从儿子的角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年前,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儿子不舍得送她去敬老院→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儿子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母亲,决定带母亲回家居住。
【2】结合上文,按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那一刻他心头一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母亲期望的目光、祈求的口吻多像儿时的自己。(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他轻轻地抹去眼角的泪水,上前牵起母亲的手,说:“妈妈,我们回家吧。”(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3】文章以《八十里的母爱》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4】读完本文后,有人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亦有人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问:“买什么?”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买什么?”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和价格: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呆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看什么看?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跑。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到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饶舌的、嗓音洪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为炎热而忘了文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的锚链。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他们最担心的情景: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夜晚来临,人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恼怒的父亲问儿子:“去哪儿了?”孩子不耐烦地说:“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身体,说:“吊船吊到哪儿去了?”儿子说:“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就这样,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一些声音很愤怒,一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1】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待什么?
【2】第⑤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
【3】简要分析加点的词语。
(1)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2)他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4】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任选一角度,谈谈对本文的看法。
11、阅读
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
周志国
睡在稻草上。小憩的庄稼人。贪玩的孩子。阳光洒在温软金黄的草堆上。花儿一样的梦。
我睡在稻草上,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木床上。
从农村出来后的每年春节,我是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的。回到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人回去,心也回去。
父母家里就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视。除了吃饭,我们就从早到晚围着嗞嗞燃烧的木柴火塘,嗑母亲炒的南瓜籽说话,常常要说到夜深了才想起该去睡觉。
这么多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说到家里的公鸡都叫了头遍。临睡了,母亲说被子床单什么的,都是新洗了的,还用米汤水浆了。父亲抢过话头,特别补充说,垫絮下面的稻草全部换了新的,是他从草垛里选那壮实金黄的稻草,把袍叶撸干净了,再用菜刀切齐整,一把一把,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平实,厚实,松软,睡在上面,不比席梦思差。
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父亲做这一切时的情景:视线在草把里探寻,双手在草垛里翻找,拉出来,一只手捏着草尖处,另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张成梳子样顺着草身一次次往下撸,袍叶撸干净了,手上就剩下了金黄的草梗。看看撸得差不多了,就顿齐了用刀切,然后抱到床边细细地铺好。稻草铺好了,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看看自己精心忙活打理一新的床铺,只等自己的儿子回来。老人家的幸福像蜜汁样从心底里往周身流淌。
脱去臃肿的外衣,钻到被窝里躺下去,一股熟悉的稻草的气息顿时向我袭来。稻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甚至父亲的味道整个包裹了我。我没有说话,我调动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一起感受,一起回味,一起品尝,重温自己生在稻草铺上,睡在稻草铺上的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和生活。
我也种过水稻。收获金黄的稻谷,也收获金黄的稻草。季节熟了,把多数的稻谷卖给粮站,把够吃的稻子留给自己。想象着金黄的稻谷加工成雪白的大米去养育天下的生命。也有骄傲,也有自豪。稻谷都安排好了,成堆的稻草则留下来陪着我们过一年里剩余的日子。它的用处很多,切碎了洒上清淡的盐水用它做牛的饲料,晒干了用它来生火做饭,理净了用它来垫床铺,过去它还是庄户人家盖屋面的唯一材料。
自打搬进城里,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告别了稻草。垫床的是席梦思,烧饭的是煤电气。我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甚至好多的日子,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曾记得,第一次睡上席梦思,那一份当了神仙的感觉是何等的美妙。孩子们在床上玩起了弹跳的游戏,我们则在历数稻草铺的简陋与粗糙。谁也不知道,第二天起来,我们都喊腰疼。如今想来,那是不习惯的缘故,并不是席梦思的错。我们尽管对稻草铺还存有一丝留恋,但终究是不会再到乡下去拖车草来垫床铺了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
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这个静谧温馨的晚上,我睡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我做了一个梦: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淌出了白米的河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稻草上,幸福地睡着了……(本文有删节)
【1】文章围绕“稻草床”展开情节,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_____________→父亲铺稻草床,幸福像蜜汁样流淌→____________→告别淡忘了稻草床,习惯席梦思→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三、五段中加点词语的情感内涵。
(1)连滚带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抵足而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自选角度,给第九段划线句子作简要点评。
【5】结尾处,为什么“我”睡在“稻草上”和“父亲身边”,会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题目: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要求: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①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③写出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