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所恶(wù)
B.蹴尔(cù) 弗得(fé) 富贵不能淫(yín)
C.一豆羹(gēng) 不辟(bì) 贫贱不能移(jiān)
D.不屑(xiāo) 得兼(jiān) 威武不能屈(q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节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你却在抢红包。”
B. 白云山上的黄婆洞水库,碧波荡漾,凉风习习,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垂钓,或拍照,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C.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赞叹不已。
D. 《傅雷家书》是经典的教子之作,有人模仿这种书信体,写出的文章却味同嚼蜡。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少男少女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B.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充盈着生命的灵气。
C. 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写主人公于勒的人生遭遇和亲人的不同态度来评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价值观。
D. 李白的《行路难》和刘禹锡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都表现了诗人失意不失志的人生情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B. 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 郁郁寡欢 ,丑陋可憎。
C. 2016年春季广交会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商家,他们的展台上摆放的新产品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D. 孟子认为在“生死”与“义”的问题上,“义”重于“生”,“不义”重于“死”,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巢记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今子幸有屋以居,牖①户墙垣,犹之比②四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陆子曰:“子之辞辩③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④,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⑤”,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搞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⑥未造夫道之堂奥⑦,自藩篱之外而妄议⑧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选自《陆游集》
(注)①牖(yǒu):窗户。②比:连接,接近。③辞辩:意为说话有道理。④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⑤觌(dí):相见。⑥侪:同辈、同类人。⑦堂奥:厅堂和内室。这里指学问的高深之处。⑧妄议:胡乱议论。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饮食起居 B.间有/意欲起
C.未尝/不与书俱 D.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陈(_____________) (2)就(_____________) (3)书(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2)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4】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方面的警示。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嘨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要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
7、下列材料都是网友针对当下生活中的“低头族”引发的相关评论,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材料二】或许“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材料三】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1)依据材料,给“低头族”下一个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说说“低头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也针对这一现象在网上参与讨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要求填空。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②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③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⑤《过故人庄》中表明诗人希望再来探访的句子是 , 。
⑥杜牧《江南春》中抒发兴亡之感的诗句是: , 。
⑦古诗词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很多,请写出其中相邻的两句: , 。
⑧古诗文中表达忧国忧民情思的语句很多,请写出相邻的两个句子: ,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那道坡
宋向阳
①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②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③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④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⑤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⑥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⑦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⑧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⑨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⑩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⑾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⑿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⒀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⒁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⒂“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⒃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⒄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⒅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⒆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⒇“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21)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22)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23)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24)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25)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河北科技报》2016年4月28日, 有删改)
【1】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赏析下面的句子。
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3】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阅读第(13)段画线句,结合加点词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不超过60字)
【5】结合选文,谈谈你对“那道坡”的理解。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冬霜暧阳
①上午,坐在客厅的日影里,剥平包菜,一片一片撕碎,放到洗菜盆里……做这些零碎琐屑的事,一屋子都是安宁……因为专心,无杂念,情绪也随之平和。宛如这些美好的时光,让人贪恋,因为短暂。把平包菜撕完,日影移走——概因小区前面起了三四十层的高楼。冬天的日光贵重,但凡投罩下来,必然暖茸茸,所以美好。
②儿时,我们村里老人集体坐在背风的草堆旁,无别事,也就为晒晒太阳。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拢在袖口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不知他们在日光下想些什么,但,那一刻是安宁的。
③一年里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望见蓝天了。
④近来冷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上午买点菜,特为拐去屋后的荒坡走了走。
⑤荒坡上的枯草上仍有霜迹,寒光凛凛,踩上去格外清脆,水渠里倒伏的芒草身上,霜意犹深,迎着光,直刺人眼。这些自然界中的东西,比如霜啊,雾啊,特别招人喜爱。
⑥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雾天,白茫茫,一个人走在上学路上,前后均不见人,到了学校,头发能拎出水。我妈妈每次去一个叫做“横埠河”集镇买柴,总是有雾的天气。站在村口,我望她去时的方向,渐渐地,渐渐地,白雾茫茫里,一个妇女挑柴的身影终于显现出来,她把一担柴来回换着肩,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圩埂上……我总是幻想,她或许会带一根油条回来,或许别的好吃的呢?总会有的吧。我老成持重在站在原地,仿佛胜算在握。
⑦只是,每次都落空。也不介意,至少望着她一点点自白雾里现身,在向村口靠近的那一条长路上——那么漫长的等待过程,我起码是快乐的,充满着企盼和渴念的。
⑧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过来——人最幸福的,是企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有时,更甚至,失去时,并未比得到时更沮丧。失去,可以让灵魂痛苦;得到时的狂喜,永远那么浅薄轻飘,不值一提。生命只有在一次次失去时的煎熬里,才会慢慢强大无催。
⑨失败也是升华,如浊浪淘沙,日日年年,总有一天成就你一颗珍珠或者金子,只要自己不先撒手放弃。
⑩所以,一直喜欢雾天,天地同白,湿了山川草木,以及行走其中的人。如今,很难见雾了,只有雾霾。
相比雾来说,霜更美。满身寒气,萧杀而来,又呼啸而去。小时村庄里每一户人家的鱼鳞瓦,都是霜的同谋。童年日月,每到严冬,屋头上皑皑一片浅白,不是雪,是霜。泡桐树被冻僵了,立在原地一动不动,唯有霜是跳跃的,麻雀一样忽东忽西;最疼爱的事情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稻草,被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裹起来,呵护备至——你说霜为何这么疼掉在地上的一根稻草呢?夜里,一根稻草独自躺在地上,孤单无依,没有谁肯给它暖意,唯独霜是宽厚仁慈的——还是我来裹它取暖吧。
天地之中,真是有情有义。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裹稻草垛,棉花杆垛,芝麻杆垛,黄豆杆垛……霜想把天地里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
脚下的荒草,在霜的包裹中依然清脆,迎着光,熠熠生辉,我内心的狂热,竟也在日光里一点点激发出来,然后点燃,或许命运不尽完美,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暧,有期盼……
【1】通读全文思考:文章通过写儿时的生活场景(1)_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_ ,表达了(4)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
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拢在袖口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
结合语境,分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近来冷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
【3】、文章第段在写作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提示:可从修辞方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
11、品质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①格斯拉先生的鞋店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②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③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狭窄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皮靴吗?”
④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说:“好,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⑤后来有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⑥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东西。
⑦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
⑧“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
⑨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鞋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⑩“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⑾一星期后,我走进他的店铺,发现那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里面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⑿“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⒀他诧异地看了我一眼。“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⒁“死了?”
⒂“啊!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慢性饥饿。你要晓得,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⒃“但是饿死——”
⒄“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⒅“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
【1】阅读小说,简要概括“我”多次到格斯拉先生鞋店的见闻。
格斯拉精心制作皮靴——(① )——(② )——格斯拉的鞋店生意清淡——鞋店易主,格斯拉先生去世
【2】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
②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3】标题“品质”一语双关,请写出它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4】一个手艺精湛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庚子年的春天,春光依然明媚,但明媚的春光却照不透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这注定是一个让数亿人值得回味和铭记的“春天”。对每一个人而言,今年春天的这场战“疫”又何尝不是一堂人生大课、一次宝贵的经历与财富!
请以“春天的味道”为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 600 字。②文中不得出现学校、班级、姓名等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