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周在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几年后母亲王某与李某再婚,并育有与小周同母异父的弟弟小李。小周一直和他们共同生活,与小李一起赡养老人。后李某去世,留有一套王某与李某婚后购买的房产,产权登记在李某名下。关于该房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周和小李应该平均继承王某与李某婚后购买的房产
B.王某作为李某的配偶,可以优先继承李某的一半房产
C.小李作为李某的婚生子女,可继承这套房产的六分之一
D.小周作为李某的继子女,不能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
2、2023年五一假期,以快节奏“打卡”为特征的“特种兵式旅游”正在中国流行。有人认为,“特种兵”式旅行能在短时间内游玩更多城市,性价比很高。也有人觉得,这样的旅行方式有些浮于表面、走马观花。这反映了( )
①事物的复杂多样会导致对其性质的真理性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对事物价值的评判有客观标准,人们对标准的把握常常有差异
③意识有自觉选择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直观的、有选择的
④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受到人的自身经历、情感、立场等因素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年12月12日,为更好应对即将到来的降雪降温可能造成的灾害风险,呼和浩特市灾害预警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召开了“青城有爱预雪先行”联合研判会。气象部门通报了最新天气情况,应急管理局、公安交管支队、交通运输局等就各自领域应对灾害工作举措进行了发言,各旗县区指挥中心以视频形式参会。积极应对降雪降温( )
①改变了自然灾害发生的不良趋势和规律
②正确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③说明规律有好坏之分,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④体现相关部门做到了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4、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 )
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勇于自我革命
C.加强党的领导
D.坚持党要管党
5、2023年暑期档电影区《长安三万里》在全国热映。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从水草丰美的江夏到美轮美奂的长安,从歌舞翩跹的江南到金戈铁马的边塞,当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观众相遇,长安的繁华气派、塞北的苍凉辽阔,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起“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该作品的成功在于( )
①传统文化能否传承,取决于是否对其创造性转化
②用现代科技重塑传统表达,打造文化传承新思路
③融通古今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④激活传统文化跨时空的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从哲学角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唯有实干才能把新梦想转化为新现实
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我们要在实干中开创美好未来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要紧紧抓住实干这一主要矛盾
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在实干中完成对新征程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
②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
③科学思维可以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④学会科学思维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列与之相符的有( )
A.国际形势:两极格局→多极化发展
B.全球气候:气温不断升高→气温较低
C.经济发展:政府市场联手→自由放任→计划经济
D.个人通讯:“靠吼”→“大哥大”→智能手机
9、“东方甄选”“王心凌男孩”“刘耕宏女孩”“退退退”“互联网嘴替”“栓Q”等“热词”在2022年上半年颇为流行,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热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热词”是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先进的社会意识
③“热词”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热词”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然战胜和取代旧事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与群众健康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上层建筑的变革总是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③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④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目前,推动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应该( )
①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②加大税收、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
③实行高福利的分配政策
④消除居民收入差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十三届全国政协期间,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紧扣“国之大者”、民之关切提出提案。五年来,共收到提案 29323 件,提案中的许多意见建议已体现到相关规划政策和举措中。材料表明( )
A.人大代表享有提案权
B.政协委员享有质询权
C.人民政协依法行使监督权
D.人民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13、下图漫画《追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对金钱的追求会将人生引向歧途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社会意识变化源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人们的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4、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核污染水经由1公里的海底隧道流入太平洋。日本政府不顾国内外多方抗议,出于一已之私,悍然强推排海行径,势必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日本政府的行为违背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②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③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张载提出“一物两体”的命题,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用之两息”。王夫之则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兼有阴阳的统一体,阴阳对立不是“破作两片”,而是可以相互统一。下列体现王夫之哲学观点的有( )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之祸之所伏 ②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先流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并相继提出自己的方案。在众多建国方案中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其中的原因有( )
①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②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给中国带来任何进步和发展
③走社会主义道路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的出路和希望,有了主心骨
④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最为强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23年12月21日晚专题片《榜样8》开播,节目邀请钱七虎等6名党员参加录制。钱七虎是一名军事科学家,1937年出生,炮火纷飞的童年让他下定决心为国铸盾。六十年来,他创建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学科体系,为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和科技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作出开创性、历史性贡献。他甘为人梯、为战育人,一生淡泊名利,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他的事迹告诉我们( )
①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②价值选择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③价值选择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
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8、2014年下半年全国部分省市将出台关于英语高考的政策。高考“去英语化”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之一。有汉语言学者称:这是对中国汉语文化的自信;有自然科学学者认为:国际化语言应当学习;中学生认为应该由自己选择。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人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条件影响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④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真理要不断向前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进入新发展阶段,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不断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底线,始终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一要抓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个根本;二要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三要抓实粮食高质量发展这个支撑;四要统筹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资源,加强农业“走出去”战略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材料说明( )
①坚持系统优化方法就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②农业科技创新事关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核心
③着眼于整体,统筹全局有利于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④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立足农业科技创新这一关键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唯物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形态。下列观点按照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天地合万物生
③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④→②→③
21、2022年10月17日,成都古蜀文明彩灯光影艺术展亮相宽窄巷子特色街区,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彩灯基础上,融合光影投幕、机械传动、互动投影和玻璃钢材质等,营造出亦真亦幻,科技感与未来感十足的古蜀光影之夜,让游客置身于“古蜀王国”。材料体现了( )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文化发展
②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提升文化社会效益,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023年7月,南宁方特别出心裁地打造了“东南亚泼水小镇”,并开启三大风情泼水主题区域,深度还原异域泼水节氛围。身着节日盛装的工作人员与游客们泼水互动,送上最圣洁的祝福,游客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地道的东南亚泼水文化,迎接盛情“洗”礼,感受东盟各国人民热情奔放。这一活动吸引了区内外大量游客,带动了南宁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
A.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可借鉴和认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文化创新
C.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D.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
23、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这体现了( )
①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变革的依靠力量
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自主地变化
④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在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方面,中西文化有着明显区别。西方文化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在原子式个人的基础上,是一种外在的捏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自我与他人是互立互达、共立共达的统一体。这主要说明(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具有共赢、共享、共建的诉求
B.世界各国都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重要贡献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西方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D.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是发展中华文化的要求
25、《中国青年报》报道,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寻找“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为期一周的集体采访,广大青年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中发现和挖掘基层群众的最美中国梦,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磨炼品质、锻炼毅力,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提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爱国情感。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分析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围梦”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26、消费决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
27、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家有儿女的老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孝”是道德的根本,作为儿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但随着独生子女第二代出现,“四、二、一”家庭结构出现,养老问题又凸显为时代新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有关知识,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
28、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家风是无言的教育,良好家风的涵养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是累寸土之功,积细流之举的过程;是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过程;是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和熔铸,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并凝聚激发为强大的正能量的过程。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良好家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2)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请你为你的家庭设计两条新家风。(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体现时代性,具有民族性,朗朗上口,每条不超过20字。)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入冬以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着我国,从华北到东南沿海、甚至是西南地区,已陆续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覆盖了我国将近一半的国土。多地交通受阻,工地停工,学校停课,呼吸道疾病高发。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材料二:2016年的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成为北京天气的写照,甚至“霾尽江南”上海,杭州也纷纷中了“霾伏”。雾霾不由让人们反思应对措施。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也深受雾霾污染困扰。英国人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环境,终于实现了从“雾都”到“生态之城”的蜕变。从工业革命先驱到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英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1)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
(2)有人认为:“英国的成功经验是解决我国雾霾难题的现成良方。”结合材料二,请你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评析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