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
①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③生产关系总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④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党的八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 )
①规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农业国
④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11月,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今年以来,相关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持续落地,大幅度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上述系列政策措施持续落地表明( )
①民营经济对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②我国政府坚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民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平等地位
④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1939年9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谈到中国民主革命前途时指出,中国革命有两篇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上篇,社会主义革命是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下列对上下篇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③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一致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恩格斯这段话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B.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C.德国古典哲学
D.历史唯心主义
6、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①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生产过剩
②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经济对立
③其发展的全过程构成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冲突的总根源
④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近年来,“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在浙江徐徐展开。杭州南阳以传统伞业为根基打造出“南阳伞·共富坊”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高品质伞业发展之路,一把把雨伞成为农民致富的希望之伞。这体现了( )
①乡村振兴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③乡村振兴有效解决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④共同富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2023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再到如今吹响全面振兴新突破战斗号角的奋斗历程。改革开放( )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社会制度②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
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④推动着我国逐步走向民富国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2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据统计,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65.1万人,相比2021年增加23.5万人,增幅为5年来最高。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这说明( )
A.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作用,引导、支持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B.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
C.要坚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人民的需求
D.要构筑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10、《强国路上》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逻辑,别出心裁地选取新中国砥砺奋进的6个重要历史节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民生等新中国建设的各领域,充分展现了新中国从成立到富强的壮丽历程,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之道。下列四个时间节点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
①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④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新时代十年,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书写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经济总量翻番,接近13万亿元;外贸稳居全国第一;实际利用外资超1.4万亿元……这表明改革开放( )
①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社会发展必由之路
②能激发活力,是广东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重要法宝
③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决定广东当代命运的关键一招
④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强起来的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阅读2023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和收入来源情况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人均可支配收入 | 收入来源 | |||||
全国 | 城镇居民 | 农村居民 | 人均工资 性收入 | 人均经营 净收入 | 人均财产 净收入 | 人均转移 净收入 | |
金额(元) | 19672 | 26357 | 10551 | 11300 | 3041 | 1743 | 3588 |
同比增速(%) | 5.8 | 4.7 | 7.2 | 6.8 | 7.0 | 4.7 | 6.1 |
①我国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成效
②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额高于城镇,城乡差距缩小
③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完善
④工资性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漫画《雨中送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 )
A.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第一要义是发展
14、2022年10月以来,受保供政策影响,液化天然气市场供应平稳,上游气源充足,而终端需求不足,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液化天然气价格下探,跌幅32.1%,这说明( )
①市场价格波动能反映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②市场调节有缺陷,应发挥政府的决定作用
③市场调节机制必然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④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我国封建社会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到:“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如牛毛,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上吊、进监狱”。这首民谣反映了( )
①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段
②地主剥削农民的根本原因
③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下,没有生活出路
④封建统治的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旅游消费需求、加强入境旅游工作、提升行业综合能力、保障措施等5个方面提出30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这些举措将( )
①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能够刺激旅游业消费需求
③助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④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封建制度,是在中国商周时期和西欧中世纪出现的政治制度,是以贵族统治阶层层层分封,占有土地和农民(或农奴)等财富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原因在于( )
①奴隶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封建生产关系
②奴隶制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主动建立封建生产关系
③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
④奴隶主解决奴隶,转变为地主;奴隶获得自由,成为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小波同学准备用手机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农村改革初期的微视频。他构思的镜头中,合理的是( )
A.外景:村委会门口悬挂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色横幅
B.内景:村民挤在村委会观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的电视新闻
C.近景:坐在炕头上的村民老刘听说“建设美丽乡村”后笑得合不上嘴
D.特写: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大包干”的红手印图片
19、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的含义是指( )
A.实现私营企业的国有化
B.实现农业的集体化
C.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0、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这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能够( )
①预见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②找到无产阶级这个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③批判资本主义弊端并提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④为各国走向社会主义提供具体的路径和行动方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扎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土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进的根本成就。我们坚定道路自信,是源于这条道路( )
①开拓创新,是决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未来走向的全新思路
②坚持真理,是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道路
③特色显著,是助力世界各国走出困境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④立足国情,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不懈探索而来的正确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党的二十大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下列关于“共同富裕”认识正确的是( )
A.建党百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意味着共同富裕已经实现
B.同步富裕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
C.发展市场经济无法避免两极分化,势必与共同富裕背道而驰
D.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23、农场里,一个将探头伸向田问的“铁家伙”——“叶龄仪”,可通过“5G+”高清AI摄像头,实现对水稻的叶龄智能诊断、病害识别,对水稻生长周期进行动态监测;田地旁,大型农机全部实现无人化操作……这是我国探索数字农场建设的一个缩影。建设数字农场的影响是( )
①减少劳动力资源投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种植的质量
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农产品结构的优化
④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共产党宣言》被称为共产党人的“圣经”手册。这部著作( )
①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
②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③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④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5、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社会活力,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跨越。这说明改革开放( )
①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
②是我国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④是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在闲暇时间接几张单子,跑几趟活儿,既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又能赚一点儿零花钱,何乐而不为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依靠互联网寻求工作机会的求职者越来越多,“零工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并渐渐地融入我们的生活。“零工经济”模式的流行( )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②能降低劳动者的就业成本,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③能增加劳动者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所得的收入
④增强就业的灵活性,改变了当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7、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日益富强的中国:我国快舟一号携和德三号A至E星发射成功,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批量建设稳步推进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这表明,在今天的中国( )
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实干兴邦
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工程
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正确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深圳累计有16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排名全国第四,这批企业在深圳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聚焦制造业细分市场领域,企业科研投入高,科技成果转化快,产品特色明显。这启示中小企业发展应( )
①坚持固守单一创新发展,放弃其他业务
②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找准自身市场定位
③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对市场的垄断
④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30、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要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有利于( )
①激发数据要素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
③优化数据资源配置,创造社会财富
④释放数据价值潜能,拓宽财富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材料一 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形式,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GDP增长338亿元。进一步释放我国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潜力,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新着力点。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有关消费的知识,说明应如何进一步释放我国居民的信息消费潜力。
材料二 H公司和L公司都是国有企业。23年前,L公司实力远超H公司,利润17倍于H公司。之后,两个公司开始了不同的发展历程。H公司走以“技术派”为主、技术驱动的路线,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公司总收入的10%以上;L公司走“贸易派”为主、运营推广和渠道驱动路线,其研发支出占收入比从未超过2%。23年后,H公司实力远超L公司,利润5倍于L公司。
(2)经营战略关系企业成败。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假如L公司走技术驱动线路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32、货币从本质上看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3、党的十八大镌刻着党对13亿人的幸福承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分析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对13亿人的幸福作出承诺。
34、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了既发展经济又提升空气质量,M市采取了以下措施: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加快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大力发展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的同时,对经济效益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行强制性的整体退出;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M市采取的上述措施是如何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35、“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这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用生命与健康代价换来的警世之言。可近些年来,国内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接连曝光和查处。这些事件让老百姓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受到了严重侵害,造成了一次次食品信任危机。例如我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有“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橡胶蜂胶”“化学火锅”“假鸡蛋”“合成豆腐”……再加上某地市场出现了注水猪肉,人们纷纷改买牛肉、羊肉,导致该地牛肉、羊肉需求量剧增,价格上扬。某肉食品加工企业见此,从外地购进大量高质量的牛肉投放该市场,获得丰厚的收益。
运用规范市场次序的知识,说明如何规范市场次序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