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草原,狐和兔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狐和兔的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B.狐和兔数量变化相互制约,是循环因果关系
C.狐捕食兔的种间关系客观上促进了兔的发展和进化
D.若兔逃避狐捕食能力提高,两种群数量变化仍符合该曲线模型
2、如图为钠、钾、钙三种离子通道之间相互作用,调控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过程如下图。其中G-6-P是生物体分解利用葡萄糖的中间产物,ATP敏感钾离子通道(Km)能感应细胞内ATP/ADP比值的升高并关闭K+外流通道,最终引起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Na+、K、Ca2+外流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C.KATP通道对ATP/ADP升高的敏感性持续降低会导致血糖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时,人体只能通过图示过程调节胰岛素分泌
3、一位30岁男性患者,2天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理指标 | 测定值 | 正常值 |
腋下温度/℃ | 38.9 | 36.0~37.4 |
白细胞计数/(个·L⁻¹) | 13.5×10⁹ | (4~10)×10⁹ |
血钠浓度/(mmol·L⁻¹) | 180 | 140~160 |
A.患者的体温为38.9℃,说明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发病期间患者会因为腹泻出现脱水,丢失钠盐,因此血钠浓度升高
C.发病期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增加
D.患者的体温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4、碳达峰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加,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一定措施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列叙述与此理念及采用措施不相符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
B.碳中和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真正零排放
C.减少碳释放和增加碳存储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D.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绿色出行有利于碳中和的实现
5、20世纪初,有人将驼鹿引入一个孤岛; 1949年,又将儿只狼迁入该岛。研究人员统计1959~2009年间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驼鹿与狼之间为捕食关系
B.调查该岛狼种群数量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两者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
D.2009年后,近亲繁育可能是狼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6、下列关于人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必须借助体液的运输才能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
B.通过反射,神经系统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
C.细胞因子和溶菌酶都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
D.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但只对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起作用
7、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越宽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生态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C.稻田里水稻的均匀分布属于水稻的生态位
D.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8、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和胰岛素发挥作用时,均会对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产生一定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均可增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B.抗利尿激素和胰岛素均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
C.胰岛素会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影响重吸收,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糖
D.除上述3种激素外,人体内的其他激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没有影响
9、CO2是调节人体呼吸运动的最重要体液因素,其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得以实现的。若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与传入神经的联系,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几乎保持不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O2不是神经递质,也不属于信息分子
B.运动时CO2可以使下丘脑呼吸中枢兴奋
C.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和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
D.CO2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对呼吸运动起调节作用
10、等渗溶液通常指的是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生理盐水。若对健康人体静脉注射100 mL生理盐水,则会出现的变化是( )
A.血浆增多,血浆渗透压不变
B.组织液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C.血浆中的部分生理盐水会直接进入淋巴液中
D.生理盐水会进入细胞中,导致细胞内液渗透压升高
11、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垂直带 | 海拔(m) | 植被类型 | 蝶类种数 |
Ⅰ | <1000 | 热带季雨林 | 349 |
Ⅱ | 1000~2000 | 常绿阔叶林 | 452 |
Ⅲ | 2000~2500 | 常绿落叶混交林 | 201 |
Ⅳ | 2500~3000 | 针阔混交林 | 136 |
Ⅴ | 3000~3500 | 针叶林 | 125 |
Ⅵ | >3500 | 高寒灌丛草甸 | 100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12、2022年5月6日,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现场搜救工作结束 ,事故现场被困、失联人员已全部找到,共救出10 人,遇难 53人。最后一位被救者是倒塌事故发生的第 6 天发现的,她全身多处被挤压 ,还出现了肢体严重水肿。下列有关被救者身体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倒塌发生时,被困人员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在缺少水分和食物的环境下,被困者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和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C.救援时,为了维持被困人员的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可让被救者饮用大量矿泉水
D.被救人员的水肿可以通过静脉输入血红蛋白来增大血浆渗透压 ,从而吸出组织液中多余的水分
13、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处理恰当的是( )
①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②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③不手术 ④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⑤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⑥不注射
A.实验组:①③;对照组:③⑥
B.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②④
C.实验组:④⑤;对照组:①⑤
D.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④⑤
14、某种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该昆虫幼虫的正常体壁(D)对油质体壁(d)为显性。一对正常体壁的雌雄亲本杂交,F1中雄性全部为正常体壁,雌性正常体壁:油质体壁=1∶1。已知d基因使卵细胞致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D和基因d的根本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B.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C.雄性亲本为杂合子,F1中部分雌性个体不能产生雄性后代
D.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产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为3∶1
15、根据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小动物时,下列诱虫器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16、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H区时,患者无法听懂别人讲话
B.损伤发生在小脑时,患者可能无法维持身体平衡
C.损伤导致中央前回受损,患者的缩手反射也不能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出现尿失禁
17、如图所示,将燕麦胚芽鞘尖端切除后放置于一空白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将已切尖端的胚芽鞘下部正中插入不透水的玻璃片后,再将琼脂块放置于去尖端的胚芽鞘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下部的a、b两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应为( )
A.a>b
B.a<b
C.a=b
D.不能判断
18、图中曲线a可以表示下列哪种物质运输方式(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圈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C.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D.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P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20、抗利尿激素(ADH)也称为血管升压素,该激素可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DH能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B.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
C.ADH通过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促进水的重吸收
D.水分子逆相对含量梯度从A侧运输到B侧
21、人体的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人体内下列物质运输方向不会发生的是( )
A.组织液→血浆
B.淋巴液→组织液
C.淋巴液→血浆
D.血浆→组织液
22、下列关于下丘脑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素实现的 ②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③下丘脑中有参与水盐调节的中枢 ④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 ⑤下丘脑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⑥下丘脑中的某些细胞能传导兴奋
A.1 项
B.2 项
C.3 项
D.4 项
23、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
B.性别比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
D.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20株杂草,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24、“惊魂未定”是人或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突触处发生复杂的变化,产生的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导致紧张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其机理如图所示,其中nNOS是催化NO合成的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促进NO的合成
B.谷氨酸与N受体结合后能促进Ca2+内流进入神经元2
C.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使Na+内流,会抑制神经元2的兴奋
D.NO能促进谷氨酸的释放,从而导致紧张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25、研究发现控制家兔体重与腿长的基因分布见表,请分析回答:
基因 | B、b | T、t | E、e |
控制性状 | 成年兔体重 | 成年兔体重 | 腿长 |
所在染色体 | 常染色体L | 常染色体H | X染色体 |
(1)控制家兔体重与腿长的三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已知控制体重的显性基因B与T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BBTT的体重最重,bbtt的体重最轻)。BBTT与bbtt个体交配产生F1,雌雄交配得F2的表现型有____________种,F2中表现型与F1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
(3)将长腿雌兔与短腿雄兔交配所得的F1中,雌性个体中有长腿和短腿,雄性个体只有短腿,且雌雄比例为2:1,雌雄不等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F1雌雄交配所得后代中长腿占____________。
26、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裂翅(A)对非裂翅(a)为显性。杂交实验如图l所示。
请回答:
(1)上述亲本中,裂翅果蝇为 (纯合子/杂合子)。
(2)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你就上述实验,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3)现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请写出一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 (♀)× (♂)。
(4)实验得知,等位基因(A、a)与(D、d)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不发生交叉互换。这两对等位基因 (遵循/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以基因型如图2的裂翅果蝇为亲本,逐代自由交配,则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将 (上升/下降/不变)。
27、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如图甲表示渗透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初始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 b.由图乙可知漏斗中溶液吸水速率在 ,最终液面不再上升,当液面不再上升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 b.
(2)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 (填序号),结构②中充满的液体是 .此时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是 .
A.细胞液>外界溶液 | B.细胞液<外界溶液 |
C.细胞液=外界溶液 | D.都有可能 |
(3)把一个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清水当中,发现细胞液泡体积增大,说明细胞在渗透吸水,细胞能否无限吸水? ,原因是 .
(4)在实验中,怎样操作才能使盖玻片下的丙细胞质壁复原?
28、目前已经证实人乳头瘤状病毒(HPV16)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病原体,为了更好地防治宫颈癌,深入开展HPV16型疫苗的研究有着极其重大意义。科研人员将HPV16的E7蛋白基因与减毒的李斯特菌重组,制成重组李斯特菌疫苗。研究表明,该重组疫苗能够对小鼠产生免疫保护效应,诱导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请以小鼠平均肿瘤大小为测量指标,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材料与用具:若干只发育状况相似的健康雌鼠、减毒的李斯特菌、重组疫苗、TC-1肿瘤细胞(含有HPV16的E7蛋白基因且能表达该基因)、PBS缓冲液、一次性注射剂等。
(1)实验思路:
①将____________随机分为3组,编号甲、乙、丙组。
②甲组注射___________作为实验组,乙组注射100μLPBS缓冲液配制的减毒的李斯特菌作为对照,丙组注射___________作为空白对照。
③一周后,给上述三组小鼠皮下注射TC-1肿瘤细胞,每隔1周对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进行记录,连续观察4周。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两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平均肿瘤大小在小鼠体内能得到抑制。请以柱形图的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3)分析与讨论:
①接种重组疫苗的小鼠体内表达的___________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②皮下注射TC-1肿瘤细胞时,相应抗原物质引起实验组小鼠的记忆细胞群迅速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_细胞,才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③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目前市面上的疫苗有传统的和新型的。传统的疫苗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灭活的微生物、___________和分离微生物的成分或其产物;新型的疫苗有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合成肽疫苗、核酸疫苗等。
29、桑蚕蚕茧的颜色有黄色和白色,黄色对白色显性,受等位基因Y和y控制,但该基因的表达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I/i)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蚕茧颜色的遗传方式,研究人员做了下列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一:P黄茧x白茧→F1全黄茧
实验二:P黄茧×白茧→F1全为白茧→F2白茧:黄茧=13:3
(1)实验一中亲代黄茧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实验二F2中白茧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让F2中黄茧家蚕自由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2)控制桑蚕蚕茧颜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
30、下图为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业示意图。
(1)分析该生态系统除了农作物(粮、菜、果、苗、木)和肉、蛋、奶、鱼产品供人利用外,还有哪些其它途径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出一条途径即可)
(2)该生态系统的某玉米新品种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玉米。请用所学的方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实验原理: ,蛋白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实验材料和用品:①新鲜的普通玉米籽粒;②新鲜的新品种玉米籽粒;③试管;④漏斗;⑤纱布;⑥烧杯;⑦吸管;⑧清水;⑨铁架台;
请写出其它必备的实验用品: 。
方法步骤:
①分别制备组织样液,该过程采用的方法是研磨过滤,为了取得可靠的实验结果,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
②取A、B两只试管,分别加入2mL ,再加入2mL ,摇匀。
③分别加入3滴 ,摇匀。
④观察
预期的结果:
31、α疱疹病毒是感染哺乳动物的嗜神经性病原体,病毒一旦进入神经系统就会在神经元间进行跨突触传播,并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或建立终身潜伏感染。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_____两部分组成,中间神经元树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病毒进行跨突触传播时,需要通过的具体结构是__。在兴奋的传导过程中,存在受体的细胞膜上信号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_________
(3)α疱疹病毒侵染机体时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__,该细胞除了可直接吞噬、消化病原体外,还可以__________
3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热带草原上,学名叫波巴布树。因为猴子喜欢吃它的果实所以人们称它为“猴面包树”。它的花大而美。它的果肉多汁,含有有机酸和胶质,既可生吃,又可制作清凉饮料和调味品。在果肉里包裹有很多种子,种子含油量高达15%,榨出的油为淡黄色,是上等食用油。叶片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质,是当地居民喜爱吃的蔬菜。嫩叶可做汤,味道极佳。树皮里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制作绳子和乐器的弦,也可作为造纸原料,很早以前人们还用它来制作粗布。它的根部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它的树干具有强大的储水能力。它曾为很多在热带草原上旅行的人们提供了救命之水,解救了因干渴而生命垂危的旅行者,因此又被称为“生命之树”。
(1)与蓝藻细胞相比,猴面包树细胞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猴面包树体内的水分分为自由水和___________,后者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观察猴面包树种子细胞内的脂肪颗粒实验时要用到的染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以将脂肪染成___________色。
(4)材料中介绍的多糖是___________。除此之外常见的多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作为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材料二:某县农科所经精心研究培育出玉米新品种虹玉6号。该玉米新品种的籽粒不仅含有丰富的淀粉而且富含蛋白质。
(5)某兴趣小用所学的方法设计实验验证虹玉6号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普通玉米。
请补充相关细节:
Ⅰ.实验原理: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Ⅱ.材料用品:新鲜的普通玉米籽粒,新鲜的虹玉6号玉米籽粒,研钵;试管,漏斗,纱布,吸管,清水,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量筒。
Ⅲ.方法步骤:①将两种玉米籽粒分别进行研磨,制备组织样液。
②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试管中加入新鲜的虹玉6号玉米籽粒组织样液2mL,乙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再分别加入4滴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
④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Ⅳ.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