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定安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将目无全牛。

    B. 每到连雨天,施工现场泥泞难走,更让工人们难以忍受的还不止于此,宿舍对床夜雨,湿漉一片,无法安卧。

    C. 就是这眼前的木格镶嵌的玻璃窗内,在那些风云际会的年月 ,曾经发生过多少载入史册的事件。

    D. 如今市场千变万化,作为企业,如果只是按图索骥,创造不出符合需求的新产品,怎么能不亏损呢?

  • 2、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__’”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     ▲     ▲     ▲     ▲     ▲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

    A. ②④①⑤③⑥   B. ③⑤①⑥②④   C. ②④⑤①⑥③   D. ③⑤②④⑥①

  •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 ②⑥⑤④①③

    B. ③⑥②⑤①④

    C. ④③①⑥②⑤

    D. ⑤③④⑥①②

  • 5、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凌万顷之茫然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⑦不拘于时                            ⑧而今安在哉

    ⑨相与枕藉乎舟中                  ⑩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⑧⑩/②⑤/③⑥/④⑦/⑨

    B.①⑩/②⑤⑥/③⑦⑨/④⑧

    C.①⑧/②⑥/③④⑦/⑤⑨/⑩

    D.①⑧/②⑤⑥/③⑨/④/⑦⑩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言是古代知识分子和正统教育使用的书面语言,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方言的特性,因而也具有了记载数千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主要功能。它是与中华民族文明史共存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汉字的作用是“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用文言记录的历史文献、撰写的文学作品不可计数,只有学习它们,才能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文言所记录的,不仅有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济,还有先贤哲人的人生经验和思想哲理,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

    如果我们及早领会了古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采伐规则,便不会过度砍伐树木,造成那么多山岭荒芜,把气候搞得这样糟糕。假如我们读过也理解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段话,应当会在对待长者时把他们的尊严看得和他们的生计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对阻塞言路者多么深刻的警醒。在道德重建的今天,中国传统道德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利他主义,“爱民……富民……民为重”的民本思想,“以不贪为宝”的清廉品德,“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的大义凛然态度,“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精神,“君子怀刑”的守法意识”……,这些,即使在今天的一般阅读中,也已经深入人心。可以想见,进入深度阅读后,我们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启迪,产生更多的惊喜。

    阅读文言文,就是要使我们具有文化自信。当然,遗产是有精华也有糟粕的,古代的未必都适合今天。我们只有真正读懂文典,将历史面貌还原,再加上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辨析、断识,而不是道听途说,更不会受人蛊惑。在这个意义上,文言文阅读作为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必要途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文言文阅读是产生汉语正确语感的一个重要源泉。文言经过数千年的洗涤、锤炼,已经将切合者融入,不切合者抛弃。经过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而能流传至今的美文巨制,会更加显现汉语的特点。而现代汉语刚刚历经一个世纪,在根柢未深、修养不佳的人们的口语里、文辞中,常常会受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影响,受市井俚语中不健康部分的侵染,产生出一种杂糅的语言。我们想在运用现代汉语时真正体现出汉语的特点,比如词汇丰富、句短意深、注重韵律、构造灵活等,提高用健康、优美的汉语表达正确、深刻思想的能力,文言会带给我们一些天然的汉语语感。

    文言文阅读还是从根本上理解现代汉语的重要条件。汉语是一种词根语,词汇和语义的传衍非常直接,文言中百分之七十的词汇、词义,在现代汉语的构词法里都能找到。在书面语里,文言单音词的构词能量有时会比口语词更高。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典故、成语,成为使用汉语时可以撷取的丰富宝库。如果我们对文言一无所知,是很难深入理解现代汉语的。学习文言与学习现代汉语,在积累词汇、理解意义、体验文化、形成语感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摘编自王宁《在阅读中走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因具有记载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功能,所以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方言的特性。

    B.文言所记录的人生经验、哲理思想、民族智慧等在今天的一般阅读中,也已经深入人心。

    C.文言文阅读是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必要途径,坚持就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D.文言单音词的构词能量有时会比口语词更高,因而在语言运用上更加具有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引用古代名言典论,是为了论说深度理解中华民族世代的智慧才能给人启迪。

    B.文章从鉴古知今等历史角度和理解现代汉语等现实角度论证了学习文言的意义。

    C.文章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从树立文化自信和还原历史面貌等角度,分析了阅读文言、读懂文典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古代书面语言使用的文言,在当今培养汉语语感方面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B.阅读以文言为载体的古代典籍,是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C.阅读文言文可以纠正现代汉语受其他语种及语言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杂糅现象。

    D.文言具有“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功能,与中华民族文明吏共存。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2)《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飞禽的动态把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 8、补写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①李白《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韩愈在《师说》中分析了不同人对从师学习的不同态度,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并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名篇名句默写。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的精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经过艰苦磨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雁门太守行》从声色两方面勾画激烈战斗场面,渲染沉重紧张肃杀氛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举以予人,_____________。 (《六国论》)

    (2)__________,金块珠砾,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

    (3)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 赤壁怀古》)

    (5)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声声慢》中,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替。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周瑜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形象。

    (7)《短歌行》中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归园田居》诗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观 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金鞍玉勒:指富贵公子。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和书本的亲密关系。“多情”“相亲”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书本的喜爱。

    B.颔联用夸张手法写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也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

    C.诗中把“寻芳”的贵公子与痴爱读书的“我”作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

    D.这首诗结合诗人的亲身体会,极写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体现了诗人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会试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

    C.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D.中书舍人是中国古代官职,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

    ②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

    ——吴玉章

    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习近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以上名言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请联系现实,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演讲稿,参加本校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