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株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寄蜉.蝣.于天地   ④所以游目骋.怀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   ⑦有泉侧.出   ⑧而其见.愈奇

    ⑨常在于险.远.   ⑩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A. ①②/④⑥/③⑦/⑤⑨/⑧⑩   B. ①②/④⑥/③⑦/⑤⑩/⑧⑨

    C. 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⑩   D. ①④/②⑥/③⑦/⑤⑩/⑧⑨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他主动隔离十四天,最后一天了,他觉得这一天真是日久天长,时间过得特别慢。

    B.一个懂得珍惜并奖励英雄的国家,才能激发更多英雄前仆后继,才能在全社会汇聚起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强大正能量。

    C.《中国诗词大会》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耳濡目染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

    D.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不敢越雷池一步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  ①  通向未来?这个问题  ②  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  ③  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  ④  可以在  ⑤  时间地点进行阅读。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  ⑥  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A

    除了

    大概

    所有

    B

    不仅

    几乎

    任何

    已经

    C

    /

    好像

    任何

    已经

    D

    不仅

    /

    所有

     

     

    A. A   B. B   C. C   D. D

  • 4、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惆伥    意气     斑斓    保姆

    B.拜谒    偏袒    作楫    解剖

    C.曹杂    祷告    窒息    嬉笑

    D.栅栏    瞌睡    谄媚    租赁

  •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中秋佳节来临,社区组织人员到福利院去慰问孤寡老人,王娟一进门就握住一位老人的手问道:“老奶奶,请问您芳龄几何?”

    B. 爸爸,下周三是我的生日,您到时候必须得赶回来,我在家里欢迎您届时惠顾。

    C. 在某大学召开的学术交流会上,陈校长请一位教授发言时说:“郭教授,您德高望重,为大家说几句吧。”

    D. 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把东西塞在我手里,我要是不收下就是却之不恭了,最后只得笑纳。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些乡村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尽管面貌焕然一新,但让人留恋的东西有可能会荡然无存。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前期规划。

    C. 要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就必须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D.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2下列关于“文化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记忆是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B. 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融合渗透。

    C. 乡村记忆的选择与保留,可借助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广泛民意。

    D.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其定期维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

    B.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_____”,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_____”,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这两句话,诗角度变了,转为从远在洛阳求仕的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怅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2)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从师风尚难以恢复。

    (3)荀子《劝学》中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形象的比喻作论证,进而推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参省才能达到“__________”的境界。

    (4)《过秦论》中秦始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以此来达到愚化百姓的目的。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顺。

    (2)“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这句话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论语·季氏篇》中孔子的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批注,在这句话中孔子用比喻的方法批评了冉求和仲由辅佐季氏不能尽职尽责。

    (3)“扁舟”作为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更是追求自由、失意隐居的媒介,它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在说自己的志向时,说自己不擅长礼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他的谦辞。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说的也是国家大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气候冷暖不定,让人难以休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古人出门临行的仪式。

    (2)令初下,群臣进谏,____________;数月之后,___________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 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德佑元年起兵勤王以前,作者过着一种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闲居生活此时写于此

    时。②蛩,蟋蟀。

    1颔联“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简要赏析此联的景物。

    2颈联、尾联都是直抒胸臆,情感上有何变化?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以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5在文中韩愈有关“师道”的思想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精彩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