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主张“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B. 舒婷,中国女诗人,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C. 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学不可以已”是他的《师说》中的名句。
D. “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B.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C.只靠说教,而不深入一线倾听民意,不给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的学校领导,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仁以为己任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B.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 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5、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
C. 郁乎苍苍 相与枕藉乎舟中
D.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社会流动,简而言之,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社会流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感慨颇多:“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饿饥。”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政治上:“贱不必不贵”。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别可以转化。宋太宗曾叹息:“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
宋代政治上的社会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和唐代不尽相同,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一类的旧习俗有所改变。
其二,经济上:“贫不必不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时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商品经济竞争性强,胜负盈亏难料。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往往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明显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
如今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其实,宋时已有此一说:“此今之富民,鲜有三世之久者。”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贫富久必易位”。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相适应,人们格外重视教育后代:“人生至要,无如教子”,以此来防止家道衰败。
其三,职业上:“士多出于商”。在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等级差别明显,高低贵贱分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旧格局被打破,出现了“贫富贵贱,离而为四”的新趋势。四民由四种不同的身份逐渐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且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由于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宋仁宗时出任都转运使的郑骧、宋神宗时官拜参知政事的冯京就是两个突出的实例。宋人说:“钱如蜜,一滴也甜”。在金钱的诱惑下,官吏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
最后应当指出,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是社会自我调节的两翼,社会流动绝非越大越好。尤其是经济上的上下流动,一旦规模过大,贫困户猛增,暴发户飙升,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多数时间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正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有学者称之为“单线社会流动”,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张邦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有删改)
【1】下列有关宋代社会流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前代相比,作为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的社会流动,其趋势在宋代增大,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以及职业等三个方面。
B. 宋代科举取士“一切考诸试篇”,平民子弟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因此宋代政治上的社会流动趋势增大,都是因为科举改革。
C. 苏洵曾说:“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这正是对宋代经济上社会流动趋势增大的感叹。
D. 随着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士商相混。有的商人成为士,担任朝廷官员,甚至一身二任。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尽管宋代社会上的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但士庶间在通婚、交友等方面的旧习俗并没有完全改变。
B. 宋代土地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而且政府也减少了对土地买卖、流通的限制、干预,是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C. 社会流动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社会流动性越大,标志着社会越有活力,发展越健康。
D. 尽管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但贫贱者上升为富贵者的几率并不高。可见,宋代社会的流动是有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如生活在宋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增大。
B. 假如生活在宋朝,“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等现象在生活中还是不太可能流行的。
C. 假如生活在宋朝,“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人们重视教育后代勤俭持家。
D. 假如生活在宋朝,“(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之类贱商的情形有所减弱,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8、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时,众人受到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3)《纪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写道:“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类似的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开篇就回忆当初氓来商议婚事,却未能如愿的情景,女主人公给出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李白极写了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场面,大呼惊险后;不禁感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15·全国卷I)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1】结合“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说说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中,作者是怎么样抒情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注】①滫:音xiǔ,泔水,这里指臭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2】下列关于《劝学》《师说》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此外还可指官吏。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传”是指传记。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这和荀子的“性恶论”的哲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B.《劝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明“终日思”和“须臾学”的关系,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这和孔子的“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
C.《师说》节选部分运用了对比论证,如将圣人“从师而问”与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指出当时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的自相矛盾,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即善于利用外物;韩愈认为要“从师”,“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岁月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要求写记叙类的作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记叙自己经历,也可以编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