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沁园春·长沙》文意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激扬文字:是指激动昂扬的文字。
B.沉浮:本指起伏升降,常比喻社会或个人的起落盛衰。
C.峥嵘:指超乎寻常,不平凡。也指山势高峻突兀。
D.漫江:即满江。漫,遍布,充满。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对儿时读书情景的追念。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则让人心生敬畏。
A.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B.两三竿竹见君子 十万卷书思古人
C.数间茅屋闲临水 一盏秋灯夜读书
D.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他站在门旁微笑着说:“小王同志,你这样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的忙活,可要注意身体啊!”
B.活水公园建成并免费对游人开放的消息传开后,广大市民弹冠相庆,称赞政府确实是办了件大实事。
C.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D.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4、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乱易整,不武。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选出加点实词的意义正确的一项()
A. 不能喻之于怀 (比喻)
B. 修短随化 (变化)
C. 知不可乎骤得 (屡次)
D. 于是余有叹焉( 叹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吊兰比赛
孙晓静
新调来的陈局长是个吊兰迷。他办公室里的吊兰很繁茂,十分讨人喜欢。
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
年底,局里的宣传部为了响应一把手的爱好,决定举办一个吊兰比赛,据说奖品很丰厚。
大家把自己养的吊兰都搬出来,放到会议室里,只标出参赛编号,却不写上名字,然后进行投票选美。出人意料的是,陈局长却不参加,他说他要是参加对大家不公平。
大家一边欣赏着,一边说说笑笑地给自己中意的吊兰投票。当大家走到最后一盆吊兰前时,不觉都笑了起来。有人开玩笑说:“这么丑的吊兰也来参加比赛啊?这哪是吊兰啊,简直就是秃尾巴鸡。”
确实,那盆吊兰虽说也长出了不少枝蔓,但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显得孤单又可怜。
综合处的冯处长在一边笑着说:“这是我养的,确实不是很好看。名次不重要,重在参与嘛。”大家纷纷笑了起来。
名次很快就出来了,办公室邱主任的吊兰获得了第一名,陈局长亲手把一台液晶大电视颁给他,邱主任乐得合不拢嘴。
冯处长的吊兰得了个倒数第一。他抱着花往回走的时候,目光偶然和陈局长碰了一下,他感觉陈局长的目光里意味深长。他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扭头就忘掉了。
过了几天,刘副局长要退居二线了,准备从现任处长中提拔一位来补缺,组织部让他们把推荐名单报上去。
局里搞了个民意测验,但不分伯仲,陈局长就招呼几位副局长来商量。局里有九个处长,各有所长,要挑出一位,还真为难。副局长们面面相觑。
陈局长说:“我的意见是推荐综合处的冯处长。大家看看有没有意见?”
刘副局长问他:“意见倒是没有,但得有个理由吧。”
陈局长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正是前些日子举办的吊兰比赛的唱票记录。他把记录递给副局长们传看。副局长们看过了,还是不明所以,都疑惑地望着他。
陈局长这才说:“咱们要提拔干部,让群众来测评。群众不知道将来谁能上,怕现在说了人家的坏话,将来人家上去给自己小鞋穿,自然小心翼翼,不敢说真话。于是,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但在这个记录中,却反映出了干部们平时的为人。”
副局长们一个个都愕然地睁大了眼睛。
陈局长笑了笑,这才接着说:“吊兰有个特性,就是要靠枝蔓上的苗芽来繁殖。我当初嫌自己带来的花太多了,办公室小,养不下,就给了每位处长一盆,其实这是有用意的。冯处长群众基础好,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大家才会到他那里去摘苗芽,把枝蔓摘成了秃尾巴鸡似的。关系不太好的,大家不好意思到他那里摘,才会那么茂盛。”
大家长嘘了口气。难怪陈局长当初给处长们发了吊兰,却不给副局长们发。
陈局长接着说,冯处长也不贪。比赛前,他让冯处长去买奖品,冯处长已经知道了这是给吊兰比赛买的。他要是贪,完全可以到花卉市场买一棵吊兰来参加比赛。大家都是业余时间养花草来怡情的,技术必然差些,花卉市场那些花,要型有型,要款有款,要是来参加比赛,一准儿能获奖。可人家冯处长没这么做,还搬着他那棵秃尾巴吊兰去参赛,真是难得啊。
大家连连点头。他们这才明白,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说局里向来有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的风气,既说明一种不良风气,又为下文人们养吊兰,举行吊兰比赛做了铺垫。
B.陈局长是吊兰谜却不参加吊兰比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局长,绝不以权谋私,担心自己参加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影响比赛的公平公正。
C.冯处长的吊兰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像个秃尾巴鸡,既说明冯处长工作繁忙无暇管理,也说明他不盲目跟风,讨好上司。
D.文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了陈局长这一人民好干部的形象,他勇于打破常规,暗自布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形象丰满。
E.“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这一句意味深长,既说明陈局长用心良苦,又深化了中心,小处见精神,利益当前见人心。
【2】冯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中“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结束后,诗人用“ , ”两句,表现出听众的沉醉状态,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技艺。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以行人过岭时呼吸紧张、神情惶恐等细节描写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 , ”。
(3)《荀子·劝学》中指出,螃蟹虽然有锋利而坚硬的“跪”和“螯”,却“ ”,这是因为“ ”。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像南朝刘义隆那样虽有“ ”的雄心壮志,但因为草率出兵而“ ”的可悲结局。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由眼前的赤壁遥想到三国的周瑜,描写周瑜从容轻松地打败曹军的诗句:“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汉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穿汉服一定要谨记“交领右衽”。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衣领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也“________”。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以“鸟”和“鱼”为喻,生动刻画诗人身在官场思念故乡田园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商隐“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含意相同。
(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7)姚鼐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用拟人手法生动描摹了登顶泰山时的所见景象,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之感。
(8)白居易《琵琶行》中描摹琵琶女出场时矜持、犹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着歌回去。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 ”。
(4)《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句子是“_____ ”。
(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句子是“____ ”。
(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句子是“____”。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句子是“____ ”。
(9)《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立春新晴
杨万里
宿云送腊晓仍开,日动江光度竹来。
春到更晴谁不喜,时迁不道老相催。
山村敢惜身犹远,边地应怜战未回。
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在阳光的映照之下,江面波光粼粼,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晴”字。
B.立春日又恰逢好天气,让人愉悦,但想到年华在不觉中逝去,诗人内心不免伤感。
C.诗人虽然身处山村但庆幸自己远离边地,不像边地那些牺牲的将士再也无法归家。
D.本诗语言平实自然,不刻意雕琢,但在这平实的语言中却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2】请从手法角度简要赏析“春鸟岂知人意绪,新声只欲劝衔杯”。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宫之奇谏假道
左丘明 〔先秦〕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注】①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②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
【1】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虢,虞之表也 表:屏障、藩篱
B.寇不可翫 翫:即“玩”,玩弄
C.惟德是辅 辅:保佑。
D.神所冯依 冯(píng):同“凭”。
【2】下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可再乎 吾其还也
B.神其吐之乎 杳不知其所之也
C.而以为戮 官知止而神欲行
D.宫之奇以其族行 必竭诚以待下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
B.宫之奇作出“虢亡,虞必从之”论断的理由之一是虢国、虞国有唇齿相依的关系,理由之二是晋国的野心很大,唯利是图,六亲不认。
C.宫之奇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需要看国君的德行,更在于神灵的护佑。所以国君要把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
D.本文语言简洁有力,善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虢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14、请以“这里,我来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展开想象与联想,自定立意,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必须有描写,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