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泰安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版《国际疾病分类(预先预览版)》,将游戏障碍添加到关于成瘾性疾患的章节中。消息传出以后,“游戏成瘾是病”的说法不胫而走

    ②一边是明确的禁令或提示,一边是对禁令的司空见惯,看似很不和谐的现象真实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甚至对此“见怪不怪”。

    ③自古以来,有志之士即使是在求田问舍的隐居生活中,也会以积极奋进之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④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如书法班、音乐班、美术班等,不一而足

    ⑤在当时的同类型“宣纸”中,“陈清款”以其技艺高超而拔得头筹,其它款宣纸只能望其项背。

    ⑥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仍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确实是不易之论。

    A. ①  ③  ⑤   B. ①  ②  ⑥   C. ②  ③  ⑤   D. ③  ④  ⑥

  •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但为君,沉吟至今 故:原因

    B.池鱼思 故:从前的

    C.一三十年 去:离开官任

    D.譬如朝露,日苦多 去:过去的

  • 4、从题材看,下列诗歌与图中古诗相同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B.《使至塞上》(王维)

    C.《黄鹤楼》(崔颢)

    D.《游山西村》(陆游)

  •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輮以为轮

    D.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慷慨悲歌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出众人感动,同仇敌忾之情。

    (2)在《离骚》中,写屈原感叹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短歌行》中,曹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自己胸怀宽广,招揽人才越多越好。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

    (3)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的长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感叹人生的短暂。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上片中,诗人面对祖国壮丽河山不禁感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在下片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3)《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那就是“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不该承担“拒谏”罪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依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 11、名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 ,齐彭殇为妄作。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3)但以刘_____________,气息奄奄。

    (4)其志洁,其行廉,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

    (5)子曰:_____________,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贾阁老出汝州

    杜甫

    西掖梧桐树,空留一院阴。

    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

    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

    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

    【注】①紫逻:山名,位于汝州梁县。②五马:太守美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阁老离京赴汝,只留一院树阴。一个“空”字,写尽友人去后诗人内心的怅然。

    B.颔联直抒胸臆,“艰难”“损春心”道出了友人跋涉的辛酸和自己无心赏春之情。

    C.诗人最后开解友人,目前虽然身遭贬谪,但前途依然远大,不要因为愁苦而白头。

    D.全诗从长安写到汝州,写了远隔之憾也写了对友人的劝慰,语言浅白,意蕴丰富。

    【2】诗歌颈联写到宫殿青门和紫逻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缒而出,见秦伯 B.济而夕设版焉

    C.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2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

    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来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

    4(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时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