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哈尔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郭沫若在继承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象,丰富了新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B.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自从铁轨铺进深山后,台儿沟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期待着火车在七点钟停留的那一分钟。

    D.对于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上,毛泽东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 2、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圣人也亦远矣 B.而学于师

    C.吾从而 D.学而大遗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肌一容,尽态极 (妍:美丽)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让)

    C.独夫之心,日益骄 (固:顽固)

    D.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 4、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百年来,中国人曾被讥讽为一盘散沙。__________一时间内,它凝聚不起来,这不怨沙,而怨没有吸沙的磁石。

    A.其实,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中国人的心并不散。

    B.如果硬要比作沙,那么,中国人不是泥沙,而是铁沙。

    C.其实,中国人的心并不散,这是对中国人的诬蔑。

    D.如果硬要比作沙,总有一天它会凝聚成坚固的堡垒。

  • 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皆以美徐公

    B. 臣以媪长安君计短也

    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

    C. 取之

    子亦有不利

    D. 使烛之武见秦君

    长安君之甚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 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 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 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需要付诸行动而不能空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今值得每位学子铭记。

    (2) 《短歌行》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化用古语,以山和海作比喻,表明自己渴望延揽人才的深意。

    (3) 苏轼《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写自己深知有些想法不可能轻易实现,只好通过箫声把内心的苦痛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登高》中“_________”一句既写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悲,又道出国运之恨。

    (2)《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水波动荡、山岛髙耸的壮美景色。

  • 9、默写《沁园春·长沙》、《短歌行》、《琵琶行》原文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5)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7)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瓶竹

    【台湾】舒兰

    虽然

    我生活得很好

    而且

    仅凭一点清水

    虽然

    在有限的日光中

    我的枝叶

    仍能行光合作用

    虽然

    根须伸了又伸

    却总不能触及

    我的乡土

    慈姥竹

    【唐】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注】慈姥竹:做箫笛较好的竹种,因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瓶竹》虽然并未描写瓶子,却让读者不仅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能联想到那些无形的隔阂与阻力。

    B.《瓶竹》巧妙运用关联词语,委婉曲折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C.“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两句,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野竹之美。

    D.“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两句写慈姥竹制成萧笛能吹出美妙的声音,表现对慈姥竹内在品格的赞美。

    【2】以上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篇)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乙篇)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其兄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其兄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B.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其兄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C.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其兄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D.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其兄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2】下列对(甲篇)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里的“诗”是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

    B.“禽兽”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古代也专指兽类;在文中比喻卑鄙、无人性的人。

    C.“枝”同“肢”,“折枝”指按摩肢体。

    D.“寡妻” 旧指大老婆,嫡妻,贤妻;一说寡德之妻,谦词。文中指贤妻。

    【3】下列对(甲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B.首先,孟子以“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巧妙的比喻,从反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C.“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D.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2)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5】太祖为什么要杀杨修,请从(乙篇)文中找出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以“遇见”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