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家风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 道德取向,今天,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传递丰富、质朴、真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①从“家风”入手做文章
②正是媒体不容回避的责任
③通过广大群众的参与
④应对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挑战
⑤千方百计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⑥恰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当代国人的价值追求巧妙结合
A.①⑤②③⑥④ B.①⑥④⑤②③
C.⑤④⑥①②③ D.⑤④②①⑥③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B. 小李为了赶作业,字写得龙飞凤舞的,很难让老师辨认。
C. 我和他已经共事30年了,却始终深交,让人有白头如新之感。
D. 这件事后非常严重,我大家都希望在解决时能做到大而化之。
3、国庆假期,智慧与家人到安庆旅行,回来之后冲洗照片,赫然发现一张不可能拍到的灵异照片,这张照片的景象应该是( )
A.空山新雨后
B.绿树村边合
C.小桥流水人家
D.三更画舫穿藕花
4、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活用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斗两主,观祸败
B. 空以身膏草野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 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 内立法度,务耕织
D. 小学而大遗 吾从而师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御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策》记载:“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儿,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儿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舞剑器”这种舞武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奧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舞武;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习练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习练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委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为“国术”。
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若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因此,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传承至今。
D.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B.“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C.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武术文学、武侠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
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
【3】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
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
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
D.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异族祠堂香火旺盛,传达出对恢复中原的隐忧。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4)《雨霖铃》 中“________,_________ ! ” 二句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仲由不加考虑就回答问题,是因为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2)中国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认为,《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与杜甫诗“心迹喜双清”集成一副对联,而且给人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此言良是。
(3)“舟”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诗文中有许多带“舟”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在描写琵琶女的音乐由“冷涩”到“凝绝”“声暂歇”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2)翰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人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提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为不同。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箫声的悲哀。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4)《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夸张的手法写 蜀山之高险,真可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5)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八句,通过群山环绕的环境和淳朴敦厚的民风,表现了诗人安居于此的喜悦。
B.“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二句,诗人遗憾周公与管蔡生活于战乱中,没有此处生活的安宁闲适。
C.“我饱一饭足”到“酣歌饯华颠”六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感到满足,自得其乐。
D.诗歌最后四句写“我闲物自适”的人与自然关系,谈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理趣十足。
【2】请谈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和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少时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疑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钱人以鱼品以爵巴,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孝文帝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B.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即土地神,古人常将“社稷”连用,作为国家的代称。文中“社”是“祭祀土地神”的意思。
B.昆弟,即兄弟,文中特指项氏的宗族。此处陈平意在说明项羽任人唯亲,所以自己离开他。
C.剖符,古代帝王封赏诸侯或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于帝王处,一授予诸侯或功臣。后因以之称分封、授官。
D.四夷,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本文与孟子所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四夷”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选的一项是( )
A.陈平少好读书,自小胸怀大志。他年轻时主持分配祭肉,父老夸赞他;他却说,有朝一日让他管理天下,他也能像今天分肉一样出色。
B.陈平仕途坎坷,侍奉两主均不顺利。侍奉魏王,为魏王献计却不被采纳;侍奉项王,而项王任人唯亲,不得重用;最终归附能够用人的汉王。
C.陈平智慧过人,善于化危为机。他从容应对他人的恶意中伤,重获刘邦信任;他精研时局,分析刘、项二人各自的优劣,并向刘邦献上灭楚之策。
D.陈平品行高尚,受封不忘初心。刘邦要封他为侯,他却推辞说若是当初没有推荐魏无知,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刘邦夸赞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2)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5】在陈平的分析中,刘邦为人的优缺点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司马迁面临飞来横祸,忍辱负重,专注著书,被众人敬仰。
孟晚舟身处逆境却依旧优雅,魅力十足,将每次出行都走成“T台”,展现了东方女人的美丽,诠释了真正的坚强。
《长津湖》战役里的中国志愿军,在极度严酷的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他们都是英雄,是能主动打破逆境的人。沈从文说:“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也少不了吃苦头、遭遇挫折甚至失败。这些经历在你的成长中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请你围绕“逆境”与“成长”两个关键词,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适当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事件的波澜或展现人物的特征;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